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膜炎: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腦膜炎(Meningitis)是一組由各種感染引起的腦膜急性炎症性疾病,臨床以發熱、頭痛和脖頸僵硬為主要表現。

腦膜炎可由病毒、細菌或其他微生物(如螺旋體,真菌,支原體等)的感染所引起,比較常見的腦膜炎主要有兩種:病毒性腦膜炎和細菌性腦膜炎。

病毒性腦膜炎很常見,但不嚴重,病程在兒童常超過 1 周,成人病程可持續 2 周或更長;細菌性腦膜炎不常見,但很嚴重,好發於嬰幼兒和兒童。病毒性腦膜炎和細菌性腦膜炎具有傳染性。

一旦發現腦膜炎,需要立即去醫院治療,早期及時治療可以避免嚴重的併發症。

何時應就醫?

如果出現以下情況,立即撥打急救電話:

  • 患者或患兒出現發熱、抽搐及意識混亂等嚴重腦膜炎的症狀。
  • 患兒表現有嚴重腦膜炎的體徵,如呼吸困難或發熱,伴隨非哭鬧引起的頭部囟門區隆起。

如果出現下列症狀,請立即就診:

  • 患者或患兒表現有腦膜炎的症狀,如嚴重而持續的頭痛、頸強直(頸部肌肉發生痙攣性收縮和疼痛)、發熱、皮疹、噁心和嘔吐。
  • 患者或患兒發生病毒性腦膜炎,且在家治療 3 天后沒有好轉。
  • 患者或患兒正在接受病毒性腦膜炎的治療,而出現其併發症的體徵,如發熱持續超過 3 天,且在家治療時體溫沒有下降。
  • 患兒反覆發熱、腹瀉、嘔吐、腹脹及尖叫哭鬧。

如果自覺有感染腦膜炎的風險,應儘早就診

就診科室

  • 神經內科
  • 兒童醫院神經內科
  • 急診科

如何診斷腦膜炎?

腦膜炎的診斷依靠詢問病史、徒手檢查和輔助檢查。

為了明確診斷,醫生一般會給患者進行腰椎穿刺,過程中需要將一根細長的針插入椎管,抽取腦脊液,進行化驗檢查。

其他可能採用的檢查專案包括:

  • 全血細胞計數,檢查是否有感染跡象。
  • 血液培養,以檢查是否存在感染。
  • 尿液檢驗,以檢查是否存在尿路感染。
  • 胸部 X 線檢查,以檢查是否存在肺部感染。
  • 對皮疹進行活檢。
  • CT 掃描或 MRI 檢查,以發現腦組織腫脹或併發症(如腦損傷)。

大多數輕度病毒性腦膜炎患者只需在家中進行適當治療,就可以得到痊癒。

  • 包括休息、控制發熱、緩解頭痛、多喝水;
  • 當患者在家康復時,留意觀察腦膜炎長期併發症的跡象,例如長時間發熱、癲癇發作、聽力損失等;
  • 如果感覺有異常,應及時就醫。

細菌性腦膜炎

急性細菌性腦膜炎患者,需要接受及時的抗生素靜脈注射治療,或者激素治療。這樣做有助儘快治癒,並降低併發症風險,比如大腦腫脹、痙攣。

在明確腦膜炎的致病細菌前,醫生可能會使用廣譜抗生素進行及時治療,通常聯合使用兩種抗生素。

病毒性腦膜炎

對於病毒性腦膜炎,患者不需接受抗生素治療。大多數情況下,病毒性腦膜炎會在幾周時間內自我痊癒。患者可以在家臥床休息、多喝水、服用一些非處方藥緩解發熱等症狀。

病情嚴重患者需要的其他治療

病情極重的患者可能需要在重症監護病房接受治療。

  • 氧療,用於幫助患者呼吸並減少心臟負荷。通常使用脈搏血氧儀來監測血液中的氧含量。如果患者病情太重以至於無法自主呼吸,可能需要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
  • 吸痰,用於清除支氣管中的黏液。護理人員將一支小型塑料管插入患者口或鼻中,另一端與機器相連,用於輕柔吸引出黏液。
  • 治療癲癇發作。
  • 降低顱內壓。

腦膜炎的發病原因是什麼?

