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菌病: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什麼是螺菌病?螺菌病為鼠類或其他齧齒動物咬傷人,致使小螺菌感染所致的急性傳染病。
  • 患病情況如何?主要在亞洲地區流行,我國長江以南地區偶有發病。家鼠為主要傳染源。人類被病鼠或其他齧齒動物咬傷而感染是主要的傳播途徑。人群普遍易感,人體感染後可獲得一定免疫力。
  • 為什麼會得這個病?被鼠類或其他齧齒動物咬傷後小螺菌感染引起。生活在鼠類或其他齲齒類動物較多的環境、免疫功能不全、有基礎疾病的人都是患該病的危險因素。
  • 螺菌病有什麼症狀?症狀是在已愈的原咬傷處又出現疼痛、腫脹、發紫,可形成水皰,上面覆蓋著黑痂,下面逐漸形成潰瘍。區域性淋巴結腫大,有壓痛,常伴有淋巴管炎。同時有寒戰、高熱,體溫可迅速上升達 40℃ 以上。在體溫上升時伴有頭痛,全身乏力、肌痛、關節痛。約 50% 患者出現皮疹,典型出疹多由咬傷處開始,而後波及四肢及軀幹,面部及掌跖處較少。皮疹形態多異,多為暗紅色或紫色的斑丘疹,呈橢圓形、邊界清楚、基底較硬、不痛不癢,可融合至數釐米大小。偶有玫瑰疹或蕁麻疹。
  • 螺菌病如何治療?本病以青黴素治療為主。
  • 螺菌病有什麼危害?未經治療者病死率達 6% 左右。常合併有其他併發症,如心內膜炎、腦膜炎、心肌炎、肝炎和腎小球腎炎、貧血、附睪炎、胸膜滲出和脾腫大。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被鼠類或其他齧齒動物咬傷。
  • 面板損害:在已愈的原咬傷處又出現疼痛、腫脹、發紫以至壞死,形成水皰,其上覆以黑痂,下面逐漸形成潰瘍。
  • 淋巴結、淋巴管炎:區域性淋巴結腫大,有壓痛。沿淋巴管出現紅線、硬結或腫脹。
  • 寒戰、高熱:體溫可迅速上升達 40 攝氏度以上。在體溫上升時伴有頭痛,全身乏力、肌痛、關節痛。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嘔吐、腹瀉、便血等消化道症狀。
  • 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如譫妄(意識障礙、煩躁不安)、昏迷、頸強直(頸頸部僵直、活動受限)等全身中毒症狀。

建議就診科室

  • 感染科
  • 急診科

醫生如何診斷螺菌病?

當醫生懷疑是螺菌病時,將通常進行血常規、尿常規、血沉、生化全套及動物接種分離病原等檢查予以確診。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血常規:血液的常規檢查,可幫助醫生初步判斷感染病原體的種類是細菌或病毒感染。
  • 血沉:血液檢查的一種,可判斷患者體內的炎症活動。
  • 尿常規:尿液的常規檢查,可初步判斷是否有腎臟功能損傷。
  • 病原學檢查:動物接種分離病原菌,找到小螺旋菌,可用於確診該病。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什麼時候發現有這些症狀的?
  • 有被鼠類或齲齒類動物咬傷過嗎?
  • 有無發熱,出皮疹和面板區域性的潰瘍?
  • 曾到別的醫院就診?如何診治?治療效果如何?
  • 自己買藥治療了嗎?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病因是什麼?
  • 需要做哪些檢查?
  • 病情嚴重嗎?
  • 需要治療嗎?
  • 如何治療?
  • 治療效果如何?
  • 會復發嗎?
  • 生活中需要注意什麼?

