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頭狀瘤: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乳頭狀瘤(papilloma),是指上皮組織和其下的結締組織向表面或向基質內,呈乳頭狀增生形成的良性腫瘤,但有惡變和治療後復發的潛在危險。

  • 尚未明確病因,可能與病毒感染、環境因素、炎症刺激、變態反應等因素有關。主要與人乳頭狀瘤病毒(HPV)感染面板和黏膜有關,尤其是 HPV6 和 HPV11。
  • 上皮組織和其下的結締組織向表面,或向基質內呈乳頭狀增生形成良性腫瘤,呈圓形或橢圓形上皮團塊,可以發生在鼻腔、外耳道、咽喉、食管、氣管、乳腺導管、陰道壁、陰莖等不同組織器官的上皮組織,可單發,可多發。
  • 根據病變發生部位可分為:鼻乳頭狀瘤、外耳道乳頭狀瘤、喉乳頭狀瘤、食管乳頭狀瘤、氣管乳頭狀瘤、咽乳頭狀瘤、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陰道壁乳頭狀瘤、陰莖乳頭狀瘤等。
  • 乳頭狀瘤可無任何症狀,如咽乳頭狀瘤,常於檢查咽部其他疾病時發現;症狀的程度取決於乳頭狀瘤的位置、大小、範圍及多發情況;腫瘤較大時壓迫或阻塞器官出現相應症狀。
  • 醫生會建議做體格檢查明確疾病體徵;建議做 X 線、CT、磁共振及內鏡活檢等以確定病變位置、大小、範圍、型別以利於手術方式的選擇;術後組織送病理檢查明確病理型別。
  • 乳頭狀瘤對放療不敏感,治療以外科手術治療為主,電凝治療和鐳射治療為輔。手術務求徹底,切除不徹底時術後復發的根本因素。針對復發問題,干擾素和 HPV 疫苗逐漸運用於臨床治療。
  • 乳頭狀瘤是良性腫瘤,可通過密切接觸傳播,可能惡變。及早治療有助於預防惡變,避免因腫瘤生長阻塞或壓迫周圍組織出現嚴重併發症。
  • 注意個人衛生,避免不良生活習慣,有助於預防發病。包括避免用力挖耳朵、挖鼻等不適當的刺激及損傷;家人或自己乳頭狀瘤、尖銳溼疣或面板疣病史者,定期檢查;規律鍛鍊,提高機體免疫力。

乳頭狀瘤瘤體較小時可能沒有症狀,瘤體較大時往往出現壓迫和阻塞症狀。首次就診時,醫生會進行體格檢查和影像學等檢查來診斷。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乳頭狀瘤瘤體微小時可能沒有症狀,因此 HPV 感染者、密切接觸者、HPV 感染母親的小孩等高危人群,需要定期體檢,同時要注意關注有無以上提及不同組織器官乳頭狀瘤的跡象,如鼻塞、耳朵發癢、耳悶耳痛、聽力減退、慢性咳嗽、聲音嘶啞、呼吸困難、活動後喘不上氣、口腔內新生物、乳房腫塊、乳房溢位液體、外生殖器腫塊及脹痛等,並儘快就醫。

就診科室

  • 鼻腔、口咽部、喉部、外耳及氣管乳頭狀瘤——耳鼻咽喉科。
  • 食管乳頭狀瘤——消化內科。
  • 乳腺導管乳頭狀瘤——乳腺外科。
  • 陰道、陰莖乳頭狀瘤—— 面板性病科。

醫生如何診斷乳頭狀瘤?

  • 症狀:如果有以上提及的症狀,那乳頭狀瘤就會在醫生的考慮範圍內。
  • 體格檢查:前鼻鏡下見單側鼻腔內表面不平的腫物可考慮乳頭狀瘤;電耳鏡見外耳道內乳頭狀新生物,可考慮外耳道乳頭狀瘤;口腔口咽部見乳頭狀暗紅色新生物,常可考慮咽乳頭狀瘤;乳暈附近摸到結節狀或條索狀腫塊,質地較軟,輕壓腫塊時引出溢液,可考慮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陰莖及陰道壁觸及乳頭狀腫物,可考慮陰莖及陰道壁乳頭狀瘤。
  • 鼻內鏡、耳內鏡、電子喉鏡、食管鏡、氣管鏡檢查:相應內鏡可以直觀看到鼻及鼻竇口、外耳、咽喉及食管氣管的新生物,有助於診斷。
  • 活檢:病理是乳頭狀瘤診斷的金標準,用以與惡性腫瘤和其他良性腫瘤相區分。通常會在上述電子喉鏡、耳鼻內鏡下同時活檢取病理標本。
  • X 線片、CT、磁共振檢查。有時根據病情需要,醫生會選用影像學檢查來協助確定病變部位,瞭解病變範圍及骨質的破壞情況,以利於手術方式的選擇。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有沒有症狀?嚴重程度如何?每次持續多長時間?已經出現了多久?
  • 哪些情況下症狀會緩解或加重?
  • 有沒有與 HPV 感染者密切接觸史?
  • 有沒有經常掏耳朵等外傷炎症刺激?
  • 有沒有直系親屬也有乳頭狀瘤?
  • 在服用哪些藥?有沒有做過手術?
  • 是不是復發?第幾次復發?

