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喉症: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軟喉症在醫學上通常稱為先天性喉軟化症,是指喉部組織(會厭、杓狀軟骨和杓會厭皺裂)過度軟弱、鬆弛,吸氣時喉組織塌陷堵塞喉腔上口,因而發生喉鳴甚至呼吸困難,不能維持正常通氣[1]

  • 是新生兒及嬰幼兒喉喘鳴的最常見原因,佔嬰兒期喉喘鳴的 54%~75% 左右,好發於 2 個月以上月齡的嬰幼兒,平均發作年齡為 2.2 周,加重期為 6~8 月[2][3]
  • 病因並不明確,不同的嬰兒可能有不同的機制。已提出的機制包括:喉的支架軟骨結構成熟延遲,或“張力過低”、聲門上軟組織過多、杓狀會厭襞過短或緊繃、潛在神經肌肉疾病,以及聲門上水腫[2][3][4]
  • 嬰幼兒喉軟化症可分為Ⅰ型(後部杓突組織塌陷)、Ⅱ型(側方杓會厭襞塌陷)、Ⅲ型(前方會厭塌陷)3 種基本分型,以及其他不同的組合型[1]
  • 主要特徵為吸氣性喘鳴,喉部有呼嚕聲。輕度喉喘鳴間歇出現,哭鬧、活動、吸奶時明顯,入睡後消失,不影響餵養。中重度軟喉症餵養困難,胃膨脹,食後嘔吐及食物反流。呼吸困難,表現為呼吸暫停、發紺及三凹徵(吸氣時胸骨上窩、鎖骨上窩、肋間隙出現明顯凹陷,是由於上部氣道部分梗阻所致吸氣性呼吸困難的表現)[2][3][4]
  • 軟喉症的處理取決於其嚴重程度。對於絕大部分其他方面正常的軟喉症兒童,症狀並不危險,可自發緩解。輕中度軟喉症患兒採用少食多餐,抗反流治療。少數重度患兒採用聲門上成形術治療,結合抗反流治療,效果較好[2]
  • 重度軟喉症需及時就醫處理,否則出現嚴重呼吸困難、餵養困難、反覆呼吸道感染及生長髮育遲滯,影響患兒生存質量[2]
  •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做好精心護理和餵養,預防感染[4]

當新生兒在出生後數週內出現軟喉症典型症狀,包括:間斷吸氣性喘鳴、嘔吐、咳嗽等餵養困難,呼吸道梗阻引起的三凹徵、呼吸暫停等,應及時就醫[2][3][4]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吸氣性喘鳴。
  • 吞嚥功能障礙和/或餵養困難。
  • 胃食管反流和咽喉反流。

如遇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呼吸困難、窒息。
  • 呼吸衰竭:若患兒出現呼吸困難、全身發紺、呼吸節奏不齊、煩躁狂亂甚至意識障礙、抽搐、昏迷等症狀,提示呼吸衰竭,需立即搶救。
  • 心力衰竭:可能的表現有反覆出汗、面板溼冷、哭聲無力、雙眼無神、持續煩躁不安、尿少、水腫、面色蒼白、呼吸困難、氣促、心率增快(嬰兒 >180 次/分鐘,幼兒 >160 次/分鐘)表現,需緊急救治。

就診科室

  • 兒科
  • 耳鼻喉科

醫生如何診斷軟喉症?

