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潰瘍: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食道潰瘍是指由於不同病因引起、發生於食道黏膜表面組織的侷限性缺損、潰爛病變,食道的黏膜層、黏膜下層直至肌層被破壞而形成的炎性病變,內鏡檢查可確診。

  • 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的患病率存在差異,目前尚無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據現有文獻報道,檢出率約為 1.5%[1]
  • 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多見於中老年人,男性多於女性[2]。隨著人們對該病認識水平的提高及內鏡技術的普及和發展,檢出率呈升高趨勢。
  • 反流性食管炎是最主要病因。
  • 主要症狀是胸骨後疼痛或高位上腹部疼痛,反酸,燒心等。
  • 治療包括一般治療、針對病因治療、針對症狀治療和併發症治療。
  • 疾病後期可引起出血、食道梗阻、破裂穿孔等併發症,重者可危及生命。
  • 應儘可能去除導致食道潰瘍發生的各種因素,戒菸戒酒、避免刺激性飲食,避免過快、過燙飲食,避免飯後平臥。有相關症狀者及時、定期進行內鏡檢查,規範治療。

如出現胸骨後疼痛或高位上腹部疼痛、吞嚥困難、反酸、燒心、嘔血、黑便及體重下降等,需及時就醫。若嘔血量大或出現急劇胸痛,導致周圍迴圈衰竭甚至休克,應立即就醫。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胸骨後疼痛或高位上腹部疼痛;
  • 吞嚥困難;
  • 頻繁出現反酸、燒心等消化道症狀;
  • 出現嘔血或黑便;
  • 貧血及全身症狀,如體重下降、乏力、低熱等。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嘔血量大,出現頭暈、心慌、乏力、出汗,甚至休克;
  • 嚴重的嘔吐、胸痛或腹痛、呼吸急促、發熱,甚至休克。

建議就診科室

  • 消化內科
  • 急診科
  • 胃腸外科

醫生如何診斷食道潰瘍?

根據患者的病史、臨床表現以及內鏡檢查,可診斷食道潰瘍,但病因診斷有時較困難,特別是特殊病原體的感染和自身免疫疾病相關的潰瘍診斷,往往需要醫生豐富的臨床經驗,並結合組織病理學以及相關的實驗室檢查。

  • 胃鏡檢查及組織病理學:胃鏡檢查是發現和診斷食道潰瘍的首選方法,病理學檢查可鑑別良、惡性潰瘍。
  • 上消化道 X 線鋇餐檢查:發現食道龕影即可診斷潰瘍,其他如充盈缺損、黏膜中斷破壞等,也提示有潰瘍的可能。
  • 針對病因的檢查:如反流性食管炎的食管下段 pH 的測定、運動功能障礙的食道壓力、食道肌電圖測定,食道腫瘤的 CT 、磁共振成像(MRI)檢查,食道感染的病原體檢測等[7]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是否有胸骨後疼痛、反酸、燒心等症狀?
  • 是否有吞嚥困難?
  • 是否有不良的生活習慣?如吸菸、飲酒、喜食刺激性食物,喜燙食?
  • 是否有其他疾病史?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需要做什麼檢查?
  • 需要怎麼治療?
  • 可以痊癒嗎?會復發嗎?會留下後遺症嗎?
  • 生活中需要注意些什麼?

日常生活中要養成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戒菸戒酒。
  • 吃易消化的清淡飲食,避免刺激性食物,避免進食過燙過快。
  • 少量多餐,避免過飽。
  • 避免熬夜,飽餐後不要立即平臥,睡前不要進食。
  • 避免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

治療目的是迅速緩解症狀、促進潰瘍黏膜恢復、防治併發症。針對病因的治療是治療食管潰瘍的關鍵,出現併發症及腫瘤者需手術治療[9]

藥物治療

  • 抑酸劑:可緩解症狀並使食管潰瘍癒合,常用的有質子泵抑制劑(PPI),包括奧美拉唑、蘭索拉唑、雷貝拉唑、泮托拉唑、艾司奧美拉唑及 H2 受體拮抗劑如法莫替丁等,給予標準劑量或雙倍劑量,療程至少 8 周。
  • 中和胃酸藥物:鋁碳酸鎂、氫氧化鋁等,中和胃酸並阻止胃蛋白酶和膽酸對食道的損傷。
  • 促動力藥物及食道黏膜保護劑:促動力藥物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西沙比利等,三餐前半小時服用;黏膜保護劑如磷酸鋁凝膠、硫糖鋁等,口服後可與食道黏膜表面的蛋白質形成保護層。

手術治療

  • 惡性食道潰瘍性病變者需根據病情選擇手術治療。
  • 食道潰瘍出血患者可內鏡下鈦夾夾閉、注射 1∶10000 腎上腺素生理鹽水或應用注射硬化劑止血治療。
  • 食管狹窄可採用內鏡下球囊擴張術[3]
  • 出現食道穿孔者,可根據病情選擇外科手術治療、內鏡下覆膜支架植入[8]或保守治療,如靜脈營養、應用光譜抗生素、經 CT 或超聲胸腔穿刺引流等。
  • 伴有嚴重解剖異常或機械性因素者,可根據情況選擇內鏡下治療或外科手術。
  • 抗反流手術,主要針對嚴重胃食管反流病者,長期效果尚不明確,常用的方法是內鏡下胃底摺疊術和以 Nissen 胃底摺疊術為主的外科腹腔鏡治療。

