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中窩腦膜瘤: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什麼是顱中窩腦膜瘤?顱中窩(註解 1)腦膜瘤(註解 2 )是一種良性腫瘤,以腫瘤佔據頭顱內、腦外一定空間位置為主要表現,最常見的表現為頭痛、噁心、嘔吐等症狀,這是因為腫瘤佔據了頭顱中的位置,導致頭顱內原本穩定的壓力增高,醫生將其稱為顱內壓增高症狀。
  • 患病情況如何?顱中窩腦膜瘤佔顱內腦膜瘤的 2~3.2%。該病發病的平均年齡為 44 歲,女性的患病率略高於男性。本病具體發病率不詳。
  • 為什麼會得這個病?顱中窩腦膜瘤尚未明確病因;女性、40~50 歲人群、顱腦外傷史、病毒感染史、遺傳等為本病的主要危險因素。
  • 顱中窩腦膜瘤有什麼型別?本病暫無分期。根據病理型別,顱中窩腦膜瘤可分為 5 種類型:上皮型、纖維型、血管瘤型、砂礫體型、混合型。
  • 顱中窩腦膜瘤有什麼症狀?患者可出現頭痛、噁心、嘔吐等顱內壓力增高症狀,醫生檢查時可發現視神經乳頭水腫或萎縮。
  • 顱中窩腦膜瘤如何治療?本病主要治療方法為手術治療,放射治療為輔助治療。
  • 顱中窩腦膜瘤有什麼危害?隨著瘤體增大,會導致患者視力下降、面部疼痛或麻木、面肌不自主抖動或不能活動。
  • 患者常需通過 X 射線、CT、磁共振成像等多個檢查,才能確診為顱中窩腦膜瘤。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頭痛、嘔吐、視物模糊。
  • 眼球活動障礙、眼瞼下垂。
  • 聽力下降。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癲癇發作。

建議就診科室

  • 腫瘤科
  • 神經外科

醫生如何診斷顱中窩腦膜瘤?

當醫生懷疑是顱中窩腦膜瘤時,將通常進行體格檢查、X 射線檢查、CT、磁共振成像、腦血管造影等幫助診斷,確診有賴病理檢查。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體格檢查:通過對患者的聽力、視力進行檢查,從而判斷患者有無異常。檢視肉眼可見的症狀,例如頭痛、嘔吐、面癱、眼瞼下垂等症狀,判斷患者病情是否嚴重。
  • X 射線檢查:該檢查可評估腫瘤侵蝕顱骨的情況,以此評估病情的嚴重性。
  • CT:該檢查是為了觀察顱中窩腦膜瘤的大小、位置、邊界、病灶內細小的變化。
  • 磁共振成像:該檢查費用較貴,對身體無損傷,無放射性,可清楚顯示腫瘤以及周圍組織臟器的情況,對於判斷腫瘤的切除範圍具有重要價值。
  • 腦血管造影檢查:是一種有創檢查,該檢查是為了明確顱中窩腦膜瘤的結構,可明確血管與腫瘤的位置,同時腦血管造影也可在術前栓塞腫瘤的供血動脈,減少術中出血。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現在視力還正常嗎?是否出現視力下降的症狀?
  • 曾就診嗎?接受何種治療?療效如何?
  • 曾接受何種檢查?結果如何?
  • 家族中是否有人曾患顱中窩腦膜瘤?
  • 什麼時候出現頭痛、噁心、嘔吐等症狀的?症狀從開始出現到目前為止已經持續多長時間?
  • 是否還有其他不適?
  • 此前頭顱曾受外傷嗎?
  • 工作或生活環境如何?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此疾病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與基因有關嗎?
  • 治療大約需要多少費用?在醫保報銷的範圍內嗎?
  • 這個病的治癒率高嗎?複發率高嗎?會有什麼併發症和後遺症嗎?
  • 此疾病是良性還是惡性?會有轉變為惡性的可能嗎?
  • 此疾病有哪些治療方案?我適合哪一種治療方案?
  • 如果手術不成功,會有什麼後果?
  • 此疾病會傳染嗎?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術後注意事項:如果患者做了手術,觀察傷口有無滲液、滲血、滲出量及其性質,敷料一天應更換兩次,保持衛生,若傷口滲血過多應及時更換敷料。
  • 放療後或期間的注意事項:患者放療期間或治療後,可能會出現脫髮、腹痛、噁心、食慾不振等異常,患者可遵醫囑,服用鎮吐類藥物,如昂丹司瓊、甲氧氯普胺等,如症狀嚴重請及時就診。
  • 在家用藥注意事項:患者需注意不良反應,若出現噁心、嘔吐、皮疹等不良反應症狀,應及時就醫。
  • 術後、用藥複查:早期每隔 3 個月需要到醫院複查一次,三年後每隔半年到醫院複查一次,主要進行體格檢查,複查 CT、磁共振成像等檢查以評估腫瘤是否復發。
  • 飲食:
    • 若為手術患者,術後 1~3 天需流質飲食(米湯、肉湯等),而後逐漸轉為半流質(果泥、肉泥、粥等)飲食,若患者無不適,大約 2 周後可正常飲食。應進食清淡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物(豆漿、牛奶等)。
    • 若為非手術患者,飲食應以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熱量為主(牛奶、雞蛋、牛羊肉、大豆類、堅果等)。患者應多飲水,多吃蔬菜水果,保證飲食多樣化,防止大便乾燥。
  • 運動:
    • 對於手術患者,術後需要臥床休息,前期不要做任何劇烈動作,翻身也要注意不可劇烈,這是為了防止少許腦內液體(腦脊液)外漏或顱內壓升高。兩週後可下床活動、活動度要小。
    • 對於非手術患者,每天運動量要小,半小時左右為宜,運動強度適中即可,如慢跑、打羽毛球、打太極拳等。
  • 患者應在日常生活注意戒菸、限酒等。
  • 患者因術後會有疼痛感出汗較多,故應勤換被褥、勤更衣、勤擦洗,保證衛生。

