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小葉癌: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乳腺小葉癌是起源於乳腺終末導管- 小葉單位的惡性腫瘤。受累小葉擴大變形,腺管明顯膨大,充滿瘤細胞。
  • 乳腺小葉癌佔乳腺惡性腫瘤的 7%~10%,是僅次於導管癌的第 2 位惡性腫瘤。
  • 該疾病目前病因尚未明確。
  • 接受過雌、孕激素治療的絕經期女性。患有非典型增生等癌前病變的女性,如果家族中有乳腺癌病史,則患病風險進一步增加。
  • 分型,乳腺小葉癌可分為經典型和非經典型,其中非經典型又可分為多形性、實性型、腺泡狀、小管狀、混合型;分期,現多采用國際抗癌協會建議的 T(原發癌瘤)、N(區域淋巴結)、M(遠處轉移)分期法。
  • 乳腺小葉癌早期可見乳頭溢液、乳房腫塊、橘皮樣外觀等症狀,晚期發生浸潤及轉移,根據其侵犯的部位不同出現不同的症狀。
  • 根治性切除手術為首選治療方式。
  • 乳腺小葉癌為發生於乳腺小葉的惡性腫瘤,若未及時或系統化治療,易導致全身多發腫瘤而死亡。
  • 乳腺小葉癌復發的風險很大,術後需按時複查。

患者無意中發現乳房出現無痛、單發的小腫塊等異常表現時需要就醫。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無誘因出現乳頭溢液、乳房腫塊、面板異常改變,如出現面板破潰、出血、酒窩徵、橘皮樣外觀等。
  • 患者觸及腋下淋巴結腫大。
  • 患者出現不明原因的黃疸、消化不良、骨痛、呼吸困難等症狀。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患者發生骨轉移,骨頭,病理性骨折。
  • 患者發生肺轉移,出現急性呼吸困難、大量咯血、急性劇烈胸痛等。
  • 腫瘤進展到晚期,出現因重度電解質失衡、惡液質等造成的休克等。
  • 早期發生面板破潰、出血未及時處理髮生感染中毒性休克。

建議就診科室

  • 乳腺外科
  • 腫瘤科
  • 普外科

醫生如何診斷乳腺小葉癌?

醫生根據患者的症狀,結合相關檢查,即可確診。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組織病理學檢查:是確診本病的唯一檢查方法。
  • 免疫學檢查:有助於乳腺小葉癌的確診。
  • 乳腺鉬靶 X 線:觀察乳頭腫物與周圍組織關係,是否有侵蝕現象及有無胸骨旁或腋窩處淋巴結腫大。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有過什麼症狀?是如何發現的?出現多長時間了?症狀一直在加重嗎?
  • 有過就診經歷嗎?做過哪些檢查?用過什麼藥物嗎?用藥後有好轉嗎?
  • 家族中有直系親屬出現過類似症狀嗎?是否已經確診疾病?
  • 月經規律嗎?月經初潮是什麼時候?什麼時候絕經的?第一次妊娠是什麼時候?
  • 平時飲食習慣怎麼樣?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我是怎樣患上這種疾病的?能治好嗎?會復發嗎?
  • 我需要做哪些檢查?能確診嗎?
  • 目前都有哪些治療方法?哪種方法最適合我的病情?治療效果怎麼樣?
  • 治療期間需要注意什麼?我是否需要調整某些生活習慣?
  • 這個病有傳染或遺傳的可能嗎?我的家人需要接受篩查嗎?
  • 手術治療以後有哪些在家裡需要注意的問題嗎?

患者要注意術後護理和發現復發時及時就醫。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保持傷口清潔,乾燥,謹遵醫囑按時更換敷料,防止傷口感染,促進傷口癒合。
  • 術後需保持大便通暢,防止便祕引起術後出血,若大便乾燥或排便困難,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軟化大便藥物。
  • 術後第一天患者應臥床休息,儘量避免下床走動;術後 3 天可適量在床邊走動,術後一週可恢復正常活動。
  • 化療注意事項:接受化療的患者,治療期間或治療後,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骨髓抑制導致的貧血、易出血、感染等症狀;口腔潰瘍等口腔黏膜毒性反應;心律失常、心衰等迴圈系統方面的毒性反應;肝、腎功能減退而表現為黃疸、少尿、水腫等症狀。患者需要及時就醫,遵循醫囑改變藥物劑量或種類,以減輕化療的副作用。
  • 放療注意事項:接受放療的患者,治療期間或治療後,同樣可能會出現噁心、嘔吐、吞嚥困難等放療性食管、胃腸道反應;咳嗽、咳痰、喘息、氣急等放療性肺炎症狀;骨髓抑制導致的貧血、易出血、感染等症狀;心律失常、心衰等心功能不全表現。患者需注意保證周圍環境清潔,飲食清淡,食用一些易消化食物,症狀嚴重時及時就醫,更改治療方案。
  • 術後注意按時複查(一年一次),觀察疾病預後,防止復發。發現復發情況如不明原因的乳頭溢液、乳房腫塊、腋下淋巴結腫大、面板破潰、橘皮樣外觀等。或患者出現不明原因的黃疸、消化不良、骨痛、呼吸困難等症狀需要立即就診,再次進行乳腺鉬靶 X 線或病理組織學檢查,確定疾病是否復發。
  • 飲食需清淡,避免食用高油、高脂、辛辣食物,多吃高蛋白食物,如雞蛋、瘦肉、豆類等,增強體質,促進傷口恢復。