通常是根據病史和體格檢查,做出喉軟骨軟化症的疑似診斷。因為許多有潛在危險的其他氣道異常,也可能具有相似的臨床表現,所以需與喉部膿腫、喉息肉、喉腫瘤等做鑑別診斷。採用可屈式纖維喉鏡發現特徵性的喉部解剖變異,即可診斷[2][3][4]

常用的輔助檢查包括:

  • 內鏡檢查:目前確診軟喉症的金標準依賴於電子喉鏡檢查。
  • 影像學檢查:CT 掃描和 MRI(磁共振成像),也有助於診斷和排除其他先天性喉疾病。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患兒年齡多大?
  • 是否母乳餵養?餵養時患兒伴不伴有咳嗽?
  • 症狀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 症狀持續加重還是維持穩定?
  • 是否出現嘔吐症狀?
  • 睡覺有沒有出現打鼾?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目前診斷明確嗎?還需要做哪些檢查可以確診?
  • 為什麼會得軟喉症?
  • 推薦採用什麼方案治療?
  • 需要治療多長時間?
  • 能治癒嗎?會復發嗎?
  • 有併發症和後遺症嗎?
  • 治療期間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做好精心護理和餵養,預防感染,保證患兒呼吸道通暢。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8]

  • 維持正確的體位,取俯臥或側臥,禁止平臥,日常多變換體位,以促進呼吸道分泌物排出。
  • 保持呼吸道通暢,定時進行呼吸道溼化與吸痰。
  • 室內定時通風,保證室內空氣清潔,環境良好。
  • 合理餵養,最好不要在奶漲時餵奶,易致嗆奶。注意控制奶量,少量多餐。人工餵養注意用具消毒,給予高熱量、高纖維、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食物。
  • 有症狀後,應及時就醫。

軟喉症的處理取決於其嚴重程度。對於絕大部分其他方面正常的兒童,喉軟骨軟化症並不危險,且可自發緩解。

  • 輕度喉軟骨軟化症(間斷性的輕度喘鳴,無其他症狀)的嬰兒,通常僅需密切觀察隨訪,出現體重增長緩慢、營養不良等異常時再採取必要措施[5]
  • 已知有胃食管反流的嬰兒,應治療反流,但在具體方案方面尚無統一意見[6]
  • 對於部分輕到中度喉軟化的嬰兒,內科管理即可充分治療,包括抑酸治療(常用藥物有西咪替丁、奧美拉唑等)、吞嚥治療和/或高熱量配方食品[4]
  • 中度或重度喉軟骨軟化症的嬰兒(喘鳴伴有餵養困難、呼吸困難、呼吸過速、發紺和呼吸暫停),應該轉診至耳鼻喉科醫生處,進行全面的內鏡評估和可能的干預[5]
  • 嚴重喉軟骨軟化症患兒,可通過外科手術切除過多的聲門上組織來治療。由有經驗的醫生進行操作時,手術可顯著改善患兒的呼吸、餵養和生長,而僅有很少的併發症。可能的併發症包括:聲門上或聲門瘢痕形成,以及隨後發生的慢性誤吸或發聲困難,因此不應該因極小的指徵(即為了緩解父母關於患兒呼吸時有雜音的焦慮)就進行手術[5]
  • 其他合併症對症治療:多達 20% 的喉軟骨軟化症嬰兒還存在其他氣道異常(如:氣管軟化),但危及生命的異常很罕見[7]。還有先天性心臟病等先天疾病[2]

軟喉症發展及轉歸

多數輕中度軟喉症患兒於 2 歲前自愈,約 10% 屬於重度軟喉症,可導致一系列併發症,比如吸入性肺炎、營養不良和反覆呼吸道感染等,嚴重者可致喉阻塞、窒息,此時需緊急行氣管切開術[1][2][3]。積極治療有助於改善症狀、防治併發症、挽救患兒生命。

軟喉症的病因並不明確,目前尚無統一定論。已提出的機制包括:喉的支架軟骨結構成熟延遲,或“張力過低”、聲門上軟組織過多、杓狀會厭襞過短或緊繃、潛在神經肌肉疾病,以及聲門上水腫[2][3][4]

軟喉症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喉部結構異常:鬆弛的聲門上組織脫垂至喉入口,或者喉的支架軟骨結構成熟延遲,或“張力過低”,杓狀會厭襞過短或緊繃等,導致了氣道梗阻、喉喘鳴及窒息。
  • 潛在神經肌肉疾病:軟喉症與支配氣道開放的神經肌肉發育遲緩、喉的神經支配,以及神經肌肉張力過弱等機制有關。

哪些人容易患軟喉症?

