橈骨遠端骨骺分離: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什麼是橈骨遠端骨骺分離?橈骨遠端骨骺分離(distal epiphysiolysis of radius)就是人們說的軟骨骨折,是骨骺骨折的一種,是最多見骺板損傷,約佔全部骺板損傷的一半以上,兒童臨床上常見的損傷性疾病。
  • 患病情況如何?橈骨遠端骨骺分離常見於 6~15 歲兒童,其中以 Salter-HarrisⅡ 型最為多見,即骨幹會有楔形骨折片撕脫下來,佔 74% 以上。
  • 為什麼會的這個病?橈骨遠端骨骺分離主要病因是間接暴力,如:日常生活中不小心跌倒,手掌撐地。
  • 橈骨遠端骨骺分離有什麼型別?國際上按 Salter-Harris 骺板損傷分類分為 I~V 五種型別。
  • 橈骨遠端骨骺分離有什麼症狀?跌倒後手掌撐地,手腕出現劇烈疼痛、腫脹,或者腕部成“餐叉樣畸形” 。
  • 橈骨遠端骨骺分離如何治療?多以手法復位為主,嚴重需手術切開復位,注意早期功能鍛鍊。
  • 橈骨遠端骨骺分離有什麼危害?患病後如果不及時復位和固定,可能造成骨骺不規則生長,甚至生長停滯,導致關節畸形,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 兒童活潑愛動,謹防跌倒可預防。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跌倒、並且用手掌撐地,腕部劇烈疼痛、腫脹;
  • 橈骨遠端壓痛明顯,甚至有皮下淤血導致腕部面板呈青紫色;
  • 手腕部呈“餐叉樣畸形”,活動受限。

建議就診科室

  • 骨科
  • 急診科

醫生如何診斷橈骨遠端骨骺分離?

當患者出現上述症狀,醫生懷疑是橈骨遠端骨骺分離時,將通常進行體格檢查、X 線檢查予以確診。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體格檢查:檢查的目的是看有沒有骨折。骨折患者患肢腫脹,甚至有皮下淤血,腕部成“餐叉樣畸形”。橈骨遠端壓痛顯著,觸診可觸及異常活動與骨擦感,腕關節活動受限、功能障礙。
  • 腕關節正側位 X 線檢查:檢查的目的是確診有沒有骨骺分離。典型 X 線可見橈骨遠端骨骺分離,向掌側或者背側移位,甚至合併尺骨遠端骨折。有時 X 線片上可見輕微皮質皺起或成角,可能是骨骺輕微移位,或者僅表現為幹骺部細帶狀高密度影,這可能是幹骺輕微壓縮導致,這兩種情況很容易漏診。
  • 磁共振成像檢查(MRI):檢查的目的是高度懷疑橈骨遠端骨骺分離的患者, 而又 X 線無法確診的患者,可進行磁共振檢查進一步明確診斷。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什麼情況下出現的這個症狀?
  • 有沒有跌倒?
  • 受傷多久了?
  • 做過什麼檢查?
  • 有沒有進行過復位?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這個症狀是怎麼了?
  • 骨頭有沒有骨折?
  • 需要手術嗎?
  • 治療期間要注意什麼?
  • 一般多久可以好?
  • 有沒有後遺症?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術後注意事項:術後三天要每天換藥,保持創面乾燥,避免感染。
  • 術後、用藥複查:所有橈骨遠端骨骺分離的患兒,發病初 2 年內要嚴密觀察,一般每季度拍片檢查一次,以後每 2 年檢查一次,直至骨骺發育成熟為止。
  • 飲食:患者術後應清淡飲食,不要吃辛辣刺激食物,多補充蛋白質和含鈣高的食物,比如牛奶、豆漿、瘦肉等。
  • 運動:
    • 輕度損傷經手法及外固定治療的患兒,注意早期進行功能鍛鍊,固定後即可進行握拳和鬆拳活動,以利血液迴圈和預防關節僵硬;手術復位的患者前 1 周內不鼓勵功能鍛鍊,避免骨折移位,造成畸形癒合。
    • 兒童具有活潑愛動的特性,康復治療期間注意不要劇烈運動,以免造成復位失敗。
  • 其他:家長要儲存好每次複查的影像學資料,骨科門診長期隨訪。

