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心: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燒心(heart burn)是指胸骨後或劍突下的燒灼樣不適或發熱的感覺,常由胸骨下段向上延伸,甚至達到咽喉部,由於燒灼感的部位靠近心臟附近,因此一般人常稱為燒心。常在餐後1小時出現,彎腰、平臥時發生較多,咳嗽、用力排便、妊娠、腹腔積液可誘發或加重症狀。偶爾發生燒心者無臨床意義,但症狀嚴重且持續時間長者應尋找病因。

  • 引起燒心的原因可分為食管動力異常、胃酸相關疾病、食管解剖異常、上消化道腫瘤、上消化道炎症、胃排空障礙、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妊娠等。
  • 燒心的表現為胸骨後或劍突下的燒灼樣不適或發熱的感覺,常由胸骨下段向上延伸,甚至達到咽喉部,常伴隨胃內容物反流到口咽部,特點是常在餐後1小時出現,彎腰、平臥時發生較多,咳嗽、用力排便、妊娠、腹腔積液可誘發或加重症狀。危害在於引起上消化道出血、食管狹窄和Barrett食管。
  • 當出現頻發反酸燒心時應及時就醫,需要行血液檢查、X線檢查、內鏡檢查、食管測壓和24小時食管pH監測等。
  • 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如抑酸藥、促胃腸動力藥、抗酸藥,部分患者可選擇腹腔鏡下胃底摺疊術,阻止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
  • 日常護理和預防措施:睡前2小時內不宜進食,進食後不宜立即臥床,睡時可將床頭抬高15-20cm,避免引起腹內壓力增高的因素,如便祕、肥胖等。

何時就醫

當出現頻發反酸燒心時應及時就醫,當出現嘔血黑便、胸痛或吞嚥困難應及時到急診就診。

就診科室

  • 消化科
  • 急診內科

就醫前準備

本次出現症狀的時間,是否服藥,外院就診情況,既往看病資料包括病歷本、化驗單及影像片,醫保卡,平時服藥情況,嘔吐物拍照或乾淨容器攜帶做化驗。

常用檢查

醫生可能會進行血液檢查、X線檢查、內鏡檢查、食管測壓和24小時食管pH監測等檢查,以明確診斷。

  • 血液檢查:包括血常規、電解質、血糖、肝腎功能、腫瘤標誌物等。
  • X線檢查:食管吞鋇X線檢查對食管癌、食管裂孔疝和賁門失弛緩症有診斷價值
  • 內鏡檢查:為診斷消化道疾病最有價值的方法之一,可以活檢行病理檢查。
  • 食管測壓和24小時食管pH測定:是診斷胃食管反流病的金標準。

治療原則/方法

治療原則是控制症狀、治癒食管炎、減少復發和防治併發症。

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

  • 藥物治療:如抑酸藥如質子泵抑制劑和組胺H2受體拮抗劑、促胃腸動力藥、抗酸藥;
  • 部分患者可選擇腹腔鏡下胃底摺疊術,阻止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

併發症的治療主要包括上消化道出血時藥物及內鏡下止血,食管狹窄時內鏡下食管擴張術,定期隨訪助於早期發現異型增生和癌變。

家庭治療

燒心患者在家中應注意飲食和體位,避免誘發症狀加重的因素,如高脂、濃茶等。

常見原因

引起燒心的原因可分為:

  • 食管動力異常,如胃食管反流病、賁門失弛緩症、食管裂孔疝賁門及胃切除術後、神經-肌疾病和瀰漫性食管痙攣等;
  • 胃酸相關疾病,如消化性潰瘍、胃泌素瘤等;
  • 食管解剖異常,如食管憩室等;
  • 上消化道腫瘤,如食管癌、胃癌等;
  • 上消化道炎症,如各種原因引起的鵝食管炎、急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腸炎等;
  • 胃排空障礙,如胃輕癱綜合徵與幽門梗阻等、功能性消化不良和妊娠等。

發生機制

引起燒心的機制主要包括食管抗反流屏障功能及廓清能力下降、食管黏膜敏感性增加和食管運動功能異常。當這些功能發生障礙時,胃內容物、膽汁、胰液等反流到食管內引起燒心的症狀。

高危人群

妊娠、肥胖、便祕、長期飲酒人群,更容易出現燒心。

臨床表現

燒心的表現為胸骨後或劍突下的燒灼樣不適或發熱的感覺,常由胸骨下段向上延伸,甚至達到咽喉部,常伴隨胃內容物反流到口咽部,特點是常在餐後1小時出現,彎腰、平臥時發生較多,咳嗽、用力排便、妊娠、腹腔積液可誘發或加重症狀。

部分不典型症狀包括吞嚥困難或胸骨後異物感,危害在於引起咽喉炎、慢性咳嗽、哮喘、吸入性肺炎、上消化道出血、食管狹窄和Barrett食管。

伴隨症狀

  • 伴反酸多見於潰瘍病、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等;
  • 伴進餐後上腹脹滿、打嗝噯氣見於慢性胃炎、食管裂孔疝、幽門梗阻等;
  • 伴食慾不振見於慢性胃炎、胃癌等;
  • 伴吞嚥困難見於食管癌、反流性食管炎、繼發性食管狹窄等;
  • 伴嘔吐便血見於潰瘍病、胃癌等;
  • 伴吞嚥痛見於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癌等;
  • 伴進行性消瘦見於食管癌、胃癌等;
  • 伴腹脹見於各種原因引起的腹水、晚期妊娠、巨大卵巢囊腫、肝脾高度腫大等。
  • 燒心患者睡前2小時內不宜進食,進食後不宜立即臥床,睡時可將床頭抬高15-20cm,避免引起腹內壓力增高的因素,如便祕、肥胖等。
  • 應避免食用誘發燒心的食物如高脂肪、巧克力、咖啡、濃茶等,避免使用引起胃排空延遲的藥物,如硝酸甘油、鈣通道拮抗劑、抗膽鹼能藥物等。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