手術治療是顱中窩腦膜瘤的首選方法。輔助治療方法為藥物治療和放療。

藥物治療

  • 止痛類藥物:常用藥物有布洛芬、酮洛芬、雙氯芬酸等,可緩解腫瘤帶來的疼痛感。
  • 降顱內壓類藥物:常用的藥物有氫氯噻嗪、乙醯唑胺、氨苯喋啶等,其作用為降低顱內壓,緩解患者的頭痛、眩暈、嘔吐等症狀。
  • 抗癲癇類藥物:常用的藥物有苯妥英鈉、卡馬西平、苯巴比妥等,其作用為防止患者癲癇發作。

手術治療

  • 手術切除:直接將腫瘤切除達到根治的目的。

其他治療方法

  • 放療:該方法通過利用放射線高能量、高破壞力的特點,直接對腫瘤組織進行破壞,殺死腫瘤細胞。

疾病發展和轉歸

  • 若不接受正規治療,可能引起視力障礙、面部麻木、偏癱等,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嚴重時危及生命。
  • 經過正規治療後,患者的治癒率與腫瘤大小、腫瘤全切除率、腫瘤是否累及周圍重要結構密切相關。目前經統計 1 年、2 年、5 年複發率分別為 8%、21%、21%。腫瘤越大,術後引起併發症會越多,生活質量會下降更多。若該腫瘤累及較多周圍重要結構時,也會縮短壽命。

顱中窩腦膜瘤尚未明確病因,可能與性別、年齡、顱腦外傷、病毒感染、遺傳等因素密切相關。

顱中窩腦膜瘤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此類腫瘤的病因尚不明確。

哪些人容易患顱中窩腦膜瘤?

有如下危險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該疾病:

  • 女性:雖然男性和女性都有可能罹患該病,但女性的患病率高於男性。
  • 40~50 歲人群:顱中窩腦膜瘤可以發生在任何年齡,但在 40 歲至 50 歲多見。
  • 顱腦外傷史:顱腦遭受過外傷的人群,患病的風險較普通人高。
  • 病毒感染史:生活中曾被某種細菌(如結核桿菌)、病毒(如腺病毒)感染者,更易發病。
  • 有家族遺傳史者:本病可能與基因有關,具有遺傳傾向。如果家族中有患有此病的人,患病率會比普通人高。

頭痛、噁心、嘔吐等顱內壓增高症狀,醫生檢查時發現的視神經乳頭水腫、萎縮是顱中窩腦膜瘤最常見的症狀。

顱中窩腦膜瘤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顱中窩腦膜瘤的常見症狀包括:

  • 顱內壓增高:主要表現為頭痛、嘔吐、噁心,嚴重時患者可有視物模糊。
  • 視神經乳頭水腫或萎縮:表現為視物模糊、視力減退。
  • 眼球活動障礙、眼瞼下垂。
  • 聽力下降。
  • 面部肌肉不自主抖動或不能活動。
  • 癲癇發作:俗稱的羊癲瘋,患者可表現為四肢抽搐、意識喪失、口吐白沫等。

顱中窩腦膜瘤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顱中窩腦膜瘤的進展過程,常見併發症包括:

  • 顱內感染:多表現為發熱、頭痛、嘔吐、意識障礙等。
  • 視力障礙:多表現為視力急劇下降、偏盲(註解 3)、嚴重時會突然失明。
  • 偏癱:一側肢體無法正常運動,活動受限。
  • 腦梗死:主要表現為猝然昏倒、半身不遂、言語智力障礙。

應儘量避免有害物質侵襲,避免顱腦損傷,積極鍛鍊身體,提高抵抗力,定期體檢。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針對可變的因素:

  • 避免病毒感染。
  •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安全,顱腦部儘量避免受到外傷。

針對不可變的因素:

  • 體檢:對於 40~50 歲的中年人,應每年定期體檢。對於有家族遺傳史者更應定期體檢,排查是否存在此疾病。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