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絡叢乳頭狀瘤: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脈絡叢乳頭狀瘤(choroid plexus papilloma),又稱“脈絡叢上皮瘤”或者“脈絡叢腺瘤”,是起源於腦室脈絡叢上皮細胞的外生性良性腫瘤,腫瘤生長緩慢,男性患者略多於女性,10 歲以下兒童最為常見。在兒童以幕上(幕是腦中一種形似幕帳的結構)、側腦室多見,成人以幕下、第四腦室多見。

  • 腫瘤起源於脈絡叢並且被覆脈絡叢上皮,呈外生性生長,有乳頭狀凸起,故而得名。
  • 發病率較低,佔顱內腫瘤的 0.5%~0.6%,小兒顱內腫瘤的 2.5%~4%。任何年齡均可發生,男性略多於女性,以青少年多見,50% 病例分佈於 2~18 歲。10 歲以下兒童最為常見,其中 2 歲以下年齡組中約佔70%[1]
  • 導致脈絡叢乳頭狀瘤的病因目前還不明確。
  • 脈絡叢乳頭狀瘤的發生發展呈良性過程,由於腫瘤生長緩慢,因此病程早期可無症狀。後期伴隨腫瘤生長,主要臨床表現為腦積水、顱內壓增高以及局灶性神經症狀。
  • 治療方法包括手術和放療。以手術切除為主,目標是切除腫瘤和恢復腦脊液迴圈通路。放療應當作為有條件的補充治療手段[2]
  • 本病的危害主要在於顱內高壓和局灶性神經症狀,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治療不及時,後期會危及患者生命。
  • 由於病因不明,故無預防手段。手術切除完全可獲治癒,故發現後應及時診治,避免耽誤治療。
  • 脈絡叢乳頭狀瘤是一種良性腫瘤,通過手術治療後是可以治癒的,所以患者日常生活中不要有太大的心理壓力,出現症狀要及時就醫,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脈絡叢乳頭狀瘤是一個緩慢進展的疾病,出現症狀時,往往程度已經比較嚴重。首次就診時,醫生會根據患者症狀、體徵及影像學檢查等進行診斷。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脈絡叢乳頭狀瘤病情輕微時沒有症狀,發展隱匿,故很難預防。當出現腦積水、顱內壓增高症狀(如頭痛、嘔吐、嬰幼兒頭圍增大、囟門飽滿等)及局灶性神經症狀(如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精神意識障礙,偏癱,步態不穩,視力障礙等)時,應及時就醫。

建議就診科室

  • 神經外科

醫生如何診斷脈絡叢乳頭狀瘤?

  • 根據患者症狀、體徵和影像學結果進行診斷。
  • 以10歲以下兒童常見,常伴有腦積水及顱內壓增高表現。兒童以幕上、側腦室多見;成人以幕下、第四腦室多見。

  • 輔助檢查主要依賴於 CT(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和磁共振成像(MRI)表現。腦血管造影可明確腫瘤血供情況,協助手術治療。腦脊液檢查多表現為腰穿壓力增高和蛋白增高,頭顱 X 線應用較少。
  • 確診需依靠術後病理結果。

醫生可能詢問哪些問題?

  • 有什麼症狀?症狀出現多久了?有無其他伴發症狀?
  • 哪些因素會加重或緩解症狀?有否陣發性昏迷,突發頭痛或緩解?
  • 目前的症狀是持續加重還是相對穩定?
  • 曾服用過哪些藥物?
  • 是否有其他疾病史及家族史?

患者(家屬)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是什麼原因導致的脈絡叢乳頭狀瘤?
  • 腫瘤有多大?是惡性還是良性?
  • 需要做哪些檢查?
  • 推薦採用什麼治療方案?
  • 需要治療多長時間?花費多少?能報銷嗎?
  • 能治癒嗎?會復發嗎?
  • 有併發症和後遺症嗎?
  • 治療中和治療後應該注意什麼?

患者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

脈絡叢乳頭狀瘤患者在生活中應注意下列幾個方面。

  • 有症狀後,應及時就醫診治,保持樂觀心態。
  • 戒菸、均衡飲食,術後予以高蛋白、高維生素及高纖維飲食,避免便祕。
  • 遵囑複查,不適隨診。

本病的治療原則是以手術切除為主,治療目標是切除腫瘤和恢復腦脊液迴圈通路,放療應當作為有條件的補充治療手段。

手術治療

  • 脈絡叢乳頭狀瘤多為良性,生長緩慢,以手術切除為主,治療效果良好,並應儘可能做到全切除。如未能完全切除腫瘤而不能緩解腦積水者應當行分流手術或者二期手術。
  • 幕上脈絡叢乳頭狀瘤的一個常見術後併發症為硬膜下積液,有時需行硬膜下腹腔分流術[1][3]

放療

放療的效果較差,如腫瘤未能完全切除、患者全身狀況差、術後有復發或惡變徵象、或病理證實為脈絡叢乳頭狀癌,可予以放療[1]

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清楚,該病多見於 10 歲以下兒童。

由於腫瘤生長緩慢,因此病程早期可無症狀。後期伴隨腫瘤生長,臨床表現主要為腦積水、顱內壓增高及局灶性神經症狀。

  • 腦積水和腫瘤佔位效應引起的一般症狀:頭暈、精神萎靡、嗜睡、淡漠、癲癇等。
  • 腦積水和腫瘤佔位效應引起的顱內壓增高症狀:頭痛、嘔吐、視乳頭水腫;嬰幼兒會出現頭圍增大、囟門飽滿等症狀。
  • 神經系統局灶性症狀與腫瘤生長部位相關。如丘腦受壓表現為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精神及意識障礙;皮質脊髓束受壓表現為偏癱和椎體束徵(是上運動神經元損害出現的原始反射);三腦室受壓表現為上視困難;四腦室受壓累及小腦,表現為共濟失調(表現為步態不穩、肢體搖晃,發音不清,眼球轉動困難,肌肉不協調)、眼震和強迫頭位等。
  • 其他症狀:陣發性昏迷、突發頭痛或緩解等特殊症狀,以及蛛網膜下腔(腦的一個解剖結構)出血、發育遲緩、精神症狀和行為異常等。

由於病因不明,故無預防手段。疾病呈良性過程,手術如能全切腫瘤,疾病可獲治癒;近全切除後複發率也較低,故一經發現應調整心態,正確對待,及時診治,避免耽誤治療[1][2][3][4]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