良性腫瘤: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當體內有某種型別的細胞由於基因突變而出現過度增殖,就會形成腫瘤。其中良性腫瘤是指增生的腫瘤細胞侷限在一定範圍內,有明確的包膜或邊界,生長速度緩慢,細胞分化程度較高,極少會侵襲周邊臟器、淋巴結或轉移至遠處器官。此類腫瘤除非壓迫周邊血管、神經或組織,否則不會形成明顯症狀或造成嚴重危害。但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良性腫瘤也可能發生惡性轉化,因此患者仍需加以重視,及早接受正規診療,以免後患。

主要的良性腫瘤型別包括:

  • 腺瘤:源於臟器表面的上皮組織中具有分泌功能的腺體,較為常見的部位包括結腸、甲狀腺、腎上腺或垂體。少數情況下,此類腫瘤可能發生惡性轉化,例如約 1/10 的結腸腺瘤存在癌變風險。
  • 纖維瘤或肌瘤:可發生於全身各處的良性腫瘤,由肌纖維或結締組織異常增生所致,例如子宮肌瘤。由於纖維細胞的增殖能力較強,因此這類腫瘤往往體積較大,會壓迫周邊組織和臟器,導致疼痛或出血,需要進行治療。
  • 血管瘤:源於面板或內臟器官中的血管內皮細胞過度增殖。血管瘤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嬰兒良性腫瘤,通常發生在頭部、頸部或軀幹。外觀可能呈現為鮮紅色、酒紅色或藍紫色。大部分的血管瘤隨著時間推移會自行消退。只有干擾視力、聽力或造成吞嚥困難,才需要治療。
  • 脂肪瘤:源於脂肪細胞過度增殖和堆積。這是成年人中最常見的良性腫瘤,通常發生於頸部、肩膀、背部或手臂。脂肪瘤生長緩慢,通常為圓形且可移動,觸感柔軟。該病具有一定的家族傾向性。若生長迅速脂或導致疼痛,則需要採取藥物或手術方式進行治療。
  • 腦膜瘤:源於大腦和脊髓的包膜細胞過度增殖。這是一種常見的腦部良性腫瘤,大部分患者的腦膜瘤生長緩慢。治療方案取決於腦膜瘤的具體位置及其是否引發症狀。
  • 痣:這是一種面板上的贅生物,顏色可從粉紅色直至棕色或黑色。其中有部分可能會發生惡性轉化,進展為黑色素瘤。因此,假如發現身上的某些痣生長過於迅速或形態、顏色發生明顯改變,應該及時去醫院接受診療。
  • 骨瘤/軟骨瘤:這是最常見的良性骨腫瘤,表現為無痛性骨骼或關節腫塊。假如壓迫周邊神經或血管,引起疼痛或導致運動受限等狀況,則需要採取手術治療。
  • 乳頭狀瘤:源於上皮細胞的過度增殖,可能是受到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所致,常見於面板、宮頸、乳腺等處。大部分乳頭狀瘤會自行消退;少部分可發生惡性轉化,演變為癌症。

就診科室

  • 腫瘤科
  • 普通外科
  • 整形外科
  • 神經外科
  • 婦科

常見檢查專案

  • 病史採集:
    • 基本情況:患者病史、治療史、日常飲食情況,以及家庭成員的患病情況。
    • 臨床症狀的特徵:例如起病時間、進展趨勢、症狀發作頻率、每次發作的誘因等。
  • 身體檢查:
    • 若腫塊可以直接看到,醫生會初步評估其性質,例如評估位置、大小、質地、活動度、邊緣是否清楚及是否有壓痛。
    • 若病變發生在體內,醫生首先會檢查出現症狀的部位是否存在腫塊、疼痛或壓痛。
    • 隨後,還需要觀察全身各處是否出現其他的異常跡象。
  • 抽血檢查:
    • 檢查血紅蛋白濃度、各種型別血細胞的大小、形狀和數量。
    • 測定血液中的各種生化成分,初步判斷是否存在炎症,並評估肝、腎功能。
    • 測定腫瘤標誌物的水平是否發生異常變化。
  • 影像學檢查:超聲、CT、MRI(磁共振成像)、PET(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等,可以觀察腫瘤的位置、體積,並評估體內各處臟器、頭顱、骨骼的病變情況,瞭解腫瘤波及的範圍和嚴重程度。
  • 內鏡檢查:如果腫瘤位於腔內,醫生可能需要通過內鏡方式直接觀察病變部位的具體情況,同時還可以獲取小部分組織以供病理檢查。
  • 組織活檢:醫生會通過一次很小的手術獲取小部分疑似腫瘤組織用於檢測。病變組織會被送到病理科進行化驗,檢測是否存在腫瘤細胞,並結合臨床對腫瘤細胞的具體型別進行鑑別。

良性腫瘤患者應注意避免感染風險,按照醫生計劃進行復查,評估治療效果。

  • 手術注意事項:
    • 出院後要注意保持傷口清潔,定期更換敷料,避免傷口感染。
    • 術後需禁食,約 3 天后可給予流質飲食,約 1 周後逐步改為半流質和正常飲食。建議多吃水果和蔬菜,補充水分、維生素和纖維素,利於排便。
    • 術後遵醫囑臥床休息數天,不要劇烈運動,以免傷口開裂。待身體逐漸恢復,可增加運動強度,直至恢復正常狀態。
  • 放療注意事項:放療後可能出現區域性面板紅腫、水泡等不良反應,如情況嚴重應及時告知醫生。
  • 複查:良性腫瘤患者的病情複雜多樣,治療方案各不相同,因此務必根據醫生的治療計劃,定期複查。
    • 未治療者需長期監測病情進展情況。
    • 已接受治療者需在完成治療後評估療效。

