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關節置換術後關節感染: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人工關節置換(主要指髖、膝關節置換)術後出現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關節疼痛、紅腫、關節假體鬆動等一系列表現的疾病。
  • 近年文獻顯示,初次全膝關節置換術後及全髖關節置換術後假體周圍感染的發生率小於 2%。
  • 吸菸、肥胖、免疫抑制藥物(如皮質類固醇、抗風溼藥等)、腫瘤、糖尿病、營養不良等都是本病的危險因素。
  • 分為急性術後感染、急性血源性感染和慢性感染。
  • 關節疼痛是本病最主要的症狀。不同感染型別的伴隨症狀有所差異。
  • 主要治療方法包括抗生素治療、手術等。治療關鍵點及難點均在於徹底消除感染,保住關節假體。
  • 本病的主要危害是人工關節假體失效和引起患者生活質量下降。關節假體失效很可能需要進行翻修手術。
  • 做細菌培養以明確感染的細菌種類對於治療來說至關重要。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已做手術的關節突然發生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關節疼痛;
  • 關節紅腫;
  • 面板溫度升高;
  • 已癒合的手術傷口出現破潰、滲液。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急救電話:

  • 高熱:體溫高於 39 攝氏度;
  • 寒戰:指肌肉的收縮和痙攣性發抖,會感覺非常冷;
  • 頭暈;
  • 脈搏加速;
  • 血壓下降。

建議就診科室

  • 骨科
  • 急診科

醫生如何診斷人工關節置換術後關節感染?

當醫生懷疑是本病時,除了視診、觸診外,通常將進行抽血化驗檢查和拍攝人工關節的 X 光片。在得到抽血化驗結果後,還可能進一步通過區域性組織細菌培養、關節液抽吸與培養等檢查予以確診。

  • 視診、觸診:醫生可通過觀察人工關節表面是否有紅腫,是否有竇道形成,觸控關節面板溫度是否升高,是否有按壓疼痛來初步判斷是否存在感染症狀。
  • 血常規:主要是檢測白細胞計數(WBC)、中性粒細胞計數或百分比,顯著升高則提示體內有炎症反應。
  • 紅細胞沉降率(ESR)、C 反應蛋白(CRP):兩者均是血清炎性標記物,其升高提示有活動性炎症。
  • 降鈣素原:是診斷、監測細菌感染的較為敏感的引數。
  • 人工關節 X 光檢查:瞭解人工關節假體是否有鬆動等情況。
  • 細菌培養:醫生會取人工關節周圍的組織(如關節囊等)進行細菌培養,判斷是否有細菌感染及明確致病細菌的具體種類。通常,細菌培養陽性時會加做藥敏試驗,以判斷致病菌對哪種抗生素治療敏感。
  • 關節液抽吸:經過嚴格面板消毒後,用無菌穿刺針或注射器進行關節液抽吸。關節液將做細胞分析(顯微條件下分析細胞的種類、計數等)或者生物標誌物分析如白細胞酯酶等,可幫助確定是否存在感染。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具體日期是什麼時候?
  • 關節疼痛、紅腫的具體情況如何?
  • 近期有沒有發熱、寒戰、夜間盜汗等全身性症狀?
  • 有沒有吸菸習慣?有沒有糖尿病、腫瘤、銀屑病等病史?
  • 近期有沒有新出現的面板潰瘍?
  • 近期有沒有使用免疫抑制劑(如激素、硫唑嘌呤等)?
  • 近期有沒有做過牙科手術或治療(如拔牙等)?有沒有做過胃腸道手術或泌尿系統手術(如腎結石摘除等)?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需要做什麼具體檢查?
  • 一般採用什麼治療方法?效果如何?
  • 治療週期長嗎?
  • 治療難度如何?
  • 還能正常使用我的人工關節嗎?有什麼活動方面的注意事項?
  • 術後護理:注意保持手術傷口清潔、乾燥,避免熱敷。
  • 用藥:必須嚴格按照經治醫生規定的處方用藥,不可自行增減、更改藥物,以免干擾細菌培養結果、引起感染菌耐藥等,影響最終治療效果。
  • 定期複查:請按醫囑進行復查。主要複查專案包括抽血化驗、人工關節的 X 光片、傷口處細菌培養等。
  • 飲食:多吃清淡食物、新鮮果蔬、營養豐富的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 運動:
    • 以休息為主,關節在不承受體重的情況下可適當活動(如在坐姿或平躺狀態下可以進行的活動),應避免劇烈的、強度太大的運動(如爬山等)。
    • 手術後可開始踝泵運動(也就是腳踝向下和向上的反覆運動,每個方向用力停留 5~10 秒)、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用力緊繃大腿而不帶動關節活動,維持 5~10 秒)等,以促進血液迴圈,預防靜脈血栓形成。術後下地時間由手術醫生決定。

本病最主要的治療是抗生素治療,部分患者需要手術治療。治療的難點是療程長,且容易復發。

藥物治療

本病最主要的治療是抗生素治療,作用是控制和消除感染。藥物的使用需嚴格根據藥敏試驗結果,由醫生決定用藥時機及選用何種藥物,在沒有明確診斷以前切不可自行用藥,這會影響細菌培養結果,影響治療效果。常用的藥物包括:

