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液纖維肉瘤: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黏液纖維肉瘤是包括一系列惡性纖維母細胞性變,有不同程度的黏液樣間質、細胞多形性及獨特曲線形血管的腫瘤,好發於老年人肢體,特別是下肢。
  • 該疾病目前病因、危險因素尚未明確。
  • 主要表現為區域性緩慢增大的無痛性腫塊。
  • 大多數黏液纖維肉瘤為低度惡性,治療首選區域性擴大切除。術前放療,擴大徹底切除及術後化療可降低復發和轉移。
  • 黏液纖維肉瘤的轉移率為 20%~25%,位置深、惡性程度高的黏液纖維肉瘤更易發生遠處轉移,主要轉移至肺和腹膜後。
  • 病理組織學檢查為黏液纖維肉瘤的最準確的檢查方法。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患者四肢或軀幹出現不明原因的、區域性緩慢增大的無痛性腫塊,或出現肢體腫脹感等。
  • 患者出現右下腹部脹痛,疼痛呈持續性,陣發性加劇,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
  • 患者觸及甲狀腺質硬腫塊,活動度差、隨吞嚥上下移動。
  • 患者腫瘤侵犯肺臟發生咳嗽、氣短或喘鳴、胸部隱痛、發熱等症狀。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疾病進展至晚期可因腫瘤壓迫氣管出現咯血、嚴重呼吸困難等症狀。
  • 患者出現大便帶血、腹部持續疼痛,不可緩解等的表現。
  • 腫瘤未經系統化治療,患者在疾病後期可能因為惡液質或電解質平衡嚴重失調而出現休克,也可能因免疫力降低出現感染性休克,表現為面色蒼白、出冷汗、心跳快、脈搏快、倦怠、嗜睡、意識模糊等,需要立即就醫。

建議就診科室

  • 面板科
  • 腫瘤外科
  • 消化科

醫生如何診斷黏液纖維肉瘤?

當醫生懷疑是黏液纖維肉瘤時,將通常進行 B 超、CT、MRI 檢查進行初步診斷,進一步通過病理組織學檢查予以確診。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B 超:對黏液纖維肉瘤的診斷符合率較高,並測定腫瘤的大小,位置以及與周圍重要結構的關係。
  • CT:可準確提示腫瘤的存在,確定空間位置,腫瘤數目和腫瘤引起的繼發改變。
  • MRI:更明確顯示腫瘤的位置、範圍、邊界和周圍結構的關係。至關重要的是顯示腫瘤與甲狀腺周圍神經的關係,在這方面 MRI 優於 CT。
  • 多普勒超聲探查:通過對腫瘤內血流訊號的檢查,判斷腫瘤細胞活性強弱,進一步明確治療方法。
  • 病理學檢查:是該疾病最準確的檢查方法。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您有哪裡不舒服嗎?有明顯症狀嗎?
  • 是如何發現的?發現多長時間了?這段時間症狀有加重嗎?
  • 有過就診經歷嗎?做過哪些檢查?
  • 用過什麼藥物嗎?用藥後有好轉嗎?
  • 有得過甲狀腺疾病嗎?有胃或十二指腸病史嗎?
  • 食用過不乾淨或生冷食物嗎?
  • 平時飲食、睡眠習慣怎麼樣?
  • 家族中有直系親屬出現過類似症狀嗎?是否已經確診疾病?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我是怎樣患上這種疾病的?能治好嗎?會復發嗎?
  • 我需要做哪些檢查?能確診嗎?
  • 目前都有哪些治療方法?治療效果怎麼樣?危險嗎?
  • 治療費用高嗎?醫保能報銷嗎?
  • 治療期間需要注意什麼?我是否需要調整某些生活習慣?
  • 這個病有傳染或遺傳的可能嗎?我的家人需要接受篩查嗎?
  • 手術治療以後有哪些在家裡需要注意的方面?
  • 術後注意事項:患者術後需注意保持傷口清潔,乾燥,謹遵醫囑按時更換敷料(一般術後每 2~3 天更換 1 次,同時觀察傷口區域性癒合情況,觀察傷口有無感染,直至術後拆線。若發生傷口出血、滲血,或外層紗布已被血液和滲液浸溼,則喪失防止感染的作用,需要立即更換敷料),防止傷口感染,促進傷口癒合。術後 3 天再逐漸恢復正常活動。
  • 外陰部術後需保持大便通暢,防止便祕引起術後出血,若大便乾燥或排便困難,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軟化大便藥物。
  • 飲食:患者術後若無噁心、嘔吐反應,可直接食用普通飲食。日常飲食合理搭配,粗細適量,多食蔬菜、水果、雞蛋、瘦肉、豆類等,增強體質,促進傷口恢復。
  • 放、化療後注意事項:接受放療的患者,治療期間或治療後,同樣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吞嚥困難等放療性食管、胃腸道反應;咳嗽、咳痰、喘息、氣急等放療性肺炎症狀;骨髓抑制導致的貧血、易出血、感染等症狀;心律失常、心衰等心功能不全表現。患者需注意保證周圍環境清潔,飲食清淡,食用一些易消化食物,症狀嚴重時及時就醫,更改治療方案。
  • 複查:術後注意按時複查(1 年 1 次),觀察疾病預後,防止復發。發現復發情況立即就診。