  • 大多數腦膜炎是由細菌或病毒引起的,這些微生物通常存在於腸道、鼻內和咽部。當它們寄居在這些部位時可能不會致病,但如果被傳播到大腦和脊髓周圍的組織(腦膜),就會引起腦膜炎。
  • 腦膜炎也可能由其他微生物(如真菌)引起,以及由某些疾病引起,如癌症或狼瘡。
  • 腦膜炎也可能是某種損傷(尤其是顱骨或面部)或腦部手術的併發症。

病毒性腦膜炎

以腸道病毒最常見,通過食物、水或被汙染的物體傳播。由腸道病毒引起的腦膜炎最常發生於嬰兒和低齡兒童。

細菌性腦膜炎

細菌通常通過被感染的唾液或黏液,從一個人傳染給另一個人。

  • 肺炎鏈球菌。這是一種常見的細菌,除了腦膜炎外,還會引起多種疾病,如鼻竇炎和肺炎。
  • 腦膜炎奈瑟菌。這種細菌可在某些人的咽部寄居而不致病,但當它傳給其他人後,就可能引發嚴重的腦膜炎。
  • B 群鏈球菌。這種型別的腦膜炎最常發生於新生兒。
  • 單核細胞性李斯特菌。常見於新生兒和老年人。
  • 流感嗜血桿菌。這種型別的腦膜炎可見於兒童和成人,它通常發生在上呼吸道感染後,如鼻竇感染。

腦膜炎的傳播途徑是什麼?

引起腦膜炎的病原體可通過以下途徑傳播:

  • 分娩時。即使產婦沒有腦膜炎症狀,也能把引起腦膜炎的病原體傳染給嬰兒,並且和分娩方式無關。
  • 通過糞便。糞便中可含有腸道病毒或某些特定型別的細菌。與成年人相比,兒童更多是通過這種途徑感染上的。便後洗手有助於預防。
  • 咳嗽和打噴嚏。
  • 通過接吻,性接觸,或接觸具有傳染性的血液。有些病毒也會通過血液、性接觸或接吻等途徑,從感染者傳染給其他人。
  • 食用某些食物。食用受到“單核細胞性李斯特菌”汙染的食物,可能會引起腦膜炎。孕婦和免疫力低下的人更容易通過此途徑受到感染。
  • 齧齒動物和昆蟲(罕見)。例如,聖路易腦炎和西尼羅河病毒通過蚊子叮咬傳播。

腦膜炎有哪些高危因素或高危人群?

  • 遺傳因素。部分人群可能會有遺傳腦膜炎的發病傾向,若他們接觸能夠引起感染的病原體,則可能發生感染。
  • 男性。
  • 擁擠的生活環境。生活在營地、全日看護中心、學校和大學宿舍中的人群更易患腦膜炎。
  • 接觸昆蟲和齧齒動物。一些地區的昆蟲或齧齒動物,攜帶可引起腦膜炎的病菌,居住在這些地區或前來旅遊的人群具有一定的患病風險。
  • 未接受兒童免疫接種。2 歲前未接種流行性腮腺炎疫苗、B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或肺炎鏈球菌疫苗的人群,更易患腦膜炎。
  • 未曾接受肺炎球菌疫苗的老年人。
  • 脾臟功能異常。
  • 到腦膜炎較為常見的地區旅行。例如,對於去往撒哈拉以南非洲、腦膜炎地帶旅行的人群,應接受腦膜炎球菌疫苗接種。

可能增加腦膜炎風險的疾病

  • 存在顱骨出生缺陷、顱腦損傷或做過腦部手術。
  • 正在進行腎透析。
  • 存在其他感染,如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腮腺炎、結核、梅毒、萊姆病以及由皰疹病毒引起的疾病。
  • 重度耳聾並植入人工耳蝸。研究顯示,植入人工耳蝸的兒童,患細菌性腦膜炎的風險增高。
  • 出生時母親感染了引起腦膜炎的病原體,如病毒(如腸道病毒和皰疹病毒)和一些細菌,可在分娩時由被感染母體傳播給嬰兒。
  • 既往患過腦膜炎。與其他人相比,一些曾經患有腦膜炎的人群可能更易患病。

腦膜炎有哪些症狀?

