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多糖貯積症Ⅲ型: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黏多糖貯積症 Ⅲ 型是當人體內缺少幫助身體分解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其他物質的重要酶時,導致身體某些部位功能出現損害的疾病。
- 患者大多在 4~7 歲發病,到 10 歲的時候症狀最嚴重。在亞洲所有黏多糖貯積症病例中所佔比率為 18.4%,早期研究顯示,發病率約為 1/700000。
- 主要危險因素有家族遺傳史、懷孕時未進行產前診斷。
- 根據患者所缺少酶的基因編碼不同,該病分為 A、B、C、D 四個亞型。
- 典型症狀為智力下降,思維反應遲鈍,可伴隨多動、抽搐、攻擊性行為、渾身無力等表現。患者隨年齡增加智力逐漸低下,身體變化與黏多糖貯積症的其他分型相比較輕。
- 如果沒有早期、及時治療,患者可能在兒童時期死亡。
- 加強產前診斷是唯一可以預防該病發生的措施。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發現智力明顯低於同齡正常人。
- 反應遲鈍。
- 多動。
- 走路姿勢與正常人不一致,兩條腿交叉、兩腳內八字走路。
- 從額頭到後腦勺的距離明顯大於正常人、關節僵硬。
- 確診患者出現咳嗽、發燒、咳痰、喉嚨發癢或腫痛時。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癲癇。
- 全身發軟、無力。
建議就診科室
- 內分泌科
- 兒科
醫生如何診斷黏多糖貯積症 Ⅲ 型?
當醫生懷疑黏多糖貯積症時,將通過詢問父母雙方家族中是否有家族遺傳史、進行尿液及 X 射線檢查幫助診斷,確診需要進行基因診斷和酶活性測定。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尿液分析:通過留取患者尿液進行分析,黏多糖貯積症患者尿液中某一種特異性成分高於正常人。
- 血細胞檢測:檢測血液中是否有因為黏多糖貯積症導致的細胞改變。
- 基因診斷:通過抽取血液檢測患者是否帶有產生該疾病的缺陷基因,該檢查可以在早期發現可能患黏多糖貯積症風險的患者,在孕婦產前診斷時發揮重要的作用。
- 酶活性測定:通過採取患者的血液樣本、面板深層的細胞或從骨髓中提取出某一物質,檢測患者是否有因為黏多糖貯積症導致細胞中某一種酶的改變,並能通過患者細胞內酶的改變判斷是何種型別的黏多糖貯積症。
- X 射線檢查:可觀察患者骨骼內成分的變化以及是否有畸形,檢查在密閉空間裡進行,過程迅速,患者不必緊張。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幾歲出現該症狀?
- 家族中是否有黏多糖貯積症 Ⅲ 型患者?
- 家裡有幾個孩子?其他孩子正常嗎?有沒有類似表現?
- 懷這個孩子時是否曾做產前篩查及產前診斷?是否有問題?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此疾病可以治療嗎?如何治療?是否能治癒?
- 需要做哪些檢查?
- 治療所需的費用高嗎?哪些治療費用在醫保範疇內?
- 父母還能再生育嗎?患者還能生育嗎?
- 日常生活需要注意什麼?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飲食:患者應少食多餐。平時應多吃優質蛋白食物,如溫熱的牛奶、豆漿、瘦肉等,多吃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如蔬菜(胡蘿蔔、韭菜等)、水果(檸檬、橙子、獼猴桃等)。但不能吃高脂肪的食物,如動物肝臟、肥肉、蛋黃等。應該低糖飲食,不宜吃高糖的食物如罐頭、可樂、糖果等。不宜喝酒。
- 運動:患者應減少每日運動量,以感到輕鬆、不勞累為準,同時避擴音重物、做重體力活動。
- 定期複查:早期 1~3 個月複查一次,以後每半年複查一次,主要複查抽血化驗酶、尿液分析等專案。
黏多糖貯積症 Ⅲ 型目前還沒有可以有效治療的方法,目前最常用的治療方法是移植造血幹細胞和酶替代療法(人工補充缺乏的酶)。
藥物治療
- 糖皮質激素:動物實驗發現此藥物可以阻止小鼠體內合成黏多糖,但人體實驗並沒有看到效果。
- 維生素 A:口服維生素 A 可以使患者尿液中排出更多的黏多糖,但與身體內所含的黏多糖總量相比,排出量非常少。
- 其他:維生素 C、甲狀腺素、生長激素均無效。
其他方法
