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腎衰竭消化系統病變: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慢性腎衰竭消化系統病變是指慢性腎衰竭所致消化系統的臨床綜合徵。早期以厭食、噁心、嘔吐、腹脹、舌、口腔潰瘍、口腔有氨臭味、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狀為主。終末期腎衰竭患者幾乎均有消化道症狀,但該症狀無特異性,早期容易誤診為消化系統疾病。

檢查

1.常用的實驗室檢查

專案包括尿常規、腎功能、24小時尿蛋白定量、血糖、血尿酸、血脂等以及血電解質(K、Na、Cl、Ca、P、Mg等)、動脈血液氣體分析、腎臟影像學檢查等。

檢查腎小球濾過功能的主要方法有:檢測血清肌酐(Scr)、肌酐清除率(Ccr)、放射性核素法測GFR等。我國Ccr正常值為:90±10ml/min。對不同人群來說,其Scr、Ccr值可能有顯著差別、。

2.影像學檢查

一般只需做B型超聲檢查,以除外結石、腎結核、腎囊性疾病等。某些特殊情況下,可能需做放射性核素腎圖、靜脈腎盂造影、腎臟CT和磁共振(MRI)檢查等。腎圖檢查對急、慢性腎衰的鑑別診斷有幫助。如腎圖結果表現為雙腎血管段、分泌段、排洩功能均很差,則一般提示有CRF存在;如腎圖表現為雙腎血管段較好,排洩功能很差,呈"梗阻型"(拋物線狀),則一般提示可能有急性腎衰竭存在。

診斷

有慢性腎臟病史,出現消化系統功能障礙,實驗室檢查顯示代謝產物在血中堆積,有一系列電解質紊亂、酸鹼平衡失調、內分泌障礙,一般可確立診斷。確立診斷之後應進一步明確引起腎功能衰竭的原因即原發病的診斷,近期有無影響腎功能惡化的誘因,如尿路梗阻、感染、脫水、心力衰竭。

1.噁心、嘔吐、食慾缺乏 糾正酸中毒和水、電解質紊亂,主要為口服碳酸氫鈉(NaHCO3)。中、重度病人必要時可靜脈輸入,在72小時或更長時間後基本糾正酸中毒。對有明顯心功能衰竭的病人,要防止NaHCO3輸入總量過多,輸入速度宜慢,以免使心臟負荷加重甚至心功能衰竭加重。 2.消化性潰瘍或反流性食管炎、胃炎 給予H2-受體阻斷劑或質子泵抑制劑抑制胃酸的分泌,合併感染者可聯合服用抗生素治療。 3.消化道出血 給予抗酸、止血治療,透析時禁用肝素等抗凝劑,必要時行胃腸鏡檢查,瞭解出血部位和性質。必要時應輸血。 4.腹水 少量腹水可通過利尿、靜脈補充白蛋白、減少入量、限鹽、增加透析脫水量治療;大量腹水伴明顯的腹脹不適,可給予抽放腹水、腹水濃縮回輸等方法。

1.尿毒症毒素、電解質紊亂和代謝性酸中毒 慢性腎衰竭時體內毒素的儲積尤其是中分子物質的積聚可引起食慾缺乏。高瘦素水平、高胰島素血癥,也影響食慾。尿毒症時代謝性酸中毒也可引起噁心、嘔吐、食慾下降。 2. 尿毒症毒素導致胃黏膜損傷 血尿素升高,促進質子反流彌散,引起胰腺分泌,胃蛋白酶原釋放,胃黏膜抵抗力降低,胃黏膜損傷;低鈣血癥可使促胃液素分泌增加,導致胃酸升高,促進消化性潰瘍的發生;高促胃液素可致膽汁反流,損傷胃十二指腸黏膜。嚴重時可出現消化道出血。 3.尿毒症性凝血功能障礙 淺表性胃黏膜病變、消化性潰瘍、胃和十二指腸血管畸形或發育不良、血管鈣化致血管狹窄等病變的基礎上,患者出現凝血功能障礙,可致消化道出血。

臨床表現

1.上消化道症狀 (1)口腔和食管炎:尿毒症代謝廢物的蓄積、電解質紊亂等因素,患者表現為口中尿味、異味,口腔黏膜出血、潰瘍及繼發感染。 (2)胃炎、十二指腸炎及消化性潰瘍:表現為晨起噁心,進食無味,上腹燒灼感、飽脹感;飢餓時反酸、上逆。 (3)胃排空延遲:表現為腹脹、噁心、頻繁嘔吐、可引起或加重水電解質紊亂,營養不良。 2.下消化道症狀 (1)憩室病與憩室炎:便祕是導致憩室病高發的原因之一;透析患者發病率高於一般人群。 (2)自發性腸穿孔。 (3)結腸潰瘍:透析患者在盲腸或升結腸部位發生單一潰瘍,也可表現為直腸出血。 (4)結腸癌:腹瀉或便祕,糞便帶血或糞便隱血試驗持續陽性,貧血較難糾正。 3.腹水 (1)血液透析相關性腹水:排除心力衰竭、肝硬化、腹部和盆腔腫瘤等常見原因後,可稱為血液透析相關性腹水。 (2)肝硬化腹水:可發生在腎衰竭之前,或維持性透析後出現。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