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傷後肺部感染: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疾病定義:燒傷後由於原發性或繼發性原因引起的肺部炎症。
  • 患病情況如何?多發於老年人及兒童,以男性患者多見,多數患有慢性支氣管炎、慢性阻塞性肺氣腫等基礎疾病。發病趨勢暫無具體資料。
  • 為什麼會得這個病?燒傷患者由於吸入性損傷(在病因處詳細介紹)、免疫系統受損、創面處理不及時,極易發生感染,而本病是燒傷患者較為常見的感染型別。年齡偏大或偏小、燒傷面積大小、呼吸道吸入性損傷程度、氣管是否切開是影響本病的主要危險因素。
  • 本病有哪些型別?本病根據原發的病因主要分為:原發性肺部感染與繼發性肺部感染。原發性是指最初感染的器官就是肺部,繼發性感染是指最開始感染器官不是肺部,但是後來轉移至肺部。
  • 這個病有哪些症狀?主要表現為咳嗽、咳痰、呼吸困難,伴有發熱、氣急和發紫等。
  • 如何治療這個病?本病的主要治療方法是抗炎治療、吸痰、氣管切開、補液。治療關鍵點在於及早診斷,及時用抗生素。本病的治療效果與診斷早晚、燒傷程度、是否氣管切開等有密切關係。治療難點是一定要及時診斷和治療,否則發生休克有生命危險。
  • 這個病有哪些危害?本病如果不及時診斷和治療,患者可能會出現嚴重感染並死亡。
  • 其他:此病的恢復情況跟年齡、燒傷面積、呼吸道吸入性損傷、氣管切開有關。恢復主要看疾病的嚴重程度,本病須及早治療。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咳嗽、咳痰。
  • 發紺、嘴脣發紫。
  • 胸悶氣短。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馬上撥打 120:

  • 氣短、呼吸困難。
  • 全身發冷、四肢發白、嘴脣發紺。

建議就診科室:

  • 急診
  • ICU(重症監護室)
  • 呼吸內科

醫生如何診斷燒傷後肺部感染?

當醫生懷疑是本病時,可通過咳嗽、咳痰、呼吸困難等疾病症狀,結合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等進行診斷。

相關檢查:

  • 胸部 X 線:是診斷燒傷後肺部感染的常用方法,可以判斷肺部是否有斑片、胸腔是否有積液等。如果 X 線不能清楚顯示病灶,須拍 CT 片進一步診斷病情。
  • 痰培養,血培養: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需要進行細菌培養,以確定是哪種病原菌的感染,可指導臨床用藥,是確定燒傷後肺部感染的金標準。需要患者配合護士採血送檢,但是痰培養結果需要的時常比較長,一般在 3 天以上,需要結合其他化驗指標判斷,是哪種型別的病原微生物感染。血培養用於檢查細菌是否入血。
  • CRP:CRP 為急性反應蛋白,CRP 的檢測在臨床應用相當廣泛,包括急性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和鑑別診斷,手術後感染的監測,抗生素療效的觀察,病程檢測及預後判斷等。可以用來指導臨床治療及預後。
  • 降鈣素原(Pct):為診斷膿毒症最敏感的指標,本病嚴重時很可能合併膿毒症,檢測 Pct 有助於早期診斷膿毒症。合併膿毒症時需要早期診斷,早期應用抗生素,否則很可能合併膿毒症休克。
  • 肝功,腎功:為入院患者常規檢查,一是判斷是否合併有肝功,腎功的損傷;二是指導用藥,如果有肝功腎功異常,需要謹慎使用有損於肝功腎功的抗生素。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都有什麼不舒服的症狀?
  • 這些症狀什麼時候開始的?
  • 咳什麼顏色的痰?
  • 什麼時候被燒傷的?
  • 以前有得過什麼其他的呼吸系統疾病嗎?
  • 最近大便怎麼樣?飲食睡眠如何?
  • 有做過什麼手術嗎?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我為什麼會有呼吸困難?
  • 我應該做什麼檢查?
  • 我應該怎麼治療?
  • 我的肺部感染還能治好嗎?
  • 會影響我以後的呼吸功能嗎?
  • 我還會有更嚴重的症狀發生嗎?
  • 我會有生命危險嗎?
  • 我如果痊癒後,回家應該注意什麼?

本病的日常注意事項包括:要保持室內空氣清新,避免過敏原的接觸,導致呼吸道過敏;少抽菸避免肺部慢性疾病的發生;少到人多空氣差的地方活動;吃高蛋白、容易消化的清淡飲食;適當鍛鍊。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如有過敏體質,則須避免過敏原的接觸,以免發生過敏。
  • 儘量到空氣新鮮的地點外出,室內經常通風,保持空氣清新溼潤。
  • 如果進行氣管插管,需要保護傷口,直到完全癒合。
  • 患者應每 3 個月到醫院複查一次,主要複查胸部 X 線,檢視肺部感染的恢復情況。
  • 患者日常要注意多吃優質蛋白食物,如雞蛋、豆類、瘦肉等。多吃流食,比如米糊、稀粥等。限制動物內臟、油炸、燒烤以及油膩食物。
  • 日常患者應加強鍛鍊,選擇游泳、慢跑、羽毛球等中強度的有氧運動,每次運動需大於 30 分鐘,每週運動 3~5 次。
  • 同時要戒菸,防止慢性肺部疾病的發生。

本病的主要治療方法包括:及時正確的創面處理,早期、足量、聯合應用抗生素,疏通呼吸道。進行細菌培養和藥物敏感試驗,待結果明確後選擇敏感藥物;如伴有休克,須用生理鹽水進行擴容,防止血壓過低,導致死亡。呼吸衰竭時可用氣管切開及機械通氣。