- 酶替代療法(ERT):是一種針對患者出現的症狀進行治療的方法。患者身體裡缺失某一種酶時,可選擇酶替代療法治療。護士會向患者的靜脈血管注射一種可代替所缺失酶的藥劑。但這種重組人蛋白目前僅用於治療黏多糖貯積症 Ⅰ、Ⅱ、Ⅵ 型,目前還沒有研發出可有效代替黏多糖貯積症 Ⅲ 型所缺失酶的藥劑。有研究指出用含有麥芽糖酶的脂質體藥劑治療嬰兒型患兒效果較好。
- 移植造血幹細胞(HSCT):該方法是從提供造血幹細胞的個體中採集出所需的造血幹細胞數,再通過對造血幹細胞進行嚴格的分型和比對匹配,最後移植到患者體內。但這種方法的治療效果很不理想。
疾病發展和轉歸
- 若不接受正規治療,患者在 4 歲開始逐漸出現智力下降、骨骼改變等症狀,嚴重影響生活質量,一般在兒童期就死亡。且由於目前還沒有有效治療方法,患者一般會在兒童期死亡,但有的患者可活的更久一些。患者的死亡原因多數是因為感冒、發燒造成的呼吸道感染。
- 經過正規治療後,此病雖無法治好,但能適當延長患者壽命,減輕該病導致的症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若患者在剛出生或幼兒時期就進行醫療篩查,在患兒出現智力下降、骨骼改變等症狀前通過進行一些治療,可預防黏多糖貯積症 Ⅲ 型的發生。
黏多糖貯積症 Ⅲ 型病是家族遺傳所導致,如果夫妻雙方都攜帶該缺陷型基因,則其子女就有可能患該疾病,與所生孩子性別無關。因此主要病因為近親結婚、孕期未進行產前診斷。
黏多糖貯積症 Ⅲ 型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近親結婚:這是黏多糖貯積症 Ⅲ 型病的最常見原因。若家族中曾有人患此疾病或攜帶該缺陷基因,近親結婚夫妻雙方攜帶該缺陷基因的可能性高,增加了子女患該病的風險。
- 未進行產前診斷:曾生育過黏多糖貯積症 Ⅲ 型患兒、已經知道夫妻中有一方攜帶該缺陷基因、家族曾有黏多糖貯積症 Ⅲ 型患者的人生育患兒的可能性較高,未進行產前診斷時更為如此。如果產前篩查、產前 B 超高度懷疑胎兒染色體異常,又未進行產前診斷,則孩子患該病的風險也會升高。
哪些人容易患黏多糖貯積症 Ⅲ 型?
本病發病的危險因素比較明確,以下人群容易發病。
- 家族遺傳史:夫妻中有患黏多糖貯積症 Ⅲ 型疾病或曾有親人患該疾病。
- 未進行產前診斷:產前篩查提示存在高風險的染色體異常,但未進行進一步診斷。
智力下降是此疾病最典型的症狀,一般在 4~7 歲時出現症狀,10 歲時智力低下表現已非常明顯。多動、抽搐、出現攻擊性行為、渾身無力等也是典型症狀之一。骨骼形態或功能改變是少數患者出現的特徵性表現,患者可表現為頭大、面部醜陋、關節僵硬等症狀。
黏多糖貯積症 Ⅲ 型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 智力低下:最典型症狀。從出生到 1 歲時患者智力與同齡孩子差別不大,4~7 歲時智力出現明顯下降,10 歲時已非常明顯,思維、反應明顯遲鈍。
- 神經症狀:最突出症狀。表現為多動、四肢抽搐、易出現攻擊性行為,或出現渾身無力無法獨立行走等症狀。
- 骨骼改變:少數患者表現為骨骼畸形,如從額頭到後腦勺的距離明顯大於正常人、面部醜陋、爪形手、手臂變短畸形(中間粗兩邊細)、肋骨變形、關節僵硬等,另外逐漸出現耳聾、肚子隆起等症狀。
- 肝臟、脾臟輕到中度腫大:這種器官的變化患者自己感覺不到,往往在醫生進行體格檢查(身體檢查)時被發現。
- 其他症狀:身高變化不明顯,少數患者(約 1/4)身材矮小(明顯低於同齡正常孩子)。視力正常,心臟未見影響。
黏多糖貯積症 Ⅲ 型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黏多糖貯積症 Ⅲ 型發病後會逐漸加重,患兒起初出現攻擊性行為,並逐漸出現腦癱(行為及運動功能障礙)症狀,行走時雙下肢交叉、腳內八字,形如剪刀狀,步態踉蹌。最後出現呼吸困難,很多晚期患者因為感冒、發燒等導致呼吸道感染而死亡。
常見併發症包括:
- 痙攣型四肢癱(伴有痙攣的四肢癱瘓無力)
- 攻擊性行為
- 輕微肝脾腫大
此疾病為遺傳性疾病,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不能近親結婚。
- 夫妻一方已患黏多糖貯積症 Ⅲ 型或家族中曾有黏多糖貯積症 Ⅲ 型患者時,若很想生育,應早期進行產前診斷。
- 產前篩查提示有高風險的染色體異常時,儘早進行產前診斷;產前診斷已檢查出黏多糖貯積症 Ⅲ 型高風險時,儘早終止妊娠。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