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腹痛綜合徵: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上腹痛綜合徵(ESP)是一組消化系統的臨床症狀群,表現為進餐後上腹痛和上腹燒灼感等,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一種型別。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便常規、尿常規、肝功能、腎功能檢測均無異常。

2.胃鏡

無胃、十二指腸器質性病變徵象,或僅有輕度慢性淺表性胃炎。

3.X線鋇餐檢查

常無消化性潰瘍、胃癌等器質性病變發現。有時可發現有排空過緩或排空過快。

4.腹部B超

排除肝膽胰疾病。

診斷

確診須滿足以下所有條件:

1.上腹部中度及以上程度疼痛或燒灼感至少每週1次。

2.疼痛無放射性,僅侷限在上腹部,沒有全身、腹部其他區域或胸部疼痛。

3.疼痛呈間歇性。

4.排氣或排便不能使上腹痛緩解。

5.不滿足膽囊和奧迪括約肌紊亂的診斷標準。

鑑別診斷

1.慢性胃炎

根除幽門螺桿菌後症狀未好轉,且用慢性胃炎不能解釋消化不良症狀者,應考慮ESP。

2.消化道器質性疾病

如患者年齡大於40歲,且有糞便隱血試驗陽性、體重下降、上腹包塊、貧血、腫瘤家族史等,應考慮為消化道器質性疾病。可做血、尿、便常規,肝腎功能,消化系統腫瘤標誌物等檢查明確診斷。必要時,做腹部超聲、CT檢查等。

包括一般治療、藥物治療及心理干預及行為矯正。

1.一般治療

戒菸,控制飲用咖啡和酒精,避免應用非甾體抗炎藥等。

2.藥物治療

以降低胃內酸度、減少胃酸為主,可選擇抑酸劑或聯合促動力劑。抑酸劑包括H2受體阻斷劑和質子泵抑制劑;促動力劑可明顯改善與進餐相關的上腹部症狀,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依託必利等可增加胃和十二指腸運動,促進胃排空。

3.心理干預及行為矯正

減輕精神壓力,適當體育鍛煉,合理飲食結構等。

病因尚未明確,可能與以下多種因素有關。

1.飲食因素

食物過敏可能是導致免疫細胞浸潤及胃黏膜輕度炎症的原因之一。攝入食物可引起或加重ESP,這與食物過敏有一定的關係。

2.精神心理

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礙者為此病的易患人群。

3.胃腸動力異常

胃排空功能障礙、餐後胃排空延遲、近端胃張力增加等胃腸動力異常的情況,可引起上腹痛等症狀。

4.內臟高敏感性

胃酸、阿司匹林及十二指腸內容物等均可誘發胃的高敏感性。

5.免疫因素

部分患者的胃黏膜可能存在免疫細胞浸潤、免疫啟用和輕度炎症。

6.幽門螺桿菌感染和炎症

幽門螺桿菌感染,胃、十二指腸炎症及幽門前區糜爛等可能是部分患者發病的原因。

臨床表現

ESP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亞型,表現為上腹痛,可伴有上腹燒灼感,但不向胸骨後擴散。疼痛可因進食誘發或緩解,但也可發生於空腹時。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