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器綜合徵: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起搏器綜合徵是指植入心臟起搏器後由於心房與心室收縮不同步,出現心臟電生理傳導異常和血流動力學紊亂引起的一系列臨床綜合徵,輕者表現為頭暈、胸悶、血壓下降,重者可發生暈厥、心力衰竭等。

  • 是植入心臟起搏器後的常見併發症之一,可發生於術後即刻,也可發生在術後數月甚至數年。植入任何型別的起搏器均可發生,但以植入單腔心室起搏器者多見,其發生率約為 5%~20% 不等,與起搏器型別密切相關。
  • 本病是由多因素造成的,但多見於單腔心室起搏器植入後,心室單獨起搏,改變了心臟正常傳導順序,引起房室收縮不同步,出現房室瓣反流,導致心臟排血量減少,從而出現一系臨床症狀。
  • 輕者表現為頭暈、胸悶、心悸、乏力、氣短等症狀,隨著疾病的進展,重者可出現暈厥、心力衰竭等表現。
  • 恢復生理性傳導及正常的房室收縮順序是治療的關鍵。
  • 長期反覆的心房與心室收縮不同步,心排血量下降,心臟結構改變,可出現反覆暈厥、心力衰竭等嚴重併發症。

植入心臟起搏器後若出現反覆出現頭暈、胸悶、心悸、乏力、氣短、低血壓、雙下肢水腫等症狀時需要就醫;當出現嚴重呼吸困難或暈厥時需要及時就醫。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症狀時提醒您有必要就醫:

  • 頭暈;
  • 胸悶、心悸;
  • 乏力、氣短;
  • 低血壓;
  • 咳嗽、咳痰,白色泡沫痰;
  • 雙下肢水腫。

如出現以下症狀提醒您需要立馬就醫,或撥打 120:

  • 暈厥;
  • 咳粉紅色泡沫痰;
  • 同時出現嚴重呼吸困難、頸靜脈怒張、低血壓時,需要立即撥打 120。

建議就診科室

  • 心血管內科
  • 急診科

醫生如何診斷?

當醫生懷疑是起搏器綜合徵是,將通過詢問病史、查體、實驗室檢測、心電圖、動態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心臟電生理檢查、胸部 X 線等檢查來確診該病。

相關檢查的具體介紹:

  • 實驗室檢查:完善心肌標誌物和心房尿鈉肽(BNP、pro-BNP)檢查,可協助判斷有無心肌損傷或心衰的發生。
  • 超聲心動圖:對所有患者需行超聲心動圖檢查,明確患者心臟結構及功能情況。
  • 心電圖:可發現患者心律異常,起搏功能異常,有助於提供起搏資訊。必要時可行動態心電圖檢查。
  • 動態心電圖檢查:該檢查的目的是發現心電圖不易捕捉到的心動異常。方法為患者隨身佩戴行動式心電圖儀,24 小時不間斷,記錄一整天日常生活中心臟活動情況。
  • 心臟電生理檢查:對安裝起搏器患者,出現複雜心律失常時,尤其診斷不清時,可考慮行心臟電生理檢查。
  • 胸部 X 線:可判斷起搏器的位置及起搏導線的位置。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最主要的症狀是什麼?
  • 這些症狀時什麼時候開始出現的?
  • 體力活動或改變體位時會加重嗎?
  • 這些症狀是否有逐漸加重的現象? 
  • 有其他症狀嗎?比如:腳腫等。
  • 出現這些症狀之前做過心臟手術嗎?
  • 去其他醫院治療過嗎?做過什麼檢查嗎?
  • 治療效果如何?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這是一種什麼病?
  • 是什麼原因導致的?跟安裝的心臟起搏器有關係嗎?
  • 我做哪些檢查才能確診?
  • 如果是起搏器導致的,那我的這個起搏器還能用嗎?
  • 需要再次手術嗎?
  • 如果不處理的話會有什麼更嚴重的併發症嗎?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術後注意事項:傷口部位用沙袋壓迫 6~8 小時,術側手臂嚴格制動,並觀察傷口敷料有無滲血、滲液等,若有請及時告知醫生。
  • 術後運動:術後需要臥床 16~24 小時,具體時間因人而異,臥床期間,術後 24 小時後術側上肢可向前或向後輕微活動,術後 3 天后可以進行肩關節和肘關節內外旋、屈伸,並可以嘗試輕微的提肩等。
  • 用藥注意事項:用藥期間監測心率,血壓,要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使用。
  • 定期隨訪:出院後頭 1 個月每週隨訪 1 次,後每個月隨訪 1 次,半年後 3~6 個月隨訪 1 次;定期複查心電圖或動態心電圖、胸部 X 線等。
  • 飲食:選擇低脂、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食物,多吃水果和蔬菜,保持大便通暢。
  • 現有的新型起搏器是可以進行核磁共振檢查,但需要諮詢醫生,老舊的起搏器不能行該檢查,因為核磁共振可干擾起搏器工作,不清楚時要告知醫生您裝有起搏器。
  • 可以坐飛機及高鐵,可出示起搏器證明,儘量避免安檢。
  • 儘量遠離電臺發射站、轉播車、變壓器、防盜裝置等可能對起搏器造成影響的因素。

