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出血後遺症: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腦出血後遺症是各種原因造成腦實質內出血後,引起腦組織損害和功能障礙後遺症,表現為身體功能損傷、活動和功能受限或障礙。
- 佔急性腦血管病的 20%~30%,發病率為 60~80/10 萬人口/年,近年來發病率有逐年增加之勢。
- 高血壓合併小動脈硬化和動脈瘤或動靜脈血管畸形破裂,是腦出血最主要的病因。
- 臨床表現主要包括:一是或存在較長時間的昏迷,甚至會陷入植物生存狀態(意識喪失,即對外界缺乏認知反應,有明顯的覺醒與睡眠週期,自主呼吸及心跳功能正常);二是會造成較嚴重的神經功能障礙,如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失語等。除此之外,還可能合併癲癇、認知功能障礙以及日常生活難以自理等一系列表現。
- 治療圍繞三個關鍵方面進行,一是日常護理,二是功能鍛鍊,三是防治併發症。治療的難點是週期太長,多學科結合困難。
- 疾病的主要危害:患者身體殘障,活動和參與功能受限,增加社會和家庭的經濟負擔。
- 控制血壓,使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製劑,改善生活方式,是本病最重要的預防手段。
- 患者的恢復程度和速度因人而異,仍有半數以上患者經數月康復後生活不能自理,認知、心理治療及社會支援程度都會影響患者的康復效果,故應儘早接受多學科的康復治療。
腦出血病情凶險,起病急,病情在數分鐘到數小時內快速到達高峰,需要及時送醫。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 出現劇烈頭痛、頭暈,伴或不伴眼瞼下垂、脖子發硬及噁心嘔吐等。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嗜睡或昏迷。
- 眼部症狀如瞳孔不等大,凝視等。
- 偏身感覺障礙、運動功能障礙、語言障礙、吞嚥功能障礙等。
- 精神和認知功能障礙,如人格改變、消極悲觀、精神萎靡、容易激動等。
建議就診科室
- 神經內科。
- 神經外科。
- 康復科。
醫生如何診斷腦出血後遺症病?
醫生會根據患者起病形式、臨床表現、既往的高血壓病史結合相關檢查,診斷流程如下:
- 第一步:是否為腦卒中?根據發病情況及病史體徵判斷。
- 第二部:是否為腦出血?根據腦 CT 或 MRI(磁共振成像)檢查確認。
- 第三步:腦出血嚴重程度如何?根據 GCS(格拉斯哥昏迷指數評估)或 NIHSS 量表(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評估。
- 第四步:腦出血的部位及可能的病因分型?結合病史、體徵、實驗室及影像學檢查確定。
具體相關檢查如下:
- 頭部 CT 普通掃描。腦出血在 CT 上表現為高密度影,是診斷腦卒中首選的影像學檢査方法。
- CT 腦灌注成像(CTP)和增強 CT。能夠反映腦出血後腦組織的血供變化,可瞭解血腫周邊血流灌注情況。增強 CT 掃描若發現造影劑外溢,是提示患者血腫擴大風險高的重要證據。
- 頭部 MRI 普通掃描,MRI 在發現慢性出血及腦血管畸形方面優於 CT。但 MRI 耗時較長、費用較髙、一般不作為腦出血的首選影像學檢査。
- CTA(CT 血管造影)、MRA(磁共振血管成像)、CTV(CT 靜脈成像)、MRV(磁共振靜脈造影)腦血管檢查,是快速、無創性評價顱內外動脈血管、靜脈血管及靜脈竇的常用方法,可用於篩査可能存在的腦血管畸形、動脈瘤、動靜脈瘻等繼發性腦出血,但陰性結果不能完全排除繼發病變的存在。
- 全腦血管造影(DSA):能清晰顯示腦血管各級分支,可以明確有無動脈瘤、顱內動靜脈畸形及其他腦血管病變,並可清楚顯示病變位置、大小、形態及分佈,目前仍是血管病變檢査的重要方法和金標準。
- 血常規、血生化、凝血常規、血型及輸血前全套檢査、心電圖及胸部 X 線等檢査,部分患者還可選擇毒理學篩査、動脈血氣分析等檢査,用於排除相關係統疾病,協助査找病因。最好同時完成各項手術前檢査,為可能的緊急手術作好準備工作。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或家屬)哪些問題?
- 怎麼發病的?
- 發病前有沒有不舒服?
- 有沒有嘔吐、抽搐、二便失禁和咬破舌等伴隨症狀?
- 有沒有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病史?
- 是否吸菸、是否喜歡大量飲酒?
- 平時工作壓力大嗎?作息是否規律?
- 在服用哪些藥物、控制的怎麼樣?
- 接受過哪些治療、效果怎麼樣?
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這是什麼病,怎麼得的?能治好嗎?
- 通常要治療多長時間?
- 會不會留下後遺症?這個疾病恢復情況怎麼樣?
- 該如何治療?
- 會遺傳嗎?
- 有沒有可能再次出血?如何預防復發?
