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板腦膜瘤: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面板腦膜瘤是一種發生於頭部皮下的罕見腫瘤。
  • 該病女性的患病率比男性高,發病高峰期年齡為 50~59 歲,且發病高峰有提前趨勢,腫瘤起源位置最多的是大腦鐮及矢狀竇(約佔 25.3%)。
  • 本病病因主要為先天發育異常、遺傳、處於放射線環境、接觸致癌化學物品(如亞硝基哌啶)及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正常組織或胚胎殘留組織發生癌變,無限增殖。
  • 本病分為原發性面板腦膜瘤和繼發性面板腦膜瘤,原發性面板腦膜瘤通常在出生後數年發病,甚至在成年期發病;而繼發性面板腦膜瘤發生在成年期。
  • 面板表面出現小而硬的纖維性鈣化結節是面板腦膜瘤最常見的症狀,還可出現顱內壓增高表現(如頭疼、噁心、視物模糊等)和視力障礙。
  • 手術治療為該病的主要治療方法,栓塞治療、放射治療為輔助治療方法,藥物治療則主要為該病的對症治療方式。
  • 腫瘤可直接引起腦組織的區域性損害,主要危害有失明、癱瘓等。
  • 原發性面板腦膜瘤為良性,不會增長,預後良好;繼發性面板腦膜瘤如不發生轉移,預後也較好。

哪些情況需要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面板表表面出現小而硬的纖維性鈣化結節;
  • 頭痛、噁心、視物模糊等;
  • 眼球運動障礙、視力下降、視野缺損等。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失明;
  • 血壓急劇升高、偏癱、失語、癲癇等;
  • 精神障礙、癱瘓、頭痛、發熱、意識障礙等。

建議就診科室

  • 腫瘤科
  • 面板科
  • 神經外科

醫生如何診斷面板腦膜瘤?

當醫生懷疑是面板腦膜瘤時,將通常進行體格檢查、頭顱 CT 掃描進行初步診斷,之後可能進一步通過腦血管造影、組織病理、免疫組織化學等檢查予以確診。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體格檢查:可檢查患者頭部是否有堅硬皮下結節,此為該病最常見的表現。
  • 頭顱 CT 掃描:可明確腫瘤大小、位置、形狀,並判斷腫瘤內是否鈣化。
  • 腦血管造影:該檢查是為了明確腫瘤血管的結構,可檢查到腦血管的移位、腫瘤與硬膜竇的關係、竇的開放程度,同時腦血管造影也可為術前栓塞供應動脈,減少術中出血。
  • 組織病理:具有診斷意義,該檢查可明確腫瘤的病理組織,以便後續選擇治療方案。
  • 免疫組織化學檢查:可檢查腫瘤細胞上皮膜抗原和波狀纖維蛋白是否呈現陽性,其他抗體是否表達。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患者家族中還有人患此病嗎?
  • 來醫院之前,是否接受過化療或放療?
  • 什麼時候發現有腫塊的?腫塊的大小和起初發現相比,有沒有變大?
  • 身體除了這些症狀,還有別的症狀嗎?
  • 請問您長期處於怎麼的環境中呢?是否接觸放射線等物理輻射,是否長期接觸化學物品?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這個病會傳染嗎?
  • 這個病最佳的治療方法是什麼?
  • 這個病會遺傳給下一代嗎?
  • 這個病治癒率高不高?複發率高不高?
  • 這個病是怎麼得的呢?
  • 面板腦膜瘤在醫保範圍內嗎?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術後注意事項:如果患者做了手術,術後注意敷料應 1 天更換 2 次,保持衛生清潔;引流管應保持暢通狀態。
  • 放療/化療後或期間的注意事項:接受放療/化療的患者,治療期間或治療後,可能會出現頭暈、嘔吐、脫髮等不良反應,此時患者應及時與醫生溝通。
  • 在家用藥注意事項:患者需注意藥物不良反應,若出現眩暈、頭痛、精神緊張、噁心、厭食、上腹部疼痛等症狀,應及時就醫。
  • 術後、用藥複查:3 個月或半年需要到醫院複查 1 次,主要複查體格檢查、頭顱 CT 掃描等專案。
  • 飲食:忌食辣椒、麻椒、生蔥、生蒜、白酒等刺激性食物及飲料。忌吃富含油脂的食物如豬油、奶油、羊油等。
    • 若為手術患者,術後 1~3 天需要流質飲食,而後逐漸轉為半流質飲食,若患者無不適,大約 2 周後可正常飲食。患者應多吃些營養價值高、易消化的食物,如豆製品、牛奶、魚類、瘦肉等;
    • 若為非手術患者,多吃些抗癌、增強免疫力、膳食纖維類的食物,如蘆筍、牛奶、冬瓜;避免吃些致癌類食物,如桂皮、米粉等。
  • 運動:
    • 若為手術患者,術後需要臥床休息 1 周左右、1 周後根據恢復情況可適當下床活動、活動度要小。
    • 若為非手術患者,是可以運動,運動強度適中,每次運動約 30 分鐘,一週運動 1~3 次即可(如散步、打羽毛球、打太極拳等)。
  • 中醫康復:中藥對康復一些作用,必須要在正規中醫院和研究院所的醫生指導下遵醫囑用藥。
  • 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早睡早起,避免勞累、熬夜等。
  • 注意個人衛生,防止傷口感染。
  • 保持良好心態,積極樂觀向上,消除焦慮、不安等消極情緒。

