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動脈瘤: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脾動脈瘤是指脾動脈管徑擴張超過正常管徑 50%,形成的瘤樣結構,並非腫瘤。是內臟動脈瘤中最常見的,佔全部內臟動脈瘤報道的 60%。

  • 根據屍檢報告推測,人群中總體發病率為 0.01%,但是對於大於 60 歲的人群,其發病率可高達 10%。女性發病率較男性高,約為 4∶1。
  • 脾動脈瘤發病具體機制不明,研究表明與女性多次妊娠和門脈高壓密切相關。同時區域性血流動力學、激素因素、高血壓和動脈粥樣硬化等導致的動脈中層變性,是主要的病因。
  • 脾動脈瘤破裂前多無明顯症狀,偶有左上腹不適。一旦破裂則會出現左上腹疼痛、腹部膨隆、休克甚至死亡。
  • 脾動脈瘤最理想的治療方法,是在動脈瘤未破裂前行手術治療,可通過開放手術切除和腔內介入栓塞封閉等。早篩查早診斷是治療關鍵,如何在切除或封閉動脈瘤的同時,儘可能保留脾臟的功能,是治療的難點。
  • 一旦脾動脈瘤破裂,死亡率極高,因而早期診斷極為重要,尤其是育齡期婦女,在破裂前及時手術或介入治療,往往能得到良好的臨床效果。

脾動脈瘤患者大都無症狀,檢查時偶然發現,瘤體較大的、增大迅速或妊娠患者需要及時就醫。發生破裂或有相關症狀,需要緊急就近急診治療。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妊娠婦女檢查發現有脾動脈瘤。
  • 檢查發現脾動脈瘤大於 2 cm。
  • 隨訪時發現脾動脈瘤直徑快速增長。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如出現左上腹間歇性疼痛,伴左肩部放射痛,有噁心嘔吐症狀。
  • 左上腹劇烈腹痛,存在血壓低、心跳快、四肢發冷等休克表現的。

建議就診科室

  • 血管外科。
  • 普外科。

醫生如何診斷脾動脈瘤?

一般臨床檢查及抽血不易發現脾動脈瘤,診斷主要依靠影像學檢查確定。少數病例可於腹部觸及腫塊,有搏動感和貓喘樣震顫。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腹部平片:典型表現為左上腹曲線樣或環形鈣化影。
  • 彩色多普勒超聲:可發現典型的動脈瘤徵象,囊性暗區內有血流訊號。
  • 非創傷性血管成像技術(CTA)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血管造影成像三維重建,幫助識別瘤體與相鄰臟器關係。
  • 動脈造影:診斷金標準,還可用於同期介入治療。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年齡多大?
  • 有沒有腹痛症狀?持續還是間歇性的?何時開始?有沒有其他部位疼痛?
  • 有沒有腹部外傷或者手術史?
  • 生育次數?
  • 是否懷孕?
  • 有沒有門靜脈高壓病史?
  • 有沒有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系統病史?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為什麼會得脾動脈瘤?
  • 需要做哪些檢查可以確診?
  • 動脈瘤需不需要處理?
  • 推薦採用什麼方案治療?開放手術還是介入治療?
  • 需要治療多長時間?
  • 能治癒嗎?會復發嗎?
  • 手術風險怎麼樣,花費如何?
  • 有併發症和後遺症嗎?
  • 治療期間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脾動脈瘤的發生發展與動脈粥樣硬化有關,因而改善生活方式治療動脈粥樣硬化,是有助於減少動脈瘤發生及破裂風險。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戒菸。
  • 健康均衡飲食,採用“一高三低”(高纖維素、低膽固醇、低脂肪、低鹽)的飲食結構。日常飲食中,儘量少吃含飽和脂肪、反式脂肪的食物,如動物內臟、油炸食品、甜點等。多吃高纖維的飲食如雜糧、蔬菜等,同時有幫助排便的作用。
  • 保持良好的排便習慣,保持大便鬆軟,使排便不費力可減少動脈瘤發生和破裂風險。
  • 規律鍛鍊,建議有氧運動,如慢跑走路等,避免高強度的鍛鍊方式。
  • 保持健康體重。
  • 治療相關高危疾病,如高血壓、慢性肺病等。