  • 苯唑西林;
  • 氯唑西林;
  • 頭孢唑啉;
  • 頭孢孟多;
  • 萬古黴素;
  • 去甲萬古黴素;
  • 其他敏感的抗生素。

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的型別由醫生評估後決定,可能需要多次手術,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型別:

  • 清創術:清除人工關節假體表面的和組織周圍的細菌膜。
  • 一期翻修手術:該手術以最終治癒為目的,期望重新安裝人工關節假體後達到最終治療效果。
  • 二期翻修手術:醫生有計劃地執行 2 次手術,第 1 次手術為第 2 次手術做準備而不是最終手段;第 2 次手術後才達到最終目的。兩次手術之間間隔一定的時間。
  • 關節融合手術或切除成形術:這兩種手術為挽救性手術,術後關節功能基本喪失,但能保住肢體。
  • 截肢手術:適用於感染嚴重,上述各種方法已無治療效果,而且感染已經危及患者生命的情況。

疾病發展和轉歸

  • 若不經過正規治療,感染可能逐漸加重,除關節假體鬆動以外,區域性面板可能破潰、久不癒合,可能出現破潰處擴大、關節假體外露的情況。感染若不控制,可能出現全身感染的表現,即寒戰、高熱,嚴重者導致膿毒血癥甚至膿毒性休克,但部分低毒性感染的患者病情相對穩定,症狀表現進展不大。
  • 本病是骨科領域的一大棘手問題,部分患者經過正規治療感染可治癒,但一般治療時程較長,而仍有不少患者雖經過正規治療也存在感染反覆不愈或者復發的情況。這使患者長期關節疼痛,站立、步行等關節功能下降,生存質量下降,最終可能影響壽命。

本病最直接的原因是病原微生物感染,以細菌感染為主。

人工關節置換術後關節感染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本病分為急性術後感染、急性血源性感染和慢性感染,不同感染型別的常見原因有所不同。

急性術後感染的常見病原菌包括:

  • 金黃色葡萄球菌;
  • 鏈球菌。

血源性感染通常在近期發生過可能引起血行播散感染的事件,其常見原因包括:

  • 牙科手術或感染;
  • 泌尿系統手術或感染;
  • 胃腸道手術或感染;
  • 常見病原菌為口腔菌群如鏈球菌、腸道共生菌群如腸球菌等。

慢性感染的常見病原菌包括:

  • 表皮葡萄球菌;
  • 金黃色葡萄球菌。

哪些人容易患人工關節置換術後關節感染?

  • 吸菸;
  • 肥胖;
  • 營養不良;
  • 免疫抑制藥物(皮質類固醇、抗風溼藥等);
  • 同一關節多次手術史;
  • 傷口癒合不良;
  • 術後傷口引流大於 5 天;
  • 銀屑病;
  • 活動性面板潰瘍;
  • 牙科治療;
  • 胃腸道手術;
  • 泌尿生殖系統手術。
  • 糖尿病;
  • 腫瘤;
  • 關節假體周圍感染或無菌性炎症病史;
  • 近期患菌血症。

關節疼痛是人工關節置換術後關節感染最主要的症狀。

人工關節置換術後關節感染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急性術後感染和血源性感染的常見症狀包括:

  • 突然發生的關節腫脹;
  • 關節處紅斑;
  • 面板溫度升高;
  • 關節壓痛;
  • 可能有全身毒性症狀,如發熱、寒戰、夜間盜汗等;
  • 手術傷口癒合不良。

慢性感染的常見症狀包括:

  • 漸進性關節功能下降;
  • 長時間關節疼痛;
  • 患處面板竇道形成並有滲出液:也就是關節深部與體表面板之間形成的一條有害通道,通常伴有持續或間斷的炎症性滲液,它使關節深部與外界環境相通。

人工關節置換術後關節感染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本病最主要的危害是導致假體失效,增加了人工關節翻修的機率。術後感染是造成人工膝關節早期翻修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工髖關節翻修的第 3 大原因。

常見併發症包括:

  • 關節假體鬆動、失效,增加了人工關節翻修的機率;
  • 膿毒血癥:表現為畏寒、高熱;
  • 膿毒性休克。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戒菸戒酒;
  • 控制體重;
  • 改善營養狀況;
  • 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儘量避免使用或少用免疫抑制藥物、靜脈用藥;
  • 積極治療各種炎症性疾病、面板潰瘍、銀屑病等;
  • 首次手術後做好傷口保護,避免傷口汙染、避免受傷,減少多次手術的概率;
  • 儘量在關節置換手術之前,處理好牙科疾病、胃腸道及泌尿系統疾病,減少體內的致病菌來源;
  • 有糖尿病者積極控制血糖水平;
  • 定期體檢,及早發現和治療腫瘤;
  • 鍛鍊身體,增強免疫力,減少得感染性疾病的機會。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