積極控制血壓,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疾病恢復前提和基礎,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飲食,戒菸戒酒,注意休息。
- 避免體力和腦力勞動過度,過度勞累可再次誘發腦出血。
- 遵醫囑服藥,積極控制高血壓,保持情緒穩定,避免情緒過於激動。
- 適當運動,堅持有關功能鍛鍊。
- 腦出血後癱瘓肢體應保持功能位置(指能使肢體發揮最大功能的位置),禁用熱水袋過早進行關節按摩和被動運動,同時鼓勵主動運動,可效預防肌肉萎縮和關節僵直。
- 語言功能障礙者,應積極進行語言訓練。
- 腦出血後遺症患者和家屬應掌握腦血管疾病防治的基本知識,瞭解腦出血的危險因素和誘發因素。
急性期應安靜臥床,進行脫水降顱壓,調整血壓,防止繼續出血,加強護理維持生命功能,預防腦水腫,維持水電解質、血糖和體溫平衡,同時加強呼吸道管理及護理,預防及防止各種顱內及全身併發症,以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殘疾率、減少復發。恢復期或後遺症期主要任務是康復訓練、防治併發症和預防再出血。
藥物治療
- 控制血壓:常用靜脈降壓藥物有尼卡地平、烏拉地爾和硝酸甘油等;常用口服降壓藥物有硝苯地平控釋片、厄貝沙坦和酒石酸美託洛爾注射液等。
- 顱內壓管理:使用 20% 甘露醇、甘油果糖、高滲鹽水、白蛋白、利尿劑等,應用上述藥物均應監測腎功能、電解質,維持內環境穩定,必要時可行顱內壓監護。
- 控制血糖:在 7.7~10.0 毫摩爾/升的範圍內,避免血糖過高或過低,服用或注射降糖藥物如二甲雙胍、胰島素等。
手術治療
- 去骨瓣減壓術。
- 開顱血腫清除術。
- 鑽孔穿刺血腫抽吸術。
- 腦室穿刺引流術。
康復理療治療
康復功能訓練
- 面癱的功能鍛鍊。
- 語言吞嚥功能訓練。
- 認知功能訓練。
- 肢體功能鍛鍊:
- 轉移訓練;
- 關節被動活動;
- 誘發患者的主動運動;
- 手功能訓練;
- 平衡協調能力的訓練;
- 步行功能訓練等。
理療
主要包括功能性電刺激、生物反饋、經顱磁刺激、順序迴圈治療儀治療等。
疾病發展和轉歸
本病發展與出血部位、出血量及是否有合併症有關,腦幹、丘腦出血預後較差,大都遺留不同程度的精神、神經功能障礙。積極進行康復訓練可改善症狀,有助功能恢復。
本病主要與腦血管的病變有關,與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壓、血管的老化和吸菸等因素密切相關。
腦出血的患者往往在情緒激動、用力過猛時突然發病,早期死亡率很高,倖存者中多數留有不同程度的運動障礙、認知障礙、言語和吞嚥障礙等後遺症。
腦出血後遺症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常見病因為高血壓合併小動脈硬化、微動脈瘤或微血管瘤。
- 其他病因有腦血管畸形、腦膜動靜脈畸形、澱粉樣腦血管病、囊性血管瘤、顱內靜脈血栓形成、特異性動脈炎、真菌性動脈炎、煙霧病(是一種病因不明的慢性進行性腦血管疾病,因腦血管造影時呈現許多密整合堆的小血管影,形似煙霧,故名煙霧病)、動脈結構變異、血管炎和瘤卒中(即腦瘤性卒中,指顱內的腫瘤,增長過快,腫瘤組織生長速度明顯和腫瘤血管生長速度不匹配,導致腫瘤血管破裂出血)等。
- 抗凝、抗血小板或溶栓治療,嗜血桿菌感染、白血病、血栓性血小板減少症、酒精中毒及交感神經興奮藥物的使用等也是可能的致病因素。
- 用力過猛、氣候變化、不良嗜好(吸菸、酗酒、食鹽過多)、血壓波動、情緒激動、過度勞累等也是誘發因素。
哪些人容易患腦出血後遺症病?
- 高血壓者。
- 糖尿病者。
- 高血脂者。
- 吸菸、嗜酒者。
- 濫用藥物者。
- 肥胖者。
- 久坐不動者。
- 高強度工作者。
根據出血部位和出血量的不同,康復治療的時間和手段的不同,臨床上表現也不盡相同。
典型症狀
- 肢體功能障礙:主要表現偏癱側感覺和運動功能障礙。
- 認知和精神障礙:較大範圍或多次復發的腦出血,可留有精神和認知障礙,表現為人格改變、消極悲觀、抑鬱寡歡、精神萎靡、易激動等。
- 言語功能障礙。
- 吞嚥功能障礙。
其他症狀
頭疼、眩暈、噁心、失眠、多夢、注意力不集中、耳鳴、眼花、多汗、心悸、步伐不穩、頸項痠痛疲乏、無力、食慾不振、記憶力減退、痴呆等。
腦出血後遺症的併發症
- 感染:肺部感染、尿路感染。
- 應激性潰瘍引起消化道出血。
- 癇性發作(大腦神經元異常放電引起陣發性的腦功能異常,可能表現為感覺、運動功能異常或意識障礙)。
-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或肺栓塞。
- 控制血壓。
- 保持心情舒暢。
- 注意生活規律。
- 注意飲食安全,改變不良生活習慣。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