治療方式包括手術治療,內分泌治療,化療,放療及分子靶向治療。根治性手術切除為首選方式。

藥物治療

  • 化學藥物治療:目前紫杉醇和蒽環類化療方案是最重要的治療方案,新輔助化療是區域性晚期乳腺腫瘤患者的標準治療方法,能誘導降低腫瘤等級,並且提高保乳手術的成功率。
  • 靶向藥物治療:主要包括 HER 受體家族為靶點的藥物(如赫賽汀)和血管生成抑制劑(貝伐單抗),是目前乳腺癌治療領域的研究熱點。
  • 內分泌治療:包括雌激素拮抗體和芳香化酶抑制劑,是眾多腫瘤內分泌治療中研究時間最長,也是最成熟的治療方式。

手術治療

手術方式主要為以下三種:

  • 保留乳房的乳腺癌切除術:手術目的為完整切除腫塊,切除範圍包括腫瘤、腫瘤周圍 1~2 釐米的組織,確保標本的邊緣無腫瘤細胞浸潤。多中心或多灶性病灶、無法獲得切緣陰性者無法施行該手術。
  • 乳腺改良根治術:有兩種術式,一是保留胸大肌,切除胸小肌;保留胸大、小肌。前者淋巴結清除範圍與根治術相仿,後者不能清除腋上組淋巴結。
  • 前哨淋巴結活檢術及腋淋巴結清掃術:對臨床腋淋巴結陽性的患者,一般都需要行腋淋巴結清除術。對於臨床腋淋巴結陰性的乳腺小葉癌患者,醫生一般會先行前哨淋巴結活檢術,預測是否有腋淋巴結轉移。對前哨淋巴結陰性的患者,可不需要進行腋淋巴結清掃。

其他治療方法

放射治療: 術前放射性治療進行腫瘤降期,達到手術治療指標;全身多發性腫瘤的姑息性治療;腫塊區域性切除後給予較高劑量放射治療,清除殘存癌細胞,減少復發。

疾病發展和轉歸

若該疾病發病早期能及時發現並進行根治性手術切除治療,術後生存率高,複發率低,預後較好;若疾病發現時已處於中晚期,發生周圍組織侵蝕或遠隔部位轉移,需要聯合手術、放射性治療、化學性治療,癌細胞可能有殘留,易復發,預後較差。

乳腺小葉癌的復發風險高,若復發後未及時或系統化治療,易導致全身多發腫瘤而死亡。

乳腺小葉癌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該疾病病因尚不明確。

哪些人容易患乳腺小葉癌?

  • 服用雌孕激素、泌乳素的女性,其中雌酮和雌二醇與乳腺小葉癌的發病有直接關係。
  • 月經初潮年齡早(小於 12 歲)、絕經年齡晚(晚於 55 歲)、不孕及初次足月產的年齡(晚於 35 歲)。
  • 一級親屬(如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中有乳腺癌病史者,發病危險性是正常人的 2~3 倍。
  • 營養過剩、肥胖、脂肪飲食等。

乳腺小葉癌,根據其早、晚分期不同可出現區域性、周圍浸潤、遠隔轉移等不同症狀。

乳腺小葉癌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乳腺小葉癌的常見症狀包括:

早期症狀

  • 乳腺腫塊:80% 患者以乳腺腫塊首次就診。患者常無意中發現乳腺腫塊,多為單發,質硬,邊緣不規則,表面欠光滑。大多數腫塊為無痛性,僅少數伴有不同程度的隱痛或刺痛。
  • 乳頭溢液:非妊娠期從乳頭流出血液、漿液、乳汁、膿液,或停止哺乳六個月以上仍有乳汁流出者,稱為乳頭溢液。單側單孔的血性溢液應進一步檢查,若伴有乳腺腫塊更應重視。
  • 面板改變:乳腺癌引起面板改變可出現多種體徵,最常見的是腫瘤侵犯了連線乳腺面板和深層胸肌筋膜的 Cooper 韌帶,使其縮短並失去彈性,牽拉相應部位的面板,出現“酒窩徵”,即乳腺面板出現一個小凹陷,像小酒窩一樣。若癌細胞阻塞了淋巴管,則會出現“橘皮樣改變”,即乳腺面板出現許多小點狀凹陷,就像橘子皮一樣。

晚期症狀

  • 周圍浸潤:癌細胞沿淋巴管、腺管或纖維組織浸潤到皮內並生長,在主癌灶周圍的面板形成散在分佈的質硬結節,即所謂“面板衛星結節”。有時面板可破潰而形成潰瘍,這種潰瘍常有惡臭,容易出血。侵入胸筋膜、胸肌,可致癌塊固定於胸壁而不易推動。
  • 遠隔部位轉移:轉移至肺、骨、肝時,可出現相應的症狀。如肺轉移可出現胸痛、氣急,骨轉移可出現區域性疼痛,肝轉移可出現肝大、黃疸(面板黏膜發黃)等。

乳腺小葉癌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

  • 多見同側腋窩淋巴結轉移。
  • 遠處轉移常見部位是骨、胃腸道、肺、肝及中樞神經系統、面板等,罕見有女性生殖道轉移。

有高危因素的人群需要按時體檢,發現乳頭部異常改變時及時治療。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避免食用雌激素類的食物和藥物,減少食用高脂肪食物,飲食搭配,粗細適量,多食用新鮮蔬菜水果。
  • 勤換內衣、勤洗澡,保證乳房清潔、衛生。有炎症、感染等疾病儘早就診。
  • 有高危因素的中年婦女按時(一年一次)體檢,平時注意觀察乳房形態,洗澡時觀察有無面板破潰,兩側乳頭是否對稱,乳暈顏色是否一致。從乳房外上部按順時針方向輕觸、按壓,檢查是否有異常結節增生,輕輕擠壓兩側乳頭,觀察有無異常溢液。(檢查儘量在經期結束 3~5 天后再進行)。
  • 過度肥胖患者需減肥,控制飲食,多運動。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