橈骨下端骨折: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橈骨下端骨折是指距橈骨下端關節面3釐米以內的骨折,這個部位是鬆質骨與密質骨的交界處,為解剖薄弱處,一旦遭受外力,容易骨折,常伴橈腕關節及下尺橈關節的損壞。橈骨下端構成橈腕關節,其關節面向掌側傾斜10~15度,向尺側傾斜20~25度,當骨折發生移位時,其關節面角度發生改變,因此可形成常見的伸直型骨折和屈曲型骨折。橈骨下端骨折極為常見,多見於老年婦女、兒童及青年。

檢查

主要是X線檢查,X片可清楚顯示骨折及其型別。伸直型者橈骨骨折遠端向背橈側移位,關節面掌側及尺側傾斜角度變小、消失、甚至反向傾斜。橈骨遠骨折端與近側相嵌插,有的合併尺骨莖突骨折及下尺橈關節分離。屈曲型骨折橈骨遠端向掌側移位。對輕微外力致傷的老年患者,應作骨密度檢查,以瞭解骨折疏鬆情況。

診斷

1.伸直型骨折

傷後區域性疼痛,腫脹,可出現典型畸形姿勢,即側面看呈“銀叉”畸形,正面看呈“槍刺樣”畸形,檢查區域性壓痛明顯,腕關節活動障礙。X線拍片可見骨折遠端向橈、背側移位,近端掌側移位,因此表現出典型的畸形體徵,可同時伴有下尺橈關節脫位。

2.屈曲型骨折

受傷後,腕部下垂,區域性腫脹,腕背側皮下淤斑,腕部活動受限,檢查區域性有明顯壓痛。X線拍片可發現典型移位,近折端向背側位,遠折端向掌側、橈側移位,與伸直型骨折移位方向相反。

3.橈骨遠端關節面骨折伴腕關節脫位

臨床上表現為與伸直型骨折相似的“銀叉”畸形及相應的體徵。X線拍片可發現典型的移位,當跌倒時,腕關節屈曲手揹著地受傷,可發生與手術相反的橈骨下端掌側關節面骨折及腕骨向掌側移位。

鑑別診斷

本病主要表現為腕部腫脹、壓痛明顯,手和腕部活動受限等,這與許多骨骼或關節損傷有著相同的表現,故臨床上需與許多疾病進行鑑別,但一般利用X線檢查便可確診。需要與本病做鑑別診斷的有:橈骨骨幹骨折、橈骨頸骨折、橈骨頭骨折、腕關節脫位等。

1.無移位的骨折

用石膏四頭帶或小夾板固定腕關節於功能位3~4周。

2.有移位的骨折

多可手法復位成功。伸直型骨折,非粉碎性未累及關節面者,常採用牽抖復位法;老年患者、粉碎骨折、累及關節面者,常採用提按復位法。復位後,保持腕關節掌屈及尺偏位,石膏或外固定架固定4周。屈曲型骨折縱向牽引後復位方向相反,復位後,腕關節背屈和旋前位固定4周。固定後即拍X線片檢查對位情況外,1周左右消腫後需拍片複查,如發生再移位應及時處理。

3.粉碎性骨折

復位困難或復位後不易維持者(如巴爾通骨折),常需手術復位,克氏針、螺絲釘或T型鋼板內固定。術後石膏固定6周。

4.合併症的處理

骨折畸形連線,凡導致功能障礙者,應手術糾正畸形及內固定。下尺橈關節脫位影響前臂旋轉者,可切除尺骨小頭。合併正中神經損傷,觀察3個月不恢復者,應探查鬆解神經,並修平突出的骨端。遲發性伸拇肌腱斷裂者,應去除骨贅、修復肌腱。骨質疏鬆者應給予相應治療,以防止其他嚴重骨折(如股骨頸骨折)合併症的發生。

5.功能鍛鍊

骨折固定期間要注意肩、肘及手指的活動鍛鍊。尤其老年人,要防止肩關節僵硬。

本病多為間接暴力引起,跌倒時,手部著地,暴力向上傳導,從而發生橈骨下端骨折。

臨床表現

主要表現為腕部腫脹、壓痛明顯,手和腕部活動受限。

遠側段向背側移位,側面可見銀叉畸形;向橈側移位且有縮短移位時,橈骨莖突上移,正面觀可見腕部增寬和手移向橈側,嚴重時見尺骨下端特別突出,呈槍刺刀畸形。

併發症

本病多由於外傷性因素引起,其併發症主要有以下幾種:

1.正中神經損傷。

2.遲發性伸拇肌腱斷裂。

3.股骨頸骨折。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