發生破裂或有相關症狀的脾動脈瘤需要緊急手術治療,妊娠婦女及育齡期的女性脾動脈瘤患者,也絕對需要手術治療。

對於那些瘤體直徑小於 2 cm 的動脈瘤可以隨訪觀察,積極控制血壓;瘤體直徑大於 2 cm 或者增大迅速的也建議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

對於保守治療定期隨訪的動脈瘤患者,治療的原則是控制血壓、降脂等延緩動脈粥樣硬化。

  • 降壓藥:根據個體情況選擇合適降壓藥物。
  • 降脂藥:醫生一般會建議服用他汀類藥物。
  • 通便藥:避免排便用力時導致的腹腔壓力增高情況,減少破裂風險。

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可分為傳統的外科開放治療和腔內介入治療。

  • 外科開放手術:即通過手術將動脈瘤切除,或者把動脈瘤流入端和流出端結紮,通常可兩者結合來做。也可選擇腹腔鏡微創手術甚至機器人輔助。
  • 腔內介入治療:醫生在患者大腿根部或手肘處插入導管,沿血流方向伸入到脾動脈瘤部位,將動脈瘤流入端和流出端用金屬彈簧圈栓塞,同時在瘤體裡栓塞彈簧圈,使得瘤體內血栓形成。對於部分患者,可以用支架型人工血管覆蓋動脈瘤,於瘤體內“搭橋”把動脈瘤隔絕開。

疾病發展和轉歸

經過手術治療的動脈瘤通常很少有再破裂的可能。保守治療的動脈瘤患者定期觀察,如動脈瘤持續增大仍需要手術治療。

脾動脈瘤是一種發病機制不明的動脈擴張疾病。血流動力學改變、激素水平變化和動脈硬化等導致脾動脈中層缺損,進而瘤樣擴張形成動脈瘤。

哪些人容易患脾動脈瘤?

具有以下因素的更容易患脾動脈瘤。

  • 女性:有多次妊娠史的女性。妊娠時血容量增加、心輸出量增加和門脈淤血,導致脾動脈血流量增加。同時妊娠時分泌的激素可改變動脈壁的彈性。
  • 門靜脈高壓:門靜脈高壓伴脾腫大,導致脾動脈高血流動力學。
  • 年齡:老年人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升高,動脈壁彈性下降。
  • 高血壓
  •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結節性多動脈炎、系統性紅斑狼瘡。血管炎性疾病導致動脈管壁發育不良,強度減弱。

大多數脾動脈瘤無症狀,一旦破裂則多表現為失血性休克症狀,嚴重者危及生命。

脾動脈瘤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脾動脈瘤的常見症狀包括:

  • 大部分脾動脈瘤患者無自覺症狀,通常是在檢查時偶然發現。
  • 少見的大動脈瘤可有左上腹隱痛,或者壓迫鄰近組織導致相關症狀。
  • 部分脾動脈瘤在即將破裂時,會有左上腹或季肋區間歇性疼痛,放射至左肩部,伴噁心嘔吐。
  • 脾動脈瘤破裂可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直接破入腹膜腔,表現為左上腹劇痛,休克、腹部膨隆甚至死亡;二是兩次破裂現象,即先破入小網膜囊,1~2 天后血腫繼續增大破入腹膜腔。
  • 脾動脈瘤還可破裂到相鄰器官,包括胃腸道、胰管和脾靜脈,導致消化道出血、胰腺炎和脾動靜脈瘻。
  • 妊娠時脾動脈瘤破裂表現酷似胎盤早剝、羊水栓塞或子宮破裂,通常被誤診為產科急診情況,往往結果是災難性的,孕婦和胎兒的死亡率分別為 80% 和 90%。

脾動脈瘤具體發病機制不詳,可以通過危險因素的控制來減少脾動脈瘤的發生。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生活方式上通過健康飲食、適當鍛鍊(具體見日常)等延緩動脈硬化的發生,從而減少動脈瘤的發生。
  • 對於高危人群如多次妊娠的女性、妊娠期婦女、門脈高壓患者、急慢性胰腺炎患者等,可通過定期體檢檢查,早期診斷,儘早手術治療。
  • 對於已經診斷為脾動脈瘤的患者,因尚未到手術指徵或者選擇保守治療,主要通過定期門診隨訪評估、控制血壓、控制情緒、避免激烈運動、軟化大便等方式減少動脈瘤破裂的風險。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