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狀病毒性腸炎: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輪狀病毒性腸炎,又稱為“秋季腹瀉”,主要由輪狀病毒引起,是輪狀病毒導致的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因病毒形似車輪狀,故稱輪狀病毒。

  • 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播,屬於丙類傳染病,主要發生在嬰幼兒,是一種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約為 3~8 天,多數患者預後良好。
  • 是全球兩歲以下嬰幼兒嚴重腹瀉的第 1 位病因,每年 5 歲以下嬰幼兒輪狀病毒腹瀉的病例有 1.25 億,佔小兒腹瀉病的 40%~60%。患病有明顯的季節性,每年的 10 月至次年的 2 月是高發季節,可經糞-口、呼吸道等途徑傳播[1]
  • 根據患病時間可分為急性(病程在 2 周以內)、遷延性(病程在 2 周至 2 月)、慢性(病程大於 2 月)腸炎。
  • 兒童患者的典型症狀和體徵是嘔吐、水樣腹瀉、發熱,嚴重感染者可出現脫水、電解質紊亂、驚厥甚至死亡。成人感染者臨床症狀通常較輕,多無發熱或低熱,以腹瀉、腹痛、腹脹為主要表現。
  • 治療原則為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及其他對症治療。
  • 重症患者可出現病毒性腦炎、心肌炎等併發症。
  •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飲食和環境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口服輪狀病毒疫苗有一定預防作用。

病情遷延不愈可出現慢性腹瀉,嚴重者可導致重度脫水、電解質紊亂、心肌炎等危及患者生命。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脫水症狀。
  • 持續數日以上的腹瀉、嘔吐、發熱、腹痛等症狀。
  • 嘔血、便血、難以忍受的持續性腹痛。
  • 已持續數小時不能進食或飲水。
  • 持續 6~8 小時(年齡較大兒童)無尿,或持續 4~6 小時尿布無尿(嬰幼兒),或尿量明顯增多患者。
  • 同時患有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等疾病,以及妊娠等。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驚厥。
  • 重症心肌炎症狀,如呼吸困難、發紺、胸悶、心悸等表現。

建議就診科室

  • 感染性疾病科
  • 兒科

醫生如何診斷?

根據腹瀉發生的季節、臨床表現、查體、大便檢查,可確診輪狀病毒腸炎。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大便檢查:大便常規檢測常見脂肪球,可有少許白細胞;糞便檢測輪狀病毒抗原是臨床常用的方法,簡便易行。
  • 血常規:白細胞總數多正常,少數略有增加;細胞分類中可有淋巴細胞增加。
  • 電解質:可有不同程度的代謝性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
  • 肝、腎功能檢測:部分可見轉氨酶升高、腎功能不全。
  • 心肌酶檢測:部分可見心肌酶升高。
  • 心電圖:有助於心肌炎的診斷。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腹瀉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 持續多久了?大便什麼樣子的?
  • 精神狀態如何?尿量、飲食情況?
  • 是否經過治療?治療效果如何?
  • 是否接觸過類似症狀患者,有沒有不潔飲食?
  • 還有沒有其他不舒服的地方?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可能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 需要做哪些方面的檢查?
  • 需要進行哪些治療?需要治療多長時間?
  • 需要住院治療嗎?如果不需要,回家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 飲食需要注意什麼?
  • 需要隔離嗎?需要隔離多久?
  • 日常生活中應該如何預防?

輪狀病毒抵抗力較強,耐酸鹼,可在胃腸道中生存,在室溫中可存活 7 個月,在糞便中可存活數週,傳染性比較強,因此需要做好隔離措施,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可有效預防本病。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日常生活中要特別注意飲食衛生和個人衛生,飯前便後洗手,糾正兒童吸吮手指的習慣,居室經常通風,玩具、用具、被褥要常清洗和消毒。
  • 加強衛生宣教,不隨地大便,注意保持環境衛生。
  • 本病流行高發季節,不宜帶兒童至人群聚集的公共場所。

無特異治療方法,屬於自限性疾病,主要治療方案是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及對症支援治療,一般無需應用抗生素。家長的日常護理很重要,留意孩子的尿量、便量和進食水的量,同時需細心護理,避免反覆腹瀉導致紅屁股。