藥物治療

  • 生理鹽水或林格氏液:主要目的是改善休克的症狀,對患者進行補液,補充營養,防止體內液體丟失過多。
  • 抗生素:一般在燒傷治療過程中使用,常聯合應用抗生素治療。在未取得細菌學結果之前,選擇廣譜抗生素如第二、三代頭孢菌素(頭孢克肟)加氨基糖甙類,主要目的是控制細菌的感染,防止炎症進一步的發生。

手術治療

  • 氣管切開及機械通氣:存在呼吸衰竭時,須要進行氣管切開,可以改善患者的通氣狀況,恢復正常的呼吸功能。

其他治療

  • 吸痰和體位引流: 燒傷後肺部感染,肺部及氣道可能有大量痰液、水腫液等,須要及時清除。保持氣道溼潤,鼓勵咳嗽,定時變換體位和引流,使肺部各肺段和氣道處於最佳引流體位。
  • 支氣管肺泡灌洗:當吸痰,體位引流等措施不能保證痰液,水腫液的排除,或者炎症侵襲肺組織,必須進行支氣管肺泡灌洗,可及時清除痰液和水腫液。

疾病發展和轉歸

  • 燒傷後肺部感染如果及時治療,及時控制肺部感染病灶,則不會引發生命危險,且恢復情況良好。
  • 如果不及時治療,此病恢復較差。肺部感染嚴重時,可合併休克、膿毒症,可能發生生命危險。此病的恢復情況跟年齡、燒傷面積、呼吸道吸入性損傷、氣管切開有關。恢復主要看疾病的嚴重程度。本病應及早治療。

燒傷病人由於吸入性損傷、免疫系統受損、創面處理不及時,極易發生感染,其而本病是燒傷患者較為常見的感染型別。

燒傷後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因有哪些?

燒傷後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因有:

  • 吸入性損傷:繼發於吸入性損傷的肺部感染,是燒傷後肺部感染的主要病因。燒傷多發生於火災,難免吸入有毒氣體,如一氧化碳、硫化物等,造成肺部的化學性損傷。發生呼吸道吸入性損傷的患者,其呼吸道的黏膜、 纖毛受損,清除能力減弱,對細菌的清除能力降低,再加上受損的組織分泌大量粘液,混合壞死組織,使氣道阻塞,形成利於細菌繁殖的環境,因此極易發生感染。
  • 免疫系統受損:受損組織可釋放大量各種蛋白酶、炎性反應介質(免疫系統裡起到防範細菌的主要物質),經血液迴圈,導致血流緩慢、淤滯,甚至導致血管內凝血、血流迴圈障礙,是造成肺部損傷、引起肺部併發症發生的原因之一。
  • 創面處理不及時:創面處理不及時,細菌可能通過創面進入血液,發生繼發感染,這是引起肺部併發症的重要原因。

哪些人容易患燒傷後肺部感染?

  • 老年人:其重要原因可能是,老年患者大多容易罹患慢性疾病,尤其老年男性患者,多數患有慢性支氣管炎等基礎疾病,肺功能較差。大面積燒傷後其免疫力降低,在住院期間也更容易發生肺部的院內感染。
  • 小兒:小兒的呼吸系統功能比成人差,吸入性損傷以及感染造成的呼吸道、和肺部併發症比成人嚴重得多,因此病情急,危險性高,致死率也比成人高。加上小兒承受力差,受傷後對疼痛以及不適症狀等忍耐不足,造成緊張、哭鬧現象,給救治也帶來了一定的麻煩。
  • 燒傷面積大的人群:燒傷面積較大也是發生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患者的組織液在燒傷後被機體重新吸收,創面的細菌常常被吸收進入血液,進一步削弱免疫功能,造成患者發生器官的感染。
  • 氣管切開:接受氣管切開的患者,比其他患者感染風險高 7.837 倍。主要原因可能是,氣管切開本身會降低呼吸道的生理功能,使得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受限,如果醫務人員及環境消毒不嚴格,極易引起呼吸道感染細菌。

本病的主要表現為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難,或伴有發熱、氣急和嘴脣發紫等症狀。咳嗽多伴有黃色濃痰,感染嚴重可能會有口周發紫,缺氧的症狀。症狀嚴重時可發生休克。

燒傷後肺部感染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 咳嗽、咳痰:是燒傷後肺部感染最開始的症狀。部分患者有咳血。
  • 發熱、氣急:本病多有發熱,感染嚴重可有高熱,精神萎靡,氣急。
  • 發紺、呼吸困難:如果肺部感染嚴重引起呼吸功能減退,會導致缺氧,口周發紫及呼吸困難。
  • 休克:如果燒傷面積很大,感染嚴重時可出現膿毒症及感染性休克,表現為四肢冰冷,渾身蒼白等。

燒傷後肺部感染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 休克
  • 死亡
  • 膿毒症

本病的主要預防方式在於預防感染,加強護理,及早發現,及時治療。同時要積極治療原發病。

  • 針對氣管切開的患者,要加強醫務人員的無菌操作規範,做好室內環境消毒,減少人員流動;同時應注意排出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採取溼化氣道、氣道內給藥等措施,降低切開患者感染的風險。
  • 針對老年人高發的特點,治療及護理中應採取針對性措施,提高患者免疫力,控制基礎疾病,避免肺部院內感染的發生。
  • 對小兒燒傷,需要密切關注患兒的生命體徵、反應,及時發現肺部感染,及時干預。
  • 對深度創面者須採用早期切皮、異體皮加自體皮移植治療, 防止了創面的感染。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