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臟動脈慢性閉塞: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內臟動脈慢性閉塞是因為胃腸道的營養動脈發生慢性閉塞而形成的一種病症。營養血管閉塞後可建立側支迴圈,然而若該迴圈只能維持腸管活力卻不足以支援進食時的生理需要,則會出現進食後腸管疼痛。腸管缺血而不梗死,稱為內臟動脈慢性閉塞。
  • 以高齡患者多見,女性約佔 60%。
  • 內臟動脈慢性閉塞主要是因為胃腸道營養血管發生閉塞,而未能形成足夠的側支迴圈引起的;高齡、吸菸、高血壓等易引起粥樣硬化症的因素會促進本病發生。
  • 本病主要表現為消化道相關的症狀及體徵,出現餐後上腹部或中腹部疼痛;部分患者會有噁心、嘔吐、排便異常等情況。由於進食疼痛,較多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體重減輕。部分患者由於主動脈或其他狹窄的內臟動脈可出現上腹部雜音。
  • 對於有症狀的患者推薦行血管重建手術,糾正腸絞痛的同時,還能停止或逆轉體重減輕,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常用的血管重建方式主要包括內臟動脈內膜剝脫術和病變段血管切除後重建術。
  • 內臟動脈慢性閉塞的主要危害在於餐後腹痛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並可能造成的體重減輕。此外,若進展為腸梗死,則可能引起更嚴重的情況,危及生命。
  • 由於內臟動脈慢性閉塞的臨床症狀與其他的消化道病症引起的腹痛類似,故診斷時需要與消化性潰瘍、膽囊炎、胰腺炎和腹部腫塊相鑑別,同時也要與腸繫膜動脈栓塞及血栓形成等疾病相鑑別。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餐後腹痛;
  • 體重減輕;
  • 上腹部血管雜音。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劇烈腹痛,腹痛進行性加重。
  • 血便。

建議就診科室

  • 血管外科
  • 胃腸外科

醫生如何診斷內臟動脈慢性閉塞病?

醫生除了詢問病史及臨床表現,進行體格檢查外,還需要結合腹部 CT 加血管重建、胃鏡等檢查結果才能確診。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腹部 CT 加血管重建:腹部 CT 加血管重建可以用於排除是否有其他腹部腫瘤,排除由腫瘤原因引起的不明願意的腹痛。同時血管造影可以明確是否有腸繫膜慢性缺血,清晰觀察腹腔動脈、腸繫膜上動脈、腸繫膜下動脈狹窄或閉塞的情況
  • 胃鏡檢查:可以用於排除是否有消化道潰瘍或腫瘤引起的腹痛及噁心、嘔吐、排便異常等。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腹痛由什麼時候開始出現?
  • 疼痛的具體性質如何?
  • 症狀時持續存在還是可以緩解?
  • 疼痛與進食是否存在關係?
  • 是否曾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
  • 家裡其他人有過這些症狀嗎?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我的發病原因是什麼?
  • 我需要做什麼檢查?
  • 我能否進行保守治療?
  • 會復發嗎?
  • 日常生活中需要如何注意?
  • 治療好轉了需要長期隨訪嗎?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戒菸:吸菸會加重粥樣硬化症的情況,因此內臟動脈慢性閉塞的患者應戒菸,以延緩病情的進一步惡化。
  • 控制血壓:合理控制血壓,可以延緩內臟動脈慢性閉塞的進一步惡化。控制血壓要主要分兩個方面,一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菸限酒、心理平衡。二是通過藥物進行控制,藥物治療時一定要在專業的醫生指導下使用,在專科醫院進行正規的評估。正規,規律的服藥。
  • 複查:定期複查腹部 CT,每年至少複查一次,用以監測疾病治療情況。
  • 飲食:低鹽低脂飲食,每天食鹽攝入總量控制在 6 克以內,脂肪攝入量每天限制在 30~50 克。
  • 運動:術後早期下床,促進胃腸功能恢復。術後,若患者整體情況良好,則臥床休息 8~12 小時後,即可開始鼓勵患者開始運動。前期運動可在床上進行,若無不適,則可在家屬輔助下下床緩慢活動。最初的活動量不宜過大,以患者不感到疲勞為宜。

對於有症狀的患者推薦行血管重建手術,糾正腸絞痛的同時,還能停止或逆轉體重減輕,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常用的血管重建方式主要包括內臟動脈內膜剝脫術和病變段血管切除後重建術。

手術治療

  • 腸繫膜上動脈和腹腔動脈重建術:主要包括腹主-腸繫膜上動脈搭橋術和腹主-腹腔動脈搭橋術
  • 腸繫膜下動脈重建術:此手術操作簡便,但臨床使用較少。僅在腸繫膜動脈存在廣泛閉塞、依靠腸繫膜下動脈作為主要的腸道血供來源,且僅存在腸繫膜下動脈起始段狹窄時,才選擇本術式。

疾病發展和轉歸

  • 內臟動脈慢性閉塞的手術效果較好,術後大部分患者可以治療目的。約 70% 的患者腹痛可消失,幾乎所有患者體重都有不同程度增加。
  • 若未能及時發現或治療,則可能導致腸繫膜缺血,進一步發展最終導致腸繫膜梗死,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內臟動脈慢性閉塞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粥樣硬化症是內臟動脈慢性閉塞的主要原因。

哪些人容易患內臟動脈慢性閉塞

有以下可改變危險因素的人群,容易患內臟動脈慢性閉塞:

  • 高血壓:高血壓的患者,繼而出現粥樣硬化症的風險較高,進而引起內臟動脈慢性閉塞。
  • 吸菸:吸菸會增加出現粥樣硬化症的風險,因而也是內臟動脈慢性閉塞的高危因素。

有以下不可改變危險因素的人群,容易患內臟動脈慢性閉塞:

  • 老齡:60 歲以上的患者,出現內臟動脈慢性閉塞的風險明顯增高。
  • 女性:內臟動脈慢性閉塞的患者中,女性約佔 60%。

主要表現為消化道症狀,以餐後上腹部或中腹部疼痛為主要表現,部分患者會出現噁心、嘔吐、排便異常、體重減輕等症狀及表現。

內臟動脈慢性閉塞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內臟動脈慢性閉塞的常見症狀包括:

  • 餐後疼痛:疼痛位於上腹部或中腹部,通常於餐後 30~45 min 內出現。疼痛表現為隱痛或劇烈腹痛向背部放射,較少患者出現持續疼痛。
  • 胃腸活動紊亂:部分患者有噁心、嘔吐和排便異常等伴隨症狀,開始是便祕,後面則為腹瀉。
  • 體重減輕:最開始,因為餐後疼痛,患者厭食,繼而導致體重減輕。後期,由於腸缺血的進一步發展,腸道吸收功能下降,體重進一步減輕。並可出現大量帶泡沫的糞便,表示其內還有豐富的未吸收的脂肪和蛋白質。
  • 上腹部可聞及雜音:主動脈或其他狹窄的內臟動脈可能會出現上腹部雜音的體徵。

內臟動脈慢性閉塞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腸繫膜梗死。

粥樣硬化症是本病的主要原因,因此預防粥樣硬化是本病的主要預防措施。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針對可變的因素:

  • 控制血壓:科學正規地控制血壓,降低粥樣硬化症的風險。
  • 遠離菸草:吸菸者應戒菸。
  • 低鹽低脂飲食。

針對不可變的因素:

  • 女性和老年人若出現餐後腹痛情況,應加強警惕,定期體檢。
  • 有高血壓或已有粥樣硬化的患者,應定期檢查腹部血管 CT。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