並非所有良性腫瘤患者在確診後都需要接受治療。假如腫瘤體積較小並且沒有引起任何症狀,那麼醫生可能會建議採取觀察等待的方案,密切監測病情的變化趨勢。假如腫瘤嚴重影響美觀,或壓迫周邊臟器、肌肉或神經,導致功能障礙、疼痛或出血,那麼醫生會根據腫瘤位置和併發症情況,以及患者意願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

觀察等待

  • 部分良性腫瘤患者的腫瘤體積較小,生長非常緩慢,並且沒有引起明顯不適,就不需要治療。有些良性腫瘤可能會逐漸自行消退,還有些即使伴隨終生也沒有引發任何危害。
  • 尤其是對於體內深處的腫瘤,任何治療都會引發相應的風險,醫生在權衡利弊之後可能會建議患者觀察等待,每 6~12 個月複查一次,根據病情變化趨勢,再行決定。

手術治療

醫生在手術操作時會將腫瘤組織完整清除,避免殘留和復發。

  • 體表或皮下腫瘤可直接手術去除。
  • 胃腸道或泌尿、生殖系統等處的腫瘤可以通過內鏡方式切除,一般創傷和風險較小,更有利於患者術後恢復。
  • 腦部腫瘤如果體積較大、侵犯周邊組織,醫生會考慮實施開顱手術。

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可作為手術治療的補充手段,適用於:

  • 腫瘤已造成較嚴重的症狀或功能障礙,但患者拒絕手術或手術風險較大。
  • 腦部腫瘤術後殘餘體積較大或出現術後復發。

放射治療對於兒童、青少年和育齡女性可能造成嚴重損傷,因此醫生會謹慎權衡。

積極去除病因

假如良性腫瘤是由於慢性損傷、感染所致,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原發病,開展相應的治療,從而在根本上控制病情進展或再次復發的風險。

至今為止,良性腫瘤的確切形成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可能的誘發因素大致分為 2 類:先天性和獲得性。先天性因素包括家族遺傳或自身基因突變;獲得性因素則是不良生活方式或其他慢性疾病和損傷。患者最終發病往往是受到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

引發良性腫瘤的獲得性因素

  • 不良嗜好:
    • 消費菸草製品:香菸、雪茄、鼻菸、嚼菸葉。
    • 長期酗酒。
    • 嗜好醃製食品或經常吃外賣餐食,攝入過量食品新增劑。
  • 慢性疾病和損傷:
    • 長期受到輻射、紫外線照射或暴露於有毒化學物質。
    • 創傷或感染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形成慢性炎症或損傷。
    • 長期超負荷工作,伴有巨大的精神壓力或嚴重睡眠不足。
    • 體內激素水平紊亂。
    • 伴有慢性病毒感染,導致免疫功能低下,例如艾滋病患者。

引發良性腫瘤的先天性因素

  • 家族遺傳因素:
    • 家族病史:家庭成員中曾經出現過同類型的良性腫瘤患者。
    • 部分良性腫瘤可能是某些遺傳性綜合徵的組成部分。
  • 自身先天性缺陷:
    • 胚胎在發育過程中,發生某些基因突變,導致細胞對外界誘發因素更為易感。
    • 基因突變使得自身內分泌功能異常,體內長期存在激素刺激可能引發某些細胞過度增殖。

良性腫瘤可見於不同年齡段的患者人群,臨床型別複雜多樣。雖然都是區域性出現細胞過度增殖,形成良性腫塊,但根據病變所在的具體部位,症狀表現可能有所差異。

根據良性腫瘤所在位置:

  • 有些位於較為顯眼處,例如面板、黏膜部位的良性腫瘤很容易就會被患者察覺,病變部位可以觸控到邊界清晰的腫塊。
  • 有些位於體內深處位置,可能直到腫瘤體積增大至相當程度引起症狀才會被發現。
  • 很多體內發生的良性腫瘤都是侷限在一定範圍內,常常沒有明顯症狀,而是在體檢或檢查其他疾病時偶然發現的。

良性腫瘤的主要症狀包括:

  • 最常見的是瘤體增大壓迫周邊臟器、血管和神經導致區域性疼痛、出血或血流受阻。
  • 盆腔、腹腔腫瘤:腹脹、食慾不振、便祕、排尿困難、尿頻、尿急、腎積水。
  • 腦部腫瘤:頭痛、乏力、癲癇發作、性格改變、記憶模糊和視力受損。
  • 骨瘤/軟骨瘤:骨痛或關節疼痛;運動受限;骨骼結構發生改變,容易發生骨折。
  • 臉部、頸部腫瘤:影響視力、聽力或導致吞嚥、呼吸困難。
  • 面板或皮下腫瘤:外觀畸形,嚴重影響美觀。

良性腫瘤的確切形成機制尚未完全明確,難以做到徹底預防。下列方法可能有助於降低發病風險:

  • 杜絕不良嗜好,戒菸、限酒。
  • 每天應確保有新鮮的水果、蔬菜、堅果,以及優質蛋白質,例如蛋類、魚類、瘦肉等,減少食用外賣餐食和醃製食品。
  • 適當放緩生活節奏,減輕工作或學習的壓力。
  • 提高健康意識,每年應例行體檢,尤其女性必須接受婦科檢查。
  • 注意性安全,杜絕多性伴,避免高危性行為。
  • 如果發生慢性感染、炎症或其他疾病,務必儘早接受治療,避免長期損傷引發細胞變異。
  • 如果工作中接觸到輻射或有毒化學物質,應做好規範的防護措施。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