  • 軟喉症是新生兒及嬰幼兒喉喘鳴的最常見原因,佔嬰兒期喉喘鳴的 54%~75% 左右,好發於 2 個月以上月齡的嬰幼兒[2]
  • 由上述病因可推測,存在喉部結構異常、潛在神經肌肉疾病等病因的人,更容易患該病。

軟喉症患兒主要表現為間斷吸氣性喘鳴、胸骨上窩凹陷、胸骨下窩凹陷、餵養困難、呼吸困難、吐奶、發育遲緩及發紺、臉色慘白等症狀[2][3][4]

軟喉症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 吸氣性喘鳴[2]顧名思義,是在呼吸過程中的吸氣階段出現的喘鳴聲。對於輕到中度軟喉症嬰兒,喘鳴呈間歇性,在哭鬧、仰臥、進食、上呼吸道感染時加重。而重度軟喉症患兒喉鳴音持續性延長,哭鬧時可出現吸氣性呼吸困難。
  • 吞嚥功能障礙和/或餵養困難[2]主要發生於中重度軟喉症患兒,尤其是合併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患兒。長期餵養困難可導致營養不良、體重下降、生長髮育停滯。
  • 呼吸困難[3][4]表現為呼吸暫停、發紺及吸氣三凹徵(吸氣時胸骨上窩、鎖骨上窩、肋間隙出現明顯凹陷,是由於上部氣道部分梗阻,所致吸氣性呼吸困難的表現)。
  • 胃食管反流和咽喉反流[2]是軟喉症最常見的共存病症,發生率可高達 80%。患者常表現為胃灼熱感、反酸。反流物也可刺激機械感受器,引起食管痙攣性疼痛,嚴重時可為劇烈刺痛,向背、腰、肩、頸部放射,酷似心絞痛。反流物刺激咽部黏膜可引起咽喉炎,出現聲音嘶啞、咽部不適或異物感。吸入呼吸道可發生咳嗽、哮喘、反覆出現肺炎等。

軟喉症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多數輕中度軟喉症患兒於 2 歲前自愈,但約 10% 屬於重度軟喉症,病程長,影響小兒的餵養,易導致吸入性肺炎、營養不良和反覆呼吸道感染,嚴重的患兒可致喉阻塞[1][3]

常見併發症包括[3]

  • 低氧血癥:重度軟喉症患兒,以吸氣性喉喘鳴和上呼吸道梗阻為臨床特點,表現為吸氣三凹徵,呼吸困難,容易導致缺氧,引發低氧血癥。
  • 吸入性肺炎:重度軟喉症患兒胃食管反流發生率高,再加上嬰幼兒賁門(食道與胃連線的部位)發育不全等生理因素,常導致喝奶後發生反流、吐奶等,極易引起吸入性肺炎。
  • 窒息:由於患兒喝奶後容易發生反流、吐奶等,導致營養攝入不足、脫水,形成黏痰,極易引起感染性肺炎,發生窒息。
  • 營養不良:患兒嗆奶,吸吮和吞嚥能力差,常常無力喝奶或不會喝奶,導致攝入營養不足,不能滿足身體生長髮育的需求。患兒各方面生長指標都落後。
  • 呼吸衰竭:若患兒出現呼吸困難、全身發紺、呼吸節奏不齊、煩躁狂亂甚至意識障礙、抽搐、昏迷等症狀,提示呼吸衰竭,需立即搶救。
  • 心力衰竭:當患兒出現反覆出汗、面板溼冷、哭聲無力、雙眼無神、持續煩躁不安、尿少、水腫、面色蒼白、呼吸困難、氣促、心率增快(嬰兒 >180 次/分鐘,幼兒 >160 次/分鐘)表現,則提示心力衰竭。

軟喉症病因尚不明確,目前並無有效預防方法。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