細菌性腦膜炎的症狀通常是突然出現的。

病毒性腦膜炎的症狀可能突然出現,或在一段時間內逐漸發展。例如,腮腺炎後的病毒性腦膜炎,可能需要數天或數週才能出現症狀。

兩種腦膜炎最常見的症狀包括:

  • 發熱。
  • 頸部僵硬和疼痛。
  • 嘔吐。
  • 意識錯亂、意識障礙。
  • 癲癇發作。

不太常見的症狀包括:

  • 行動遲緩、肌肉疼痛和無力,感覺異常(如刺痛)或全身虛弱。
  • 眼睛敏感,眼睛遇強光疼痛。
  • 皮疹。
  • 陣發性暈眩。

嬰兒、幼兒、老年人和免疫力低下的人,臨床表現可能並不典型:

  • 嬰兒腦膜炎的症狀可能有發熱、煩躁、難以平靜、食慾減退、皮疹、嘔吐和尖叫。嬰兒也可能有身體僵硬,囪門隆起。
  • 年幼的兒童可能有類似流感的表現,出現咳嗽或呼吸困難。
  • 老年人可能只有輕微的頭痛和發熱,或是全身虛弱無力。

腦膜炎會如何進展?

腦膜炎的病程通常取決於年齡、一般健康狀況以及引起感染的病原體,病情可由輕到重。

  • 病毒性腦膜炎更常見於夏末和秋初,通常不會引起嚴重疾病。患者可能只需到醫院就診,並隨後採取家庭治療。病情可在 2 周內好轉。但有些人在發病後的數月內可能仍會感到頭暈和疲倦。
  • 細菌性腦膜炎最常發生在冬末至初春,通常會引起嚴重疾病,並且可能危及生命。症狀通常突然出現並持續 2 ~ 3 周。細菌性腦膜炎患者應住院接受抗生素治療。大多數患者可完全恢復。

腦膜炎會有哪些併發症?

與病毒性腦膜炎相比,細菌性腦膜炎更常出現併發症,包括短期和長期併發症。對於細菌性腦膜炎患者,若未立即得到治療則可能死亡。

更易出現腦膜炎併發症的人群包括:

  • 新生兒和年幼兒童;
  • 免疫系統損傷人群;
  • 存在長期疾病的老年人。

對於存在以下情況的成人,死於細菌性腦膜炎的風險同樣較高:

  • 在發病最初 24 小時內出現癲癇;
  • 入院時處於休克或昏迷狀態;
  • 在脫離呼吸機的情況下無法自主呼吸。

如何預防腦膜炎?

疫苗預防

兒童期接種疫苗是預防腦膜炎的最佳方法:

  • 麻疹、腮腺炎和風疹疫苗。
  • 水痘疫苗。
  • B 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
  • 肺炎球菌疫苗。
  • 腦膜炎球菌疫苗。對於患病風險高的人群,也推薦接種該疫苗,如去往已知發生腦膜炎疫情國家的旅行者、沒有脾臟者以及感染艾滋病病毒者。

其他預防措施

採取措施降低腦膜炎的發病或傳染風險:

  • 遠離發生該病的患者,將腦膜炎患者與家中其他人隔離。
  • 照護者應勤洗手。特別是幫助患兒如廁後,更換患兒尿布後,以及處理用過的床單、毛巾、衣物或患者的個人物品後。
  • 避免與野生動物接觸,並採取措施預防蚊蟲的叮咬,這些蚊蟲可能攜帶有致病性細菌或病毒。
  • 如果與細菌性腦膜炎患者發生了密切接觸,應當就診。服用抗生素可能會預防患病。
  • 植入人工耳蝸的人應接種肺炎球菌疫苗,預防腦膜炎的發生。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