飲食療法

  • 減少高脂肪、高蛋白、高糖食物的攝入。
  • 嚴重嘔吐者可禁食 4~6 小時(不禁水)。
  • 繼發性乳糖不耐受者,可予豆類、澱粉類食物,或去乳糖奶粉。

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及酸鹼失衡

  • 輕症者可用口服補液鹽溶液(ORS)糾正和防止脫水。
  • 重症者需靜脈補液。

藥物治療

  • 控制感染:一般不用抗生素治療,應用抗生素反而不利於疾病恢復,但若伴有明顯中毒症狀不能用脫水解釋者,尤其是重症患兒、新生兒、小嬰兒、免疫功能低下者,可適當選用抗生素治療。
  • 腸黏膜保護劑:蒙脫石散(思密達)等。
  • 微生態製劑: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等。
  • 止吐藥物:苯海拉明、昂丹司瓊等。
  • 補鋅治療:對於急性腹瀉患兒,應適當補鋅。
  • 避免用止瀉劑。

發展和轉歸

該病屬於自限性疾病,預後良好,通常無後遺症,少數重症感染未經及時治療者可引起死亡。

該病是一種由輪狀病毒感染引起的腹瀉病。輪狀病毒根據血清學反應的不同將其分為不同的組,至今為止已報道七個輪狀病毒組(A~G 組),其中 A 組與嬰幼兒腹瀉有關,B 組引起成人流行的腹瀉,C 組可引起散發的腹瀉[2]

  • 輪狀病毒侵入腸道後,主要在十二指腸和空腸絨毛頂端的柱狀上皮細胞內複製,使細胞發生變性、壞死,微絨毛腫脹不規則和變短,導致小腸黏膜回收水分和電解質能力受損而形成腹瀉。
  • 另一方面,繼發的乳糖酶分泌不足,使食物中糖類消化不完全而積滯在腸腔內,並被細菌分解成小分子的短鏈有機酸,使腸液的滲透壓增高,加重嘔吐和腹瀉。

常見原因有哪些?

  • 接觸傳播:急性期患者糞便中有大量病毒顆粒,病毒可以在手上存留數小時,在玩具或童車表面存留數天。
  • 呼吸道傳播:患者咽部分泌物中可檢測到病毒特異性抗體,提示輪狀病毒可通過呼吸道傳播。
  • 氣溶膠傳播:也有研究表明,輪狀病毒在空氣中比較穩定,不排除通過氣溶膠傳播的可能性。

哪些人容易患病?

  • 兒童為易感人群,尤其是 6~24 月齡的嬰幼兒。
  • 不注意飲食、環境衛生者。
  • 免疫功能低下者。

本病潛伏期為 1~3 天,自然病程為 3~8 天,少數患者病程較長,常見症狀包括:腹瀉、嘔吐、發熱,大便特點表現為次數多、量多、水分多、呈水樣;可伴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比如咽喉疼、咳嗽等;由於嘔吐、腹瀉,可引起脫水、酸中毒、電解質紊亂等。本病多數預後良好,但重症者可導致死亡。

常見症狀有哪些?

  • 腹瀉:大便次數較多,每天可達十餘次,水分也較多,呈黃色水樣便或蛋花樣便,可帶有少量黏液,無腥臭味。
  • 嘔吐:病初 1~2 天通常伴有嘔吐,也可先於腹瀉發生。
  • 發熱:出現發熱時一般為中度發熱,也可表現為高熱,體溫可達 39℃~40℃,但也可無發熱。
  • 腹痛:可有輕度瀰漫性腹痛症狀,伴或不伴腹脹、腹鳴。
  • 脫水症狀:分為輕、中、重度脫水,可表現為精神萎靡、煩躁不安,面板、口脣乾燥,眼窩凹陷,淚及尿量減少,四肢涼等。

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 呼吸系統併發症:可出現上呼吸道感染、喉炎、支氣管炎、肺炎等症狀。
  • 神經系統併發症:可表現為抽搐,無熱驚厥,一般發生在病程的 1~3 天,多呈全身強直-痙攣性發作,多數 5 分鐘內緩解。亦可引起病毒性腦炎。
  • 消化系統併發症:可發生腸套疊;新生兒感染可導致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可引起繼發性碳水化合物或乳糖不耐受;導致肝損害,表現為轉氨酶升高;部分病例可發展為遷延性或慢性腹瀉,導致營養不良等。
  • 迴圈系統併發症:輕症者表現為心肌損害,重症者表現為心肌炎,出現心律失常、房室傳導阻滯等,可導致死亡。

本病可通過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徑傳播,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一定程度預防本病。輪狀病毒疫苗有一定預防作用。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注意個人、環境衛生,注意飲食衛生等。
  • 目前輪狀病毒疫苗為口服制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預防輪狀病毒性腸炎[3],具體情況可在當地社群衛生防疫中心諮詢。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