其他治療方法

  • 調整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如戒菸戒酒,避免刺激性食物,避免進食過燙過快,少量多餐,避免過飽。
  • 改善睡眠方式:避免熬夜,飽餐後不要立即平臥,睡前不要進食,睡眠時可抬高床頭 15 cm。
  • 針對病因治療:如反流性食管炎的抗反流治療,食管感染的抗真菌、抗病毒、抗結核治療,嗜酸細胞性食管炎、食管白塞病、克羅恩病等免疫性疾病的激素治療等。
  • 慎用非甾體抗炎藥、糖皮質激素等

疾病發展和轉歸

明確病因治療後,食道潰瘍的預後一般較好,但對於潰瘍久治不愈,原發病反覆加重,要警惕潰瘍癌變的可能,應密切隨訪及內鏡檢查。

胃食管反流病是最常見的病因,其他有感染性因素、化學性因素、機械性因素、醫源性因素等。

食道潰瘍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胃食管反流:是食道潰瘍的最常見原因,由胃液(包括胃酸和胃蛋白酶)反流引起;對於發生於食道胃吻合術或食道腸吻合術後的食道潰瘍,主要由膽汁和胰液等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引起[3]
  • 感染:細菌、真菌、病毒、結核及寄生蟲等多種病原體,均可侵襲食道黏膜造成食道潰瘍,多發生於免疫功能低下或營養狀態差的患者,或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或廣譜抗生素長期使用後[4]
  • 化學性損傷:如誤食強酸、強鹼、毒藥等腐蝕劑,或服用某些藥物時臥位或飲水過少使藥物滯留在食道內,導致藥物本身或分解產物的腐蝕作用造成食管的損傷,最常見的就是非甾體抗炎藥及高酸性藥物[5]
  • 機械性因素:食道解剖結構異常、受壓或狹窄、食道運動障礙、食道異物等。
  • 醫源性損傷:內鏡介入治療食道靜脈曲張、賁門(胃與食管相連的部分)失弛緩症、Barrett 食管、食道支架置入後、雙囊三腔管或胃管置入後也可引起食道潰瘍。食道癌放療常可引起放射後食道潰瘍。
  • 食道腫瘤:腫瘤形成潰瘍多為惡性,也有原發性食管淋巴瘤合併巨大食管潰瘍的報道。
  • 炎症性疾病:該類疾病目前病因尚不明確,有食道克羅恩病、白塞病和嗜酸細胞性食道炎等。
  • 食管運動功能障礙性疾病:賁門失遲緩症、高擠壓性食管(胡桃夾食管)、瀰漫性食管痙攣等食管運動功能障礙性疾病及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進行性系統性硬化症等引起的食道潰瘍。
  • 食道賁門黏膜撕裂綜合徵(Mallory-Weiss綜合徵):由劇烈嘔吐或其他腹壓驟然增加引起,可造成食道遠端和賁門的黏膜和黏膜下層撕裂,形成急性潰瘍,常伴大量出血。
  • 特發性:排除了以上原因外,食道潰瘍仍病因不明者稱為特發性食道潰瘍[6]

哪些人容易患食道潰瘍?

  • 中老年男性;
  • 不良飲食習慣者,如喜食刺激性食物,進食過燙過快的人;
  • 不良生活習慣者,如吸菸、飲酒、肥胖、飽餐後立即平臥的人;
  • 合併以上陳述病因中的情況。

食道潰瘍的主要症狀是胸骨後疼痛或高位上腹部疼痛,其他有吞嚥困難、反酸、燒心、噁心、嘔吐、噯氣(打嗝)、體重下降等,不同病因的食道潰瘍還可有原發病的相應症狀和體徵。

食道潰瘍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食道潰瘍可導致腹痛、噁心等胃腸道症狀,還可併發呼吸道症狀。常見症狀包括:

  • 胸骨後疼痛或高位上腹部疼痛,常發生於進食或飲水時,臥位或彎腰時加重,疼痛可以放射至肩胛間區和頸部。
  • 吞嚥困難,與潰瘍周圍的炎症水腫、食道痙攣有關,慢性潰瘍還可由纖維組織增生引起。
  • 反酸、燒心、噁心、嘔吐、噯氣及體重下降等。
  • 呼吸道的症狀,如咳嗽、氣喘、咽痛等,多由於明顯反流所致。
  • 食道感染可有發熱或呼吸道等其他部位感染的表現。

食道潰瘍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食道潰瘍可引起出血、食道梗阻和穿孔等併發症。常見併發症包括:

  • 出血可為首發症狀,多表現為嘔血,出血量少時可僅為黑便、潛血或無症狀。
  • 食道梗阻較常見,主要表現為吞嚥困難。
  • 食道急性穿孔少見,患者會出現嚴重的嘔吐、胸痛或腹痛、呼吸急促、發熱甚至休克,皮下氣腫常見。慢性穿孔常導致食道與臨近器官之間形成瘻管,如食道、氣管、支氣管瘻、食道胸膜瘻等,引起咳嗽等相應症狀。

應積極改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去除導致食道潰瘍發生的各種因素。出現上消化道症狀及時就診,進行胃鏡檢查,並進行規範治療和定期內鏡隨訪。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改善飲食習慣:合理膳食,少量多餐,避免過飽,避免刺激性食物,避免進食過燙過快,飽餐後不要立即平臥,睡前不要進食;
  • 改善生活方式:戒菸戒酒,避免熬夜,適當運動、減重;
  • 有消化道症狀者及時就診,進行胃鏡檢查;
  • 年齡 50 歲以上者進行胃鏡篩查。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