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行障礙: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品行障礙是 18 歲以下兒童和青少年期反覆、持續出現的攻擊性和反社會性行為,男性的發病率高於女性。它是兒童青少年期常見的行為障礙之一,主要由不良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環境所造成的,並不是由於軀體疾病或精神疾病所引起的。
- 患者表現出問題行為的成因十分複雜,一般認為該障礙的形成可能與生物學因素、家庭因素和社會因素有關。
- 品行障礙一般表現出反社會性行為、攻擊性行為和對抗性行為。有品行障礙的患者可能同時伴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焦慮障礙,抑鬱障礙以及學習障礙等。
- 品行障礙會影響兒童、青少年本身的學習和社交功能,嚴重的話可能會傷害他人、損壞公共利益,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給家庭、學校、社會造成嚴重的困擾。
- 如果兒童或青少年反覆、持續出現與社會規範和社會基本準則相背離的問題行為,且已影響到其學習及日常交往時,可以到心理諮詢或治療中心進行求助及治療。
- 只要給品行障礙兒童給予真誠的愛和充分的理解,並且運用科學的行為矯正方法,就會使不良的行為得到改變。常用的矯正方法有認知行為改變策略、家庭功能治療和解決問題技巧訓練等。
- 品行障礙的預防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社會各界要自覺地營造適合患者健康成長的生活環境。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當兒童或青少年反覆、持續出現與社會規範和社會基本準則相背離的問題行為,而且這種行為已影響到其學習及日常交往時,應該及時就醫。
就診科室
- 心理科
醫生如何診斷品行障礙[1][3][5]
- 醫生會對患者的表現進行辨別分析,臨床確診應該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或者國際疾病分類標準進行。對於品行障礙行為的診斷,包括:
- 起病於兒童期,一般應在 7 歲以上,症狀持續半年以上。
- 至少有以下不端行為的一種:好鬥;無故傷人或者虐待動物;無故破壞財物;無故縱火;經常偷竊;反覆說謊;經常逃學,1 學期 3 次以上;其他觸犯刑律的行為;無故離家出走,徹夜不歸。
- 不是由於其他精神疾病所引起的。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您的典型行為是什麼呢?
- 這種行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 您跟家裡人的關係怎麼樣呢?
- 您在校表現怎麼樣?
- 您之前有做過什麼測試嗎?
- 您是否有精神疾病史呢?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
- 這種行為是否能夠緩解?
- 一般都有什麼治療方法呢?
- 日常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嗎?
- 如何預防呢?
品行障礙患者如果能意識到自身問題行為,應積極配合改正不良行為。更重要的在於家長與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應多給予品行障礙關心與支援,幫助其改正不良行為。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當注意些什麼呢?[1]
- 意識到自身的問題行為,去剋制自身的衝動性。
- 如果自己的自制力較弱時,應積極配合治療。
家人或老師在日常生活中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
- 家人或老師應給予患者真誠的愛和充分的理解。
- 積極配合治療師,共同幫助患者克服此障礙。
品行障礙會影響兒童青少年本身,嚴重的話可能會傷害他人、損壞公共利益。該障礙的治療主要為心理治療。
如何治療品行障礙?[1][5]
- 認知行為療法:運用認知行為療法分析其現實的思想活動,找出不良的思想基礎,通過改變其不適當的思想和觀念,幫助他接受積極的思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達到改變不良的情緒和行為的目的。
- 家庭功能治療:該方法對於那些由於家庭環境因素引起的品行障礙患者有比較好的效果。針對不同的家庭環境制定個別化方案,讓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消除厭惡,增強彼此的信任。
- 解決問題技巧訓練:品行障礙兒童的不良行為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兒童沒有應用他的認知能力去遏制不適當的行為。結合認知行為改變策略,幫助兒童發現他的行為的不適當之處,如對老人不可以不尊重,更不能打人。並與兒童一起分析瞭如果不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的後果,舉事例讓他認識到要想讓他人尊重自己,首先要學會去尊重他人。
- 團體輔導:團體輔導是一種在團體領導者的帶領下,團體成員圍繞某一共同關心的問題,通過一定的活動形式與人際互動,相互啟發、誘導,形成團體的共識與目標,進而改變成員的觀念、態度和行為的心理輔導活動。對於該障礙可以進行情緒調節輔導、自信心樹立輔導和人際關係輔導。
- 情緒調節輔導:品行障礙中學生因其易衝動、抑鬱、多疑、焦慮等心理特點,容易為一些小事與同學發生爭執。心理輔導教師可以採用“肌肉放鬆法”、“閉目深呼吸法”,經過反覆多次的訓練,基本能抑制或緩解學生的壞脾氣和情緒的不良發洩,培養他們的自制能力。
- 自信心樹立輔導:品行障礙中學生因平時學習適應不良、基礎薄弱,再加上長時間的成績差,造就了他們在學習上的自卑壓抑心理,覺得自己不是學習的料。教師應該關注這些學生的學習狀況,這些學生一有進步,教師就應當及時加以表揚。