心臟起搏器綜合徵一旦確診,可首先對起搏器程式進行調整(程控),降低其起搏頻率,調整起搏次數,使患者自身的心律佔主導,從而減輕症狀。多數經積極治療症狀可完全緩解,恢復心臟正常傳導順序及房室收縮順序是治療的關鍵。適當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狀。另可根據患者情況換用生理性起搏方式比如雙腔起搏、希氏束起搏。

藥物治療

  • β 受體阻滯劑:可抑制心室收縮時電活動向心房的逆向傳導,減慢心率,改善心室重構。常用藥物美託洛爾、比索洛爾等。但應該注意心室率不應該低於 55 次/分,低血壓及支氣管哮喘慎用。
  • 非二氫吡啶類拮抗劑:降低心室率及心臟耗能。常用藥物有維拉帕米、地爾硫卓等。注意頭疼、顏面潮紅等不良反應。

手術治療

雙腔起搏器植入術、希氏束起搏:適用於心臟起搏器綜合徵經起搏器調整和輔助藥物治療無效者。通過改變起搏器的起搏模式,使心臟按照順序起搏,房室傳導符合生理性,改善心排出量。尤其是希氏束起搏,符合生理性起搏,改善心臟功能,部分可恢復心室重構。但其缺點是費用較高。手術部位可能會出現出血、感染、傷口癒合不良、起搏導線脫落等不良反應。

疾病發展和轉歸

起搏器綜合徵部分患者初始症狀較輕,患者未重視,隨著疾病的發展,心排血量持續低下,可出現反覆暈厥,心力衰竭等嚴重併發症。

經過積極正規治療,儘早選擇合適的起搏器及起搏方式,大多預後良好。

任何植入心臟起搏器的患者都有可能發生,但多見於單腔心室起搏器植入後,心室單獨起搏,正常的心臟傳導順序改變,引起房室收縮不同步,血流不能正常流入心室,或出現房室瓣反流,心臟排血量減少,從而出現一系列低心排血量的症狀。

常見原因有哪些?

  • 植入單腔起搏器(心房或心室)
  • 植入雙腔起搏器(心房和心室)
  • 植入三腔起搏器(心房和左右心室)
  • 二尖瓣或三尖瓣反流
  • 心房壓力增高

哪些人容易患?

有如下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起搏器綜合徵:

  • 植入心臟起搏器患者,尤其是植入單腔心室起搏器者。
  • 原有心臟瓣膜疾病,如二尖瓣或三尖瓣關閉不全。
  • 原有心功能不全或心房增大者。
  • 高齡。

心臟綜合徵多見於植入單腔心室起搏器的患者,可在術後即刻發生,也可發生在術後數月甚至數年,輕者主要表現為頭暈、胸悶、心悸、乏力、氣短等症狀,重者可出現暈厥及心力衰竭等。

常見症狀有哪些?

  • 頭暈:絕大多數患者都可出現,由於心臟排血量減少,腦供血減少,患者可出現頭暈,尤其是活動後或體位改變時。嚴重時可出現血壓下降。
  • 胸悶、心悸:患者心房與心室收縮不同步,心臟節律不整齊,患者自覺心臟亂跳,出現胸悶、心慌等不適。
  • 乏力、氣短:心排血量減少,有效迴圈血容量減少,患者可出現乏力,呼吸增快等表現。
  • 雙下肢水腫:部分患者由於心臟淤血,迴心血量減少造成。表現為下肢體積增大,面板變白。
  • 呼吸困難、咳嗽:後期患者可出現呼吸困難,表現為端坐呼吸、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咳嗽、咳痰,表現為白色泡沫痰,甚至粉紅色泡沫痰。
  • 暈厥:當心排血量急劇減少致大腦嚴重供血不足時患者可出現暈厥,且易反覆發生。

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 暈厥。
  • 急性肺水腫。
  • 充血性心力衰竭。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心臟起搏器植入前配合醫生完善心臟電生理、血流動力學等相關檢查,以便選擇合適的起搏器及起搏方式;
  • 起搏器植入後應避免較重的體力勞動,避免過度使用肩膀、手臂;
  • 學會自己檢查脈搏,每天早晚各 1 次,記錄自己的脈搏次數;
  • 對原有心臟瓣膜病或心功能不全者,更應注重定期隨訪,增加隨訪頻率,若出現頭暈、心悸等不適,及時就診。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