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節苷脂沉積病: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神經節苷脂沉積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由於神經節苷脂水解代謝中 β-半乳糖苷酶顯著缺陷,或氨基己糖酶缺乏,引起代謝中間產物在神經組織中沉積而致病。
  • 我國發病情況不明,日本人發病率為 20 萬~30 萬分之一,90% 見於猶太人。主要是嬰幼兒發病。
  • 本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當父母雙方均為致病基因攜帶者時,孩子有較高的患病風險)。危險因素包括遺傳和種族。
  • 根據缺乏酶種類不同,本病可分為兩類:β-半乳糖苷酶顯著缺陷神經節苷脂沉積病和氨基己糖酶缺乏神經節苷脂沉積病,每一類又可分兩個亞型,Ⅰ 型和 Ⅱ 型。
  • 本病主要症狀表現為智力運動倒退,視力障礙,眼底櫻桃紅斑,對聲音刺激有驚跳反應,此外 β-半乳糖苷酶顯著缺陷神經節苷脂沉積病常有特徵性外表(凸前額、凹鼻樑、低耳、巨大舌、牙齦增生),多發性骨發育不良,肝、脾大。
  • 本病無有效治療方法,以對症處理為主。
  • 本病若不及時治療,可能出現智慧發育遲緩、失明、癲癇、肺部感染、跌傷等。
  • 本病預後極差。β-半乳糖苷酶顯著缺陷神經節苷脂沉積病 Ⅰ 型極少活過 2 週歲;氨基己糖酶缺乏神經節苷脂沉積病 Ⅰ 型平均病程 2 年,Ⅱ 型患者起病晚,可活至 10~15 歲。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發育停滯,智力運動倒退(說話口吃)。
  • 視力障礙。
  • 外貌特異:凸前額、凹鼻樑、低耳、巨大舌、牙齦增生。
  • 吞嚥無力,不能豎頭,自主活動減少、聽覺過敏,驚嚇反射明顯。
  • 對周圍注意減少、尖叫、不自主發笑。
  • 肌張力增高,角弓反張體位,痛苦尖叫病容。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全身抽搐
  • 失明

建議就診科室

  • 神經內科
  • 兒科

醫生如何診斷神經節苷脂沉積病?

當醫生懷疑是神經節苷脂沉積病時,將通常結合特殊面貌、症狀、實驗室及影像學等檢查來確診。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血淋巴細胞檢查:觀察有無神經節苷脂沉積所致的空泡。
  • 血清和面板成纖維細胞中 β-半乳糖苷酶及氨基己糖酶的酶活力測定:抽血檢查,為診斷神經節苷脂沉積病和進一步分型的唯一方法。
  • 眼底檢查:觀察眼底病變情況。
  • X 線:初步評估骨骼發育情況。
  • 頭部 MRI:觀察腦部發育情況及有無腦萎縮。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父母是否有類似的疾病史?
  • 出現發育停滯、智力倒退、視力障礙等症狀多久了?症狀有無加重?
  • 是否到外院就診過?是否治療過?怎麼治療的?效果如何?
  • 做過哪些檢查?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能否治癒?哪種治療方法最好?
  • 我為什麼會有這些症狀?
  • 對智力的影響多大?會不會有生命危險?
  • 會不會復發?還會有更嚴重的症狀出現嗎?
  • 還需要做哪些檢查?
  • 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什麼?有什麼不能做的?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術後護理注意事項:術後應保持引流管通暢,避免擠壓或打折彎曲,記錄引流液的性狀及量,若引流量為血液且每小時 100 毫升,應及時告知醫生。
  • 用藥注意事項:患者需注意不良反應,服用丙戊酸,若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眩暈、疲乏、頭痛、共濟失調及肝功能損害(血清鹼性磷酸酶和氨基轉移酶升高)等,服用氯硝西泮,若出現嗜睡、頭暈、頭痛、興奮不安、乏力、言語不清、行為障礙或過敏(皮膚髮紅、瘙癢皮疹)時,應及時就醫。
  • 定期複查:每月需要到醫院複查一次,主要複查血淋巴細胞檢查、肝功能、眼底檢查和頭部 MRI 等專案。
  • 飲食:母乳餵養。手術患者,若主診醫生無特殊要求,術後 6 小時開始少量進食稀飯或米湯,若無噁心嘔吐等不適,可增加飲食量,並逐步轉為正常飲食。若為普通患者,進食高熱量、低脂食物或新鮮蔬菜水果(羊肉、肌肉、西紅柿、蘋果等)。
  • 運動:對於手術患者,術後第一天若全身情況及精神狀態良好可考慮活動,首先床旁坐一會,若無頭暈心慌等不適,可下床活動,建議在看護的情況下短距離行走,15~20 分鐘即可,根據個人情況適當增加活動量;也可以在床上活動肢體。若為非手術患者,根據個人身體狀況,每週可鍛鍊 4~5 次左右,每次 30 分鐘左右,可進行如散步、慢跑、游泳等運動。
  • 其他:戒菸、限酒。

