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結腸炎: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慢性結腸炎是腸道的炎症性疾病,發病部位主要是結腸、乙狀結腸及直腸。該病可見於任何年齡,但青壯年和老年人群相對高發。

  • 慢性結腸炎可能與感染(如細菌、病毒、真菌等)、免疫、遺傳、環境、飲食、防禦功能障礙、精神因素等有關。
  • 多數患者起病緩慢,主要表現為腹瀉、腹痛、排出黏液便甚至膿血便、肛門灼熱等,症狀常反覆發作,久久不愈。
  • 慢性結腸炎與很多消化道疾病有相似的症狀,為此,醫生在診斷該病時,除症狀、病史、體格檢查外,還需要藉助一些必要的輔助檢查手段。
  • 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目的是通過治療以保護腸黏膜,對抗病原體,清除腸毒素,從而緩解症狀,減輕痛苦,提高生活質量,防止復發。
  • 日常注意調節心理,規律作息,護理肛周面板,改善飲食結構等,有助於減輕症狀,減少復發。
  • 平時生活中注意飲食衛生,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保持好的心態,做到這幾點,有助於降低發生此病的風險。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腹瀉、腹痛突然加重,甚至有噁心、發熱等情況。
  • 出現膿血便,長時間不緩解。

就診科室

  • 消化內科

醫生如何診斷慢性結腸炎?

慢性結腸炎與很多消化道疾病有相似的症狀,為此,醫生在診斷該病時,除症狀、病史、體格檢查外,還需要藉助一些必要的輔助檢查手段。

  • 糞便檢查:是診斷慢性結腸炎的重要方法之一。通過進行糞便常規檢查,用於明確糞便中是否有血、細菌感染、寄生蟲或白細胞。另外,做糞便病原學檢查,可排除感染性結腸炎,常需反覆多次進行(至少連續 3 次)。
  • X 線鋇劑灌腸檢查:可用於觀察結腸病變的大概形態。
  • 電子腸鏡檢查:是最主要、最可靠的診斷方法。通過結腸鏡可看到腸黏膜有無糜爛、潰瘍、充血、水腫、粗糙、息肉等情況,能夠確定結腸發生病變的具體位置,看到腸腔有無明顯縮小的情況。
  • 還有可能抽取一定量的血液進行檢查。通過檢測血紅蛋白、白細胞計數、血沉、C- 反應蛋白、血清白蛋白等指標,可判斷是否有貧血、炎症或營養不良。或者檢測血液中的一些其他生化指標,瞭解有無低鉀、低鈉、低蛋白血癥等。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出現這些情況多長時間了?
  • 一天腹瀉多少次?
  • 腹痛的程度?有沒有反覆發作?
  • 家族中有慢性結腸炎患者嗎?
  • 您有沒有吃不衛生的食物或過期的食物?
  • 您是過敏體質嗎?
  • 近期精神壓力大嗎?
  • 出現症狀後,有沒有服用過藥物,效果如何?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這個病會遺傳嗎?
  • 這個病需要終身服用藥物嗎?
  • 平時注意哪些事項有助於減少復發?
  • 我的情況需要做手術嗎?
  • 手術可以根治嗎?

慢性結腸炎作為一種終身性疾病,除了治療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日常調護了。

  • 精神心理因素是一個重要的誘發因素,所以要注意調節心理,改善或消除不良情緒。
    • 家人要多關心患者,與之多談一些開心事,以及患者喜歡的、感興趣的事,讓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 可嘗試各種能讓自己放鬆的方法,比如做減壓瑜伽、聽音樂、與親朋好友暢談、諮詢心理醫生等等。
    • 也可與病友多多交流,對改善病情有益。
  • 規律作息,病情嚴重時,要注意臥床休息。
  • 腹瀉嚴重時,要注意:
    • 排便後應及時以幹紙巾輕柔擦拭,然後用溫水或溼紙巾清潔肛周面板,以防肛周面板受到嚴重刺激,導致病毒或細菌入侵,造成感染。
    • 病情特別嚴重者,可將坐便器放置在觸手可及的地方,馬桶安裝好馬桶墊。
  • 對於兒童患者,家人要更有耐心地護理,鼓勵其遵醫囑服藥,使其有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爭取恢復正常的生長髮育,過上正常的生活。
  • 注意諮詢醫生是否需要進行癌症篩查,早發現、早治療,有助提高治療效果。
  • 改善飲食結構,有助於減輕症狀。
    • 多吃富含蛋白質的、易消化的食物:瘦肉、魚、家禽肉、雞蛋、動物肝臟、乳製品(如果不存在乳糖不耐受)、豆類及豆製品、堅果等。
    • 注意低纖維素飲食,比如吃蔬菜時,最好飲用蔬菜汁,可減少纖維的攝入。
    • 注意補充鐵、鉀、一些微量元素和電解質。
    • 避免酒類、糖果、含咖啡因的食物等,以及生冷、辛辣刺激、油膩、多渣的食物。
    • 最好不吃產氣多的食物,如牛奶製品。
    • 少食多餐。
    • 必要時需要營養師配製成專門的營養液來保證機體的需求。

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目的是保護腸黏膜,對抗病原體,清除腸毒素,從而緩解症狀,減輕痛苦,提高生活質量,防止復發。