手術治療為該病的主要治療方法,栓塞治療、放射治療為輔助治療方法,藥物治療則主要為該病的對症治療方式。經過正規治療後,大部分患者可治癒,複發率較低,生活質量會逐漸提高。

藥物治療

  • 抗癲癇類藥物:常用藥物包括卡馬西平、拉莫三嗪、奧卡西平等,可消除或減輕癲癇的發作。
  • 抗炎類藥物:常用藥物有阿司匹林、對乙醯氨基酚、吲哚美辛等,具有抗炎殺菌的作用。
  • 脫水劑類藥物:常用藥物包括 20% 甘露醇和 50% 葡萄糖,其作用為提高滲透壓,形成血漿與腦組織之間的滲透壓梯度,令水從腦組織移入血漿,使腦組織脫水,顱內壓降低。

手術治療

手術切除:為該病的主要治療方法,旨在將腫瘤完全切除,從根本治癒患者的面板腦膜瘤,但如面板腦膜瘤發生在蝶骨翼內側、眶、矢狀竇等處,很難完全切除,用此方法不但無法根治,還會增加疾病複發率。

其他治療方法

  • 栓塞治療:由於該治療方法作用比較侷限,只適用於頸外動脈供血為主的面板腦膜瘤。
  • 放射治療:可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患者的痛苦,但不能完全去除腫瘤。該方法可作為治療面板腦膜瘤的輔助療法。

疾病發展和轉歸

  • 若不接受正規治療,可引起一系列的併發症,如脊柱側凸、多重肺部感染、顱內出血等,嚴重時可危及生命,使患者生活質量直線下降,對壽命也有很大影響。
  • 經過正規治療後,大部分患者可治癒,複發率較低,生活質量會逐漸提高。

病因主要為先天發育異常、遺傳、處於放射線環境、接觸致癌化學物品(如亞硝基哌啶)及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正常組織或胚胎殘留組織發生癌變,無限增殖。

面板腦膜瘤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面板腦膜瘤的常見原因包括:

  • 先天發育異常:胚胎髮育過程中有些細胞或組織可停止生長而殘留於腦內,它們具有分化的潛力,可發展為腦瘤。
  • 遺傳:本病具有遺傳傾向,若家族中有人罹患該病,則該病的患病率增加。
  • 放射線:長期處於放射線等環境內,可誘發面板的癌腫。
  • 致癌化學品:接觸化學物品,如亞硝基哌啶、二亞硝基哌嗪、甲基亞硝脲等,會誘發面板腦膜瘤。
  • 細菌或病毒感染:接種某些細菌或病毒,如結核桿菌、腺病毒、肉瘤病毒等,可誘發顱內腫瘤。

哪些人容易患面板腦膜瘤?

有如下可變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該疾病:

  • 工作環境中含有毒物質:長期工作在有毒物質環境中的人罹患該病的概率增加,如處於放射線等環境、接觸化學用品等。
  • 免疫調節異常:生活中不規律的作息可使免疫功能下降,導致免疫調節異常。
  • 細菌或病毒感染:生活中可能被某種細菌(如結核桿菌)或病毒(如腺病毒)感染,從而患病。

有如下不可變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該疾病:

  • 先天發育異常:患者先天正常組織或胚胎殘留組織發生癌變,無限增殖。
  • 基因遺傳:本病可能與基因有關,具有遺傳傾向。如果家族中有患有此病的人,患病率會比普通人提高。
  • 女性:雖然男性和女性都可能發生,但該病更多見於女性患者。

面板表現出現小而硬的纖維性鈣化結節是面板腦膜瘤最常見的症狀。

面板腦膜瘤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面板腦膜瘤的常見症狀包括:

  • 面板表面出現小而硬的纖維性鈣化結節。
  • 顱內壓增高:表現為頭痛、噁心、嘔吐、視乳頭水腫(視物模糊、有血絲)等。
  • 視力障礙:表現為眼球運動障礙、視力下降、視野缺損、偏盲(即一側或雙眼正常視野的一半缺失),甚至失明。

面板腦膜瘤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面板腦膜瘤的進展過程,可能出現的危害是術後顱內出血,如發現和處理不及時可導致腦疝的發生,從而危及患者生命。

常見併發症包括:

  • 脊柱側凸:表現為背部隆起畸形,甚至“漏斗胸”或“雞胸”等畸形。
  • 多重肺部感染:如咳濃臭痰。
  • 顱內出血:是術後最嚴重的併發症,常表現為頭痛、嘔吐、血壓急劇升高、偏癱、失語、癲癇。
  • 前驅症狀:如起病前數天感頭痛、疲勞、食慾不振、嘔吐、睡眠障礙或精神活動減退等。
  • 急性或亞急性發病:如精神障礙、癱瘓、頭痛、發熱、意識障礙、噁心嘔吐等。

飲食的話以清淡為主,要多吃蔬菜水果類,多喝水,不要吃辛辣的食物,不要抽菸喝酒。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針對可變的因素:

  • 避免有害物質侵襲,儘量少接觸有害物質,不要長期處於有有害物質的環境內。
  • 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如經常鍛鍊身體,合理飲食,不可過度勞累,保持良好的心態。
  • 多補充維生素:如維生素 C、維生素 E,可以預防食物中的抗癌物質如亞硝胺的危害。

針對不可變的因素:

  • 先天遺傳因素:可在母親妊娠期間進行排畸檢查。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