Ⅰ、Ⅱ 型損傷治療原則是閉合復位加外固定。Ⅲ、Ⅳ、Ⅴ 型損傷需要解剖復位,使關節面光滑平整,防止肢體發育障礙,必要時切開復位恢復關節面平整及骺板對位。注意早期進行功能鍛鍊,康復期間可以配合活血化瘀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

活血化瘀類藥:這些藥物可以加快血液迴圈,降低骨折區域性的刺激,有效緩解疼痛。同時這些藥物可促使血液中鈣、磷沉積,促進骨細胞生長,從而加速新骨的形成。常用藥物包括血塞通、丹蔘酮等。

手術治療

鋼針閉合撬撥復位:目的是對幹骺端進行解剖學復位。採用切開直視下撬撥復位,儘可能進行解剖復位,有改良方法採取尺骨的骨皮質條進行鑲嵌固定,這樣既可以穩定骨折端,又可以利用植骨促進骨折的癒合,同時不需進行二次手術,可以早期進行功能鍛鍊。

其他治療方法

  • 成角折頂復位加小夾板固定:將骨折端浸潤麻醉後,持續牽引,然後進行手法復位。復位成功後,可採用塑形夾板對骨折部位進行固定。固定期間注意觀察患肢遠端的血壓迴圈、感覺、溫度、夾板鬆緊度等。這種治療方法具有少創傷、復位率高、能夠儘早期功能鍛鍊等優勢。但是損傷時間長的患者,一般一週以上的,不建議用這種方法,多次復位容易導致骨骺損傷,而引起不良預後。
  • 牽抖折頂法手法復位:在持續牽引條件下,由專業人士沿特定方向抖動患肢,從而達到復位效果。如果受傷部位腫脹明顯,需待患肢腫脹稍退後方可行此手法整復。損傷時間超過 1 周同樣不推薦採用此手法復位。
  • 功能鍛鍊:橈骨遠端骨骺分離的患者,經手法復位和固定以後,即可進行功能鍛鍊。早期可以進行握拳和鬆拳鍛鍊,有助於加速患肢的血液迴圈,從而加快腫脹的消退,預防掌指關節僵硬。7 天后可進行肩、肘關節活動,可以預防肩手綜合徵的發生。1 個月後可以去除小夾板固定,腕關節可以做屈伸、旋轉運動。

疾病發展和轉歸

  • 橈骨遠端骨骺分離的患者一般經及時治療和康復訓練,大多可以痊癒;
  • 如果治療不及時或者復位後不恰當活動導致復位失敗,可能導致骨骺甚至關節損傷,從而導致患肢畸形,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橈骨遠端骨骺分離主要病因是間接暴力。

橈骨遠端骨骺分離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間接暴力:是指暴力作用於人體後傳導至遠處,引起其他部位出現骨折,是導致該病的主要病因。人摔倒時通常下意識手掌撐地,容易將作用力傳導至該部位引起骨折。
  • 橈骨遠端骨骺的結構容易受損。

哪些人容易患橈骨遠端骨骺分離?

  • 肥胖的青年人;
  • 6~15 歲的兒童及青少年。

當患者跌倒,手掌著地後出現手腕疼痛、腫脹是橈骨遠端骨骺分離最主要、最典型的症狀。

橈骨遠端骨骺分離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橈骨遠端骨骺分離的常見症狀包括:

  • 手腕出現劇烈疼痛、腫脹:這是橈骨遠端骨骺分離最主要、最典型的症狀活動受限,偶爾可見手腕面板皮下淤血。
  • 腕部畸形:患肢不敢握拳,腕部常表現為“餐叉”樣畸形。
  • 正中神經受損:也可出現手指麻木的症狀,是正中神經受損的表現。

橈骨遠端骨骺分離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的併發症包括:

  • 肢體短縮畸形
  • 關節成角畸形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在廚房、衛生間等容易溼滑的地方,地面應保持乾燥,如果不能可以防止防滑墊或者警示標誌。
  • 下床或者起身時動作要緩慢,特別是伴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以防體位性低血壓導致暈倒。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