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腸白點綜合徵: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十二指腸白點綜合徵(DWSS)是近年來日本學者根據內鏡所見提出的一個新綜合徵概念,係指十二指腸黏膜呈現不同於十二指腸潰瘍、散在粟粒樣大小的白點或白斑。本病發病男性多於女性,以青壯年多見,由於在活檢病理檢查時均有十二指腸炎症存在,故國內多數學者認為它不應列為一獨立的綜合徵,其實質是十二指腸炎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稱之為“白點型十二指腸炎”較合適。最近國內文獻上已開始應用這一名稱。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中除老年患者可有血脂增高外,多無明顯異常。
2.內鏡檢查
內鏡下十二指腸黏膜白點多位於球部特別是前壁及大彎側。後壁較少,此可能與血管、淋巴管的走向有關。也有些位於上角部和降部。白點呈稀疏散在分佈或密整合簇,圓或橢圓形,直徑1~3mm,多數平坦,部分輕度凹陷呈臍狀或微隆起呈斑塊樣,表面乳白點或灰白色,乃脂肪區域性貯留、淋巴管擴張之故。有時被膽汁染成黃色。通常無分泌物覆蓋,邊界清晰,邊緣由淺黃色逐漸過渡到正常十二指腸黏膜。白點或白斑表面光滑,質地稍硬,反光增強。靠近觀察呈白色絨毛狀,用水沖洗後無變化。病變周圍的十二指腸黏膜可有花斑樣或充血、粗糙不平,失去正常絨毛狀外觀等改變。
診斷
內鏡檢查時不應僅滿足於一處病變的發現,應仔細觀察不遺漏伴隨病變,作出完整的診斷。
鑑別診斷
內鏡下須與之鑑別的疾病主要有十二指腸炎性息肉,十二指腸布氏腺增生症,十二指腸霜斑樣潰瘍,等等。十二指腸炎性息肉多為扁平、廣基性隆起,表面充血,周圍十二指腸黏膜有不同程度的炎症表現。十二指腸布氏腺增生為結節狀多發性微隆起,表面色澤正常。十二指腸霜斑樣潰瘍呈多處點片狀糜爛,多散中分佈,覆不全白膜,其間黏膜充血、水腫,外觀似降箱樣,一般無凹陷。不難作出鑑別診斷。
對胃酸偏高而有腹痛者可給予H2-受體阻滯劑(甲氰咪胍、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甚或質子泵抑制劑(奧美拉唑或蘭索拉唑);鹼性藥物如蓋胃平、氫氧化鋁凝膠等對緩解症狀有較好療效。
有人認為是上消化道炎症尤其是萎縮性胃炎使胃酸分泌降低,胰液分泌減少。胰液中的胰脂肪酶不足,加重了脂肪消化、吸收、轉運功能障礙,使脂質貯留於吸收上皮細胞或黏膜固有膜層而呈現白色病變,臨床上發生脂肪瀉等表現。但國人萎縮性胃炎病變部位多在竇部,此區無泌酸細胞,故臨床上見到萎縮性胃炎胃酸分泌功能正常者頗多。再加之十二指腸白點處活檢病理組織學上均有炎症存在,故有認為本病是一種特殊的十二指腸炎。
臨床表現
本病男性多於女性,以青壯年多見。臨床上常表現為不規律性上腹部疼痛或不適,噁心、噯氣、食慾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狀。有些出現典型的脂肪瀉,便量多,不成開,棕黃或略帶灰色,惡臭,表面有油膩狀光澤,鏡檢有大量脂肪球。有些可伴有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慢性膽囊炎、胰腺炎、膽石症等,使臨床症狀更無特異性,致使絕大多數病例在內鏡檢查前難以估計有DWSS存在。
併發症
伴有十二指腸潰瘍、胃潰瘍、淺表或萎縮性胃炎等。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