藥物治療

  • 使用抗感染藥物:醫生一般會積極尋找病原體,根據細菌培養和細菌藥敏試驗,選用最適當的抗感染藥物,如環丙沙星、甲硝唑等。也可用抗生素保留灌腸,如複方諾氟沙星灌腸液。此外,還可酌情使用皮質類固醇,如地塞米松等。
  • 對症用藥
    • 止瀉藥:如蒙脫石散、洛呱丁胺、複方樟腦酊、複方地芬諾酯等,這些藥有助於促進消化道黏膜的修復,或抑制腸肌收縮,減少腸蠕動,從而能夠止瀉。
    • 胃腸解痙藥:抗膽鹼能藥物如阿托品、654-2、普魯本辛等,可消除痙攣性腹痛。另外,鈣離子拮抗劑,如硝苯地平,可解除肌痙攣,抑制異常的胃腸收縮反應而緩解腹痛。
    • 腸道菌群調節藥:如雙歧三聯活菌製劑、雙岐桿菌活菌製劑、乳酸桿菌、酪酸梭狀芽胞桿菌等,這些藥可糾正腸道菌群失調,對腹瀉、腹脹症狀有效。
    • 腹脹者可服用多潘立酮、西沙必利等,以增加胃腸的蠕動能力,減輕症狀。
    • 如有便祕情況,可使用果導片、石蠟油,促進腸蠕動,或用開塞露塞入肛門內以通便。

手術治療

  • 若發生大出血、腸穿孔,或者重型患者經積極內科治療無效且伴嚴重毒血癥狀時,則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 醫生會根據情況進行迴腸造口術、結直腸全切除術、回直腸吻合術等。

支援治療

糾正酸鹼平衡失調,進行營養支援治療,例如補充蛋白質、複方氨基酸、水溶性維生素等。

慢性結腸炎的病因較複雜,目前還沒有找到直接原因,可能與感染(如細菌、病毒、真菌等)、免疫、遺傳、環境、飲食、防禦功能障礙、精神因素等有關。

慢性結腸炎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 長期精神心理因素:長期心理壓力過大、心理應激、焦慮、緊張、抑鬱等,可能會導致免疫力下降,使腸道菌群紊亂。免疫力下降時,就無法抵抗病菌,所以炎症會反覆發作。
  • 遺傳:該病具有一定的遺傳傾向。臨床資料顯示,不少患者存在慢性結腸炎家族史。
  • 腸道免疫功能異常:某些具有遺傳易感性的特定人群,如果在一些感染或其他刺激因素下,可能會出現機體免疫紊亂,把自身腸道組織細胞當做“敵人”進行“攻擊破壞”,造成腸道炎症、糜爛、潰瘍等。
  • 飲食不潔引發感染:長期吃醃製類食物,或者所吃食物、水源等不衛生,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調,並且這些食物也會帶來病菌,引發腸道感染。
  • 其他病因:如反覆食物過敏、長期服用某些藥物(如避孕藥、阿司匹林)等,可能損傷胃腸道黏膜,造成慢性結腸炎。

慢性結腸炎的危險因素有哪些?

  • 年齡:青壯年(20~30 歲最常見)及老年人群,是慢性結腸炎的常發人群。
  • 遺傳:存在慢性結腸炎家族史的人,發病風險較高。
  • 長期服用刺激腸胃的藥物,比如避孕藥、非甾體抗炎藥(如阿司匹林)。
  • 長期有精神壓力。
  • 常吃高蛋白、高脂肪食物。

多數慢性結腸炎患者起病緩慢,症狀常反覆發作,久久不愈。

慢性結腸炎有哪些症狀?

慢性結腸炎的常見症狀包括:

  • 腹瀉
    • 大便次數增多,輕者每天腹瀉 3~4 次,重者可每隔 2 小時左右一次。
    • 大便不成形、糞質稀薄,多混有黏液,甚至出現膿血便。
    • 也有的患者便祕、腹瀉交替出現。
    • 有時也會出現剛排洩完又要排便,好像總也排不乾淨的情況。
  • 腹痛:時輕時重,反覆發作。
  • 裡急後重感:下腹部不舒服,很想解大便,但又無法一洩為快。
  • 一些患者還可出現肛門灼熱、腸鳴(肚子咕嚕咕嚕響)、腹脹、噁心、肛門下墜、發熱等症狀。
  • 由於長期發作,可出現面板蒼白、體重下降、肌肉鬆弛、乏力、易脫髮、注意力減退等。

慢性結腸炎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由於該病病情發展比較緩慢,容易遷延,複發率較高,長期存在可能導致一些併發症。最為常見的併發症有以下幾種:

  • 中毒性巨結腸;
  • 急性腸穿孔;
  • 直腸結腸癌變;
  • 結腸大出血;
  • 腸梗阻;
  • 腸狹窄;
  • 腎功能減退;
  • 貧血。

平時生活中注意飲食衛生,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保持好的心態,做到這幾點,有助於降低發生此病的風險。

  • 注意飲食衛生,做到健康飲食、均衡營養
    • 不要吃變質、過期的食物。
    • 避免過量飲酒。
    • 不吃太油膩、刺激或含有非法新增劑的食物。
    • 儘量不要挑食,做到營養均衡。
    • 建立飲食日誌,定期記錄吃了會不舒服的食物,避免再次食用。
  •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例如規律作息、適度運動,以增強抵抗力,讓致病菌無機可乘。
  • 保持心情舒暢,避免長期處於憂愁、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中。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