患者可能詢問醫生哪些問題?

  • 我是怎麼患上乳頭狀瘤的?能治好嗎?
  • 我需要做哪些檢查?要做手術嗎?醫保能報銷嗎?
  • 目前都有哪些治療方法?哪種方法最適合我的病情?
  • 這個病有傳染或遺傳的可能嗎?我的家人需要接受篩查嗎?
  • 這個病可能發展為惡性腫瘤嗎?

在生活中要特別注意自我護理,講究個人衛生,減少再次及加重感染的機會。

  • 挖鼻挖耳輕柔,適當減少挖鼻挖耳頻率,減少面板刺激,避免病毒感染。
  • 有症狀後,應及時就醫。治療不及時可能使乳頭狀瘤進一步增大甚至出現癌變。
  • 避免與配偶子女的親密接觸,避免病毒傳播,母親患病應對孩子積極定期檢查。
  • 術後積極配合,定期複診、隨訪。在乳頭狀瘤復發或惡變的早期發現及治療。

乳頭狀瘤對放療不敏感,治療以外科手術治療為主。因乳頭狀瘤有惡變可能,因此應積極治療。手術務求徹底,切下的全部病理組織送病理檢查以防漏診,切除不徹底是術後復發的重要因素。針對復發問題,藥物治療逐漸運用於臨床治療,可以幫助減少復發及延長再次復發的時間。

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是乳頭狀瘤的主要治療方法,手術力求切除全部病灶。

  • 耳鼻咽喉及氣管乳頭狀瘤:隨著技術的進步,乳頭狀瘤切除術有多種器械可供選擇,目前最常用包括 CO2 鐳射、等離子射頻以及冷器械等。各種器械各有優勢,耳鼻咽喉科醫生會根據病情的不同,而選擇合適的手術器械與方式。
    • 內鏡下切除腫瘤:內鏡下腫物切除術。鼻內鏡下切除鼻腔鼻竇乳頭狀瘤,支撐喉鏡下切除喉乳頭狀瘤,氣管乳頭狀瘤也可在喉內鏡或纖維支氣管鏡下切除,耳內鏡下切除外耳道乳頭狀瘤。醫生會盡可能選擇內鏡下切除,但有時根據腫瘤生長部位及浸潤範圍,可能需要開放手術。
    • 氣管切開術:氣管切開術。氣管切開術並不是治療的常規手段,通常是在多次復發,出現喉阻塞的情況下,或評估術後可能出現嚴重喉阻塞的前提下,才使用的治療手段。
  • 乳腺導管乳頭狀瘤:術前兩天不要擠壓乳房,以免導管內積液排盡,術中不易辨認溢液導管。手術方式常有以下兩種:
    • 乳房區段切除術:適合於單管溢液患者。
    • 經皮下乳腺切除術:適合於多管溢液、僅有溢液而找不到病灶、溢液細胞學檢查懷疑是惡性。若術後病理報告為惡性,則需要進一步手術或放化療。
  • 食管乳頭狀瘤
    • 內鏡下切除:臨床上多在內鏡下摘除或鐳射切除。有時因腫瘤太大或多發等,需要行開放手術。
  • 陰道、陰莖乳頭狀瘤
    • 手術切除:以區域性切除為主,但範圍稍廣,在病灶外 0.5~1 釐米。切除不乾淨,手術後可復發。手術時作冰凍切片檢查,若證實有惡變,應作較廣泛的外陰切除。
    • 鐳射治療:對廣基較大乳頭狀瘤,鐳射刀頭與外陰面板平行輸出鐳射沿基底切割。對較小乳頭狀瘤直接鐳射汽化切除。

藥物治療

儘管手術治療是乳頭狀瘤治療的主要方法,但是術後易復發的問題仍然沒有徹底解決,目前藥物治療也逐漸運用於臨床。

  • 基於 HPV 感染與人乳頭狀瘤發病密切相關這一結論,採用抗病毒藥物的治療已運用於臨床,其中最常見的是干擾素。干擾素又稱為病毒抑制因子,是目前已確認的廣譜抗病毒藥物。
  • 目前尚不成熟。疫苗的主要作用是增強或調節人體對 HPV 的細胞免疫功能。基於 HPV 感染這一理論,有人提出 HPV 疫苗產生抗體來起到保護作用。

疾病發展和轉歸

乳頭狀瘤是個良性的腫瘤。乳頭狀瘤有時可以惡變,有時可通過密切接觸傳播。及早治療有助於預防惡變,避免因腫瘤生長阻塞或壓迫周圍組織出現嚴重併發症。

乳頭狀瘤是一種病因尚不十分明瞭的良性腫瘤。上皮組織及其下的結締組織向表面作乳頭狀突出生長,可單發或者多發,常不浸潤基底組織,通常因為腫瘤長大造成阻塞或壓迫而引起症狀。

乳頭狀瘤主要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病因暫未明確,可能與病毒感染、環境因素、炎症刺激、變態反應等因素有關。其中 HPV 感染是乳頭狀瘤發病的主要原因。小兒呼吸道乳頭狀瘤多由生產時經產道感染,成人多通過親密接觸,尤其是性行為傳播。病毒進入人體後,在潮溼的面板黏膜基底層潛伏和增殖,引起上皮組織的增生。

哪些人更易患乳頭狀瘤?