患者應嚴格遵醫囑進行用藥及複診,注意休息,加強營養支援。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用藥注意事項:嚴格遵醫囑用藥,用藥期間患者需注意不良反應,若出現皮疹、聽力下降等不良反應症狀,應及時就醫。
  • 定期複查:嚴格遵醫囑到醫院複查。
  • 飲食: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補充優質蛋白質,如牛奶、雞蛋等。
  • 運動:注意休息,每日可進行適度的鍛鍊(如慢跑 30 分鐘),提高自身抵抗力。
  • 其他:保護咬傷處,保持傷口的清潔乾燥(用幹敷料覆蓋傷口,注意每日檢查傷口,及時更換輔料),防止引起二次感染。

螺菌病以藥物治療為主,青黴素為首選治療藥物。

藥物治療

  • 抗生素:青黴素是螺菌病的首選治療藥物。併發心內膜炎時劑量應加大,療程為 3~4 周。青黴素聯合鏈黴素、慶大黴素治療,或者選用紅黴素及氯黴素。
  • 苯扎溴銨、呋喃西林或依沙吖啶溶液區域性治療:區域性治療可防止繼發感染,咬傷部位應立即用苯扎溴銨清洗、0.02% 呋喃西林或 0.2% 依沙吖啶溶液沖洗溼敷。

疾病發展和轉歸

  • 若不接受正規治療,病死率達 6% 左右,病情遷延不愈,長期發作會合並有其他併發症,如心內膜炎、腦膜炎、心肌炎、肝炎和腎小球腎炎、貧血、附睪炎、胸膜滲出和脾腫大。
  • 經過正規治療後,遷延不愈者已不多見。病死率下降,併發症也隨之減少。

螺菌病主要或常見病因包括鼠類或其他齧齒動物咬傷後導致小螺菌感染。

螺菌病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鼠類或其他齧齒動物咬傷後,小螺菌感染所致。

哪些人容易患螺菌病?

如有以下可變因素,容易患該疾病:

  • 生活在鼠類或其他齲齒類動物較多的環境;
  • 存在基礎疾病,免疫功能不全的患者;
  • 與鼠打交道的實驗室工作人員易感染。

有如下不可變因素的人群,容易患該疾病:

  • 居住在亞洲等流行區;
  • 各年齡段的人群均具有易感性。

最早出現的症狀是已愈的原咬傷處疼痛、壞死、水皰,伴寒戰、高熱等症狀。隨著病情發展,可出現嘔吐、腹瀉、便血、譫妄、昏迷等症狀。

螺菌病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螺菌病的常見症狀包括:

  • 面板病變:起病常常在已愈的原咬傷處又出現疼痛、腫脹、發紫以至壞死,可形成水皰,其上覆以黑痂,下面逐漸形成硬結下疳樣潰瘍。
  • 淋巴結腫痛:感到區域性淋巴結腫痛。
  • 發熱、寒顫:常伴有寒顫、高熱,體溫可迅速上升達 40 攝氏度以上。在體溫上升時伴有頭痛,全身乏力、肌痛、關節痛。
  • 消化道症狀:嚴重者可有嘔吐、腹瀉、便血等。
  • 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如譫妄(意識障礙、煩躁不安)、昏迷、頸強直(頸部僵直、活動受限)等全身中毒症狀。
  • 皮疹:約 50% 患者出現皮疹,典型出疹多由咬傷處開始,而後波及四肢及軀幹,面部及掌跖處較少。皮疹多為暗紅色或紫色的斑丘疹,邊界清楚,不痛不癢。偶有玫瑰疹(鮮紅色的圓形斑疹,直徑 2~3 毫米,壓之褪色,鬆開時又復現)或蕁麻疹(面板風團)。
  • 發熱、皮疹反覆出現:經 3~5 天后,體溫下降,症狀消失,皮疹隱退。間隔 3~7 天后,體溫又覆上升,上述症狀及皮疹再現。如不經治療可反覆發作持續 3~8 周,極少數患者可反覆發作達 1 年以上。

螺菌病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

  • 心內膜炎
  • 腦膜炎
  • 心肌
  • 肝炎
  • 腎小球腎炎
  • 貧血
  • 附睪炎
  • 胸膜滲出
  • 脾腫大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滅鼠是最重要的預防措施,可利用滅鼠藥劑或捕鼠器進行滅鼠,消滅傳染源。
  • 被咬傷者除傷口區域性處理外,還應立即注射青黴素預防感染。
  • 在流行區工作時,注意保護自己,如穿防護衣、戴手套。
  • 積極治療基礎疾病(如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增強機體免疫力。

感謝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感染科 吳鳳萍醫生 參與撰寫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