本病無特殊治療方法,臨床可對症處理,延長患兒存活期。

藥物治療

  • 抗感染藥:殺滅或抑制病原體增殖;代表藥物青黴素、頭孢類(頭胞呋辛、頭胞噻肟)、阿奇黴素;主要用於細菌感染的肺炎患者。
  • 抗癲癇藥:緩解肢體抽搐,減少能量消耗;代表藥物:氯硝西泮、丙戊酸。

手術治療

  • 脾臟切除術:避免白細胞下降引起的抵抗力減弱;適用於合併脾臟增大及白細胞明顯下降無法用藥物改善的患者。
  • 骨髓移植:減少神經節苷脂在中樞神經系統的蓄積。

其他治療方法

  • 基因治療:糾正酶缺乏、減少糖脂累積;尚未應用於臨床。
  • 底物還原療法:抑制神經節苷脂生物合成。

疾病發展和轉歸

  • 迄今本症尚無有效治療方法,預後不良,發病越早進展越快;若及時治療,可減少肺部感染、跌傷等併發症的發生,但無法病情發展。
  • 若不及時治療,可導致智慧發育遲緩進行性加重、失明、癲癇、肺部感染;β-半乳糖苷酶顯著缺陷神經節苷脂沉積病 Ⅰ 型極少活過 2 週歲;氨基己糖酶缺乏神經節苷脂沉積病 Ⅰ 型平均病程 2 年,Ⅱ 型患者起病晚,可活至 10~15 歲。

神經節苷脂沉積病為一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由於神經節苷脂水解代謝中不同酶β-半乳糖苷酶顯著缺陷,或氨基己糖酶缺乏的缺乏,引起不同物質在神經組織中沉積而致病。

神經節苷脂沉積病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遺傳: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神經節苷脂水解代謝中不同酶缺乏。

哪些人容易患神經節苷脂沉積病?

有如下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此病:

  • 遺傳:家族中有人患有此病。
  • 種族:猶太人易患病。

神經節苷脂沉積病常表現智力運動倒退,視力障礙,眼底櫻桃紅斑,對聲音刺激有驚跳反應,此外β-半乳糖苷酶顯著缺陷神經節苷脂沉積病常有特徵性外表(凸前額、凹鼻樑、低耳、巨大舌、牙齦增生),多發性骨發育不良,肝脾大。

神經節苷脂沉積病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β-半乳糖苷酶顯著缺陷神經節苷脂沉積病

  • Ⅰ 型
    • 外貌特異(凸前額、凹鼻樑、低耳、巨大舌、牙齦增生)。
    • (2)關節攣縮(具體表現為關節固定於某一特殊體位,屈伸受限)。
    • 肝、脾大。
    • 眼底有櫻桃紅斑。
    • 新生兒時期蛙形體位(趴著時肢體屈曲,伸直受限,像青蛙一樣),面部水腫,哺乳不良,智力發育極差。
    • 6~7 個月時,對外周仍無反應,吞嚥無力,不能豎頭,肌張力降低,自主活動減少。
    • 聽覺過敏,驚嚇反射(患兒敏感,易受聲音、燈光或晃動等刺激的影響,表現易醒、不安、啼哭)極為明顯。
  • Ⅱ 型
    • 新生兒期聽覺過敏、驚嚇反射明顯,常於 6 個月內出現全身抽搐。
    • 發育落後、輕度肝脾大,無眼底櫻桃紅點。

氨基己糖酶缺乏神經節苷脂沉積病

  • Ⅰ 型
    • 初生時、出生後 4~6 個月開始出現對周圍注意減少,運動減少,肌張力降低,聽覺過敏,驚嚇、尖叫、不自主發笑。
    • 起病後 3~4 個月內病程迅速發展,頭圍增大,視力下降、肝脾不大,眼底櫻桃紅斑
    • 1 歲以後出現肢體肌張力增高,角弓反張體位,痛苦尖叫病容,但叫不出聲音。
    • 2 歲之後完全痴呆,全身頻繁肌抽搐發作反應消失,吸吮和吞嚥能力消失而需要鼻飼。
  • Ⅱ 型:起病晚,以進行性精神運動衰退為特點,表現與 I 型類似,但程度較輕,進展緩慢。

神經節苷脂沉積病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神經節苷脂沉積病的進展過程,可能出現智慧發育遲緩、失明、癲癇、肺部感染、跌傷。

常見併發症包括:

  • 智慧發育遲緩
  • 失明
  • 癲癇
  • 肺部感染
  • 跌傷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對於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如下方式也有助於疾病的預防或防止疾病復發:

  • 避免近親結婚。
  • 通過胎盤絨毛細胞、羊水細胞、β-半乳糖苷酶活性或基因診斷,可進行本症的產前診斷,減少患兒出生。
  • 通過婚前基因篩查,進行婚姻指導,避免雜合子婚配,有效地減少了該病的發生。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