- 人際關係輔導:品行障礙中學生與教師、同學的關係較為緊張,處於被動狀態,輔導教師可根據這些學生愛好,發現他們的興趣所在,多舉行一些團體活動,培養品行障礙患者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 其他:家長、老師及其他同學應給予品行障礙患者社會支援,幫助他們儘快克服問題行為。
品行障礙是一種複雜的社會現象,它是由於個體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和社會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品行障礙是什麼原因引起的?[1][2][3]
- 個體因素:個體因素包括了遺傳因素、特質型別、身體疾病等。
- 遺傳因素:有品行問題家族史的兒童更易患品行障礙。
- 個人特質:冷漠-非情緒性特質與問題行為有較強的相關性。一般認為有該特質的兒童更容易出現品行障礙。
- 身體疾病:相較於正常兒童,癲癇、大腦功能損傷或者有慢性疾病(例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兒童更易患品行障礙。
- 家庭因素:許多家庭因素也會成為日後兒童出現品行障礙的原因,包括忽視、虐待、苛刻、父母分居、父母對孩子的不統一教導等。
- 父母的教養方式:品行障礙兒童的父母比其他兒童的父母更多地採用強制苛刻的手段,並經常採用辱罵或消極對待兒童的行為反應。
- 父母親的心理疾病:如果母親患有抑鬱症,他們對待孩子的方式會更消極,其子女更容易存在更多行為或情緒問題。
- 其他:家庭衝突、單親家庭和婚姻破裂也會對孩子的行為產生影響。
- 學校因素:學校生活對兒童或青少年的行為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 學業成就:有研究發現,學業失敗的兒童更容易被同伴所拒絕,更容易引起反社會行為。
- 同伴的影響:在小學時期,與同伴的交往在兒童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並對兒童發展產生重大作用。與反社會型別的朋友聚在一起更容易產生反社會行為,同伴的犯罪行為與青少年暴力緊密聯絡。
- 其他:不良的班級環境和惡劣的學校環境對於兒童品行障礙的形成均有影響。
- 社會因素:由於兒童的非辨別能力有限,其周圍的社會環境也是青少年品行障礙的危險因素之一 。
- 鄰里組織因素與品行問題有著一定的相關性,主要表現為鄰里缺少凝聚力,缺少支援,孤立於群體等,這些因素都增加了青少年的品行障礙的風險。
- 媒體(包括電視、遊戲 、網路)暴力將兒童置於暴力的邊緣,長期的接觸可能強化兒童已經存在的反社會的傾向。
品行障礙的危險因素有哪些[4]?
- 父母受教育程度:父母受教育程度高,可能更重視幼兒的學前教育,注意培養兒童的良好習慣和正確的學習方法;父母受教育程度少,可能教育方法少,管教方式也簡單,自我控制能力差,促使品行障礙的發生。
- 孕期的不良因素:研究發現,行為問題兒童中,母孕期營養不良、兒童早產、過期產、出生時窒息等有害因素明顯高於正常兒童。
品行障礙患者的行為違反與年齡相適應的社會行為規範和道德準則,不同患者往往表現出不同的不良行為。一般可分為反社會性行為、攻擊性行為和對抗性行為。
品行障礙有哪些症狀[1][2]?
品行障礙的常見症狀包括:
- 反社會性行為:反社會性行為是指一種故意或非故意、不顧他人觀感,而且可能對社會造成危害,無法增進公眾福祉的行為。例如,偷竊財物、傷害他人、性侵等。
- 攻擊性行為:攻擊性行為是任何形式的有目的地傷害另一生物體,而這種行為是該生物體所不願接受的行為。例如,攻擊他人或動物,毆打、威脅、恐嚇他人等。
- 對抗性行為:對抗性行為即對成人,特別是家長表現出明顯的不服從或挑釁行為。例如,與老師或父母吵架、對抗,違反集體紀律後不接受批評等。
品行障礙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一般有品行障礙的患者可能同時伴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焦慮障礙、抑鬱障礙以及學習障礙等。
-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也稱為多動症,是兒童期常見的一類心理障礙。表現出與年齡和發育水平不相稱、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時間短暫、活動過度和衝動。
- 焦慮障礙:焦慮障礙是神經症這一大類疾病中最常見的一種,以焦慮情緒體驗為主要特徵。主要表現為:無明確客觀物件的緊張擔心,坐立不安,還有植物神經功能失調症狀,如心悸、手抖、出汗、尿頻等,及運動性不安。
- 抑鬱障礙:抑鬱屬於情感性疾病,一般表現為情緒低落、對問題反應遲鈍和動作、語言活動的減少。
- 學習障礙:學習障礙是指從發育的早期階段起,兒童獲得學習技能的正常方式受損。
品行障礙是一種複雜的社會歷史問題,對於此障礙的預防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努力,社會各界要自覺地營造適合青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生活環境。
- 強化家庭教育,提高家長教育子女的能力:家長應注重言傳身教,營造和睦、熱情、民主、開明、積極向上的家庭氣氛。
- 重視學校教育,形成良好校園氛圍:學校應建立多元的學生評估體系,實現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除此之外,學校還應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這對預防學生問題行為的發生是很有意義的。
- 全社會應共同關注:中學生問題行為的預防要依靠全社會的關注,社會各界要自覺地營造適合中學生健康成長的生活環境,使中學生知法、懂法、守法,牢固樹立法制觀念。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