大多數黏液纖維肉瘤為低度惡性,治療首選區域性擴大切除。術前放療、擴大徹底切除、術後化療可降低疾病復發和轉移。

藥物治療

術後化療:目的在於利用化學抗癌藥物殺滅殘存的腫瘤細胞,防止因手術切除不徹底導致的術後腫瘤復發。常用的化療藥物包括環磷醯胺、甲氨蝶呤、阿糖胞苷、柔紅黴素、長春新鹼、順鉑、卡鉑等。

手術治療

手術切除:手術完整切除腫瘤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案,治療效果較好,預後佳。但少數患者可術後區域性復發,個別患者可因遠處轉移死亡。這可能與切除不徹底有關係。故必要時須擴大手術切除範圍,並定期複查。

其他治療方法

放療(放射性治療):術前放療可提高手術切除率,降低患者術後區域性複發率。術後放療僅適用於區域性晚期患者、術前未經放療和術後區域性復發的患者,可降低復發和轉移率。

疾病發展和轉歸

  • 經正規治療後,黏液纖維肉瘤的區域性複發率為 38%~60%,複發性腫瘤惡性度常常高於原發腫瘤,在術後 1 年內即復發者預後不佳。黏液纖維肉瘤轉移率為 20%~25%,位置深、惡性程度高的黏液纖維肉瘤易發生遠處轉移。術前放療,擴大徹底切除及術後化療可降低復發和轉移率。
  • 若不接受正規治療,疾病進展至晚期可因腫瘤壓迫氣管出現咯血、嚴重呼吸困難、大便帶血、腹部持續疼痛等表現。患者在疾病後期可能因為惡液質或電解質平衡嚴重失調而出現休克,也可能因免疫力降低出現感染性休克,表現為面色蒼白、出冷汗、心跳快、脈搏快、倦怠、嗜睡、意識模糊等,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及壽命。

該疾病目前病因、危險因素尚未明確。發病機制是原始間葉組織、纖維組織黏液變性或腫瘤組織的黏液變性。

黏液纖維肉瘤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該疾病目前病因尚未明確,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

哪些人容易患黏液纖維肉瘤?

年齡:43~89 歲的男性。

區域性緩慢增大的無痛性腫塊是黏液纖維肉瘤最常見的症狀。

黏液纖維肉瘤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黏液纖維肉瘤的常見症狀包括:

  • 腫物:絕大多數患者,四肢或軀幹出現區域性緩慢增大的無痛性腫塊。患者可觸控到結節樣腫塊,大小不一。患者有腫脹感,並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壞死。腫瘤壞死之後可以出現化膿表現,腫塊減小;腫塊所在面板可出現潰爛腐爛或者腫塊疼痛加劇;患者可能出現發熱,還可能會出現腫瘤部位出血等,都是屬於腫瘤壞死的症狀。
  • 疼痛:發生於結腸的惡性黏液纖維肉瘤,患者可出現無明顯誘因的右下腹部脹痛,疼痛呈持續性,陣發性加劇,改變體位無明顯變化。患者可能出現大便帶血的表現。
  • 呼吸困難:發生於甲狀腺的黏液纖維肉瘤,患者表現為甲狀腺質硬腫塊,早期界限尚清、活動度差、隨吞嚥上下移動,表面可觸及結節,晚期可因腫瘤壓迫氣管,出現咳嗽、呼吸困難等症狀。

黏液纖維肉瘤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

  • 轉移到肺:出現咳嗽、咳痰、咯血、氣短或喘鳴、胸部隱痛、發熱等症狀。
  • 轉移到腹膜後:出現消化不良、腹部脹痛、逐漸消瘦、發熱、食慾不振、營養不良等症狀。

該疾病目前病因未明,本病暫無權威證據支援的特異而有效的預防措施,按時體檢,早發現,早治療是有效措施。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