  • 不良生活習慣者,經常挖鼻、挖耳等刺激,區域性面板抵抗力降低,病毒易感染而致病。
  • 7 歲以下的小兒,尤其是母親妊娠期或分娩期有尖銳溼疣的小兒。
  • 性生活頻繁者:容易使陰道黏膜受損,有利於 HPV 入侵。
  • 家人或本人乳頭狀瘤、尖銳溼疣或面板疣病史者。

乳頭狀瘤可無任何症狀,症狀的程度取決於乳頭狀瘤的位置、大小、範圍、及多發情況;腫瘤較大時壓迫或阻塞器官出現相應症狀。

乳頭狀瘤有哪些常見症狀?

根據乳頭狀瘤發生於不同組織器官,可以分為:鼻乳頭狀瘤、外耳道乳頭狀瘤、喉乳頭狀瘤、食管乳頭狀瘤、氣管乳頭狀瘤、咽乳頭狀瘤、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陰道壁乳頭狀瘤、陰莖乳頭狀瘤等,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 發生在鼻腔鼻竇時,多發生在單側。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 鼻塞,逐漸加重。
    • 黏膿涕,涕中帶血。
    • 頭痛。
    • 嗅覺異常。
  • 發生在外耳道時,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 耳內發癢。
    • 挖耳朵時容易出血。
    • 耳塞耳悶。
    • 聽力減退。
  • 發生在喉部時,常見發病部位為聲帶前端、前聯合、室帶、會厭。成年型發展較緩慢,兒童型者常為多發,生長較快。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 聲音嘶啞,逐漸加重,甚至可能發不出聲音。
    • 咳嗽。
    • 喉喘鳴,是吸氣時發出的特殊聲音。
    • 呼吸困難、費力,尤其是吸氣困難。
    • 喉阻塞,窒息。
  • 發生在咽部時,腫瘤多發生於顎弓、扁桃體、軟顎緣、懸雍垂,其次見於軟顎背面、下嚥後壁、杓會厭襞等處。腫瘤可呈帶蒂小蘑菇狀,也有無蒂可移動的扁平狀、桑葚狀,呈淡紅色或灰色,質較軟,瘤體大小不一,幾毫米到幾釐米不等。多數患者是單發,但在小兒可呈瀰漫性、多發性。可有以下症狀:
    • 多數患者無自覺症狀,或在咽部檢查時發現。
    • 少數可有咽乾、癢、異物感等。
    • 乳頭狀瘤較大者,可有吞嚥及呼吸不適或障礙。
  • 發生在食管時,發病年齡多在中老年人。起病隱匿,臨床表現無特異性,以上腹部症狀居多。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 胸骨後痛。
    • 吞嚥困難。
    • 胃灼熱感。
    • 大便呈黑色、柏油樣。
    • 缺鐵性貧血。
  • 發生在氣管的罕見,可能出現以下症狀:
    • 慢性咳嗽。
    • 聲音嘶啞。
    • 喘息。
    • 呼吸困難。
  • 發生在乳腺導管時,可出現以下症狀:
    • 乳頭溢液:乳頭自行溢位液體,有時有、有時無,溢位鮮紅血性、棕色或者黃色液體。有的患者在擠壓乳腺時流出液體,有的是發現內衣上有液體汙跡。
    • 乳房腫塊:一般腫塊很小,很難摸到。有時摸到腫塊後輕壓可出現乳頭溢位液體。
  • 發生在陰莖、陰道時,可出現以下症狀:
    • 陰莖腫脹、觸碰時疼痛,包莖與尿道口粘連。
    • 可繼發感染而有惡臭分泌物滲出。
    • 陰道腫瘤較小時多無症狀,隨著腫瘤逐漸長大,可表現為陰道分泌物增多、異物感、陰道腫物、性交困難等。

患者在平時要注意個人衛生,減少患病機會。避免用力挖耳、挖鼻等不適當地刺激及損傷。

  • 高危人群,如 7 歲以下小兒、性生活頻繁者、家族或既往乳頭狀瘤、尖銳溼疣或面板疣病史的,定期體檢,注意觀察有無可能與本病相關的症狀,及時就醫。
  • 健康的生活方式,規律鍛鍊,提高機體免疫力。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