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腸腺癌: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十二指腸腺癌是一種臨床少見的腫瘤,起源於十二指腸黏膜。
- 原發性十二指腸癌發病率極低,約佔消化道惡性腫瘤的 0.3%~0.5%;而其主要的病理學型別為腺癌,約佔十二指腸癌的 66.6%~88.2%。好發於 50~70 歲,男性稍多於女性。
- 本病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石膽酸等二級膽酸有關,對腫瘤的形成起促進作用。
- 本病根據大體形態可分為息肉型、潰瘍型、環狀潰瘍型、瀰漫浸潤型。
- 上腹痛是十二指腸腺癌最常見的症狀。可出現噁心、嘔吐、黃疸(面板、鞏膜黃染,濃茶樣尿,陶土樣便)、乏力、貧血(頭暈、乏力、睏倦)、消化道出血(嘔血、柏油樣變等)、梗阻(腹痛、腹脹、嘔吐等)及體重減輕等症狀。
- 本病首選手術治療,也可選擇化療、放療等綜合治療。
- 本病晚期患者可出現消化道大出血、腫瘤細胞遠處轉移等危害。
- 目前無有效的預防手段。早期發現、監測和干預治療是預防該病的有效措施。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上腹痛、腹部包塊;
- 噁心、嘔吐、厭食;
- 黃疸、體重減輕。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消化道大出血:表現為嘔血、便血。
建議就診科室
- 腫瘤科
- 普外科
醫生如何診斷十二指腸腺癌?
當醫生懷疑是十二指腸腺癌時,將通常進行內鏡檢查、影像學檢查、實驗室檢查、組織病理學等予以確診。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氣鋇雙重造影:是首選的檢查方法。通過此項檢查,可觀察十二指腸的管壁、黏膜受侵犯情況及腫塊大小。
- 十二指腸纖維內鏡:通過此項檢查,可直接觀察到病變的部位、形態和病變的範圍,並直接取材活檢,行組織病理學檢查。
- B 超:通過此項檢查,可瞭解腫塊的大小、質地,肝臟和腹腔淋巴結有無轉移。
- CT 檢查:通過此項檢查,可進一步瞭解腫塊的密度、侵犯範圍、與周圍臟器的解剖位置關係以及肝臟、淋巴結轉移情況。
- 選擇性腹腔動脈和腸繫膜上動脈造影:通過此項檢查,可瞭解腫瘤的血供情況。
- 病理學檢查:通過此項檢查,可最終確診,是疾病診斷的金標準。
- 大便潛血試驗:以潰瘍病變為主時,大便潛血可為陽性。
- 腫瘤黏蛋白檢測:通過此項檢查,可提示腫瘤組織來源。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出現症狀多久了?
- 具體有哪些症狀?
- 最近症狀有什麼變化?減輕了還是加重了?
- 曾接受何種治療?效果如何?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病情嚴重嗎?
- 需要治療嗎?
- 如何治療?
- 治療效果如何?
- 會復發嗎?
- 有後遺症和併發症嗎?
- 治療費用如何?保險報銷嗎?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術後注意事項:術後注意觀察腹部體徵的變化、切口敷料有無滲出、引流管是否通暢等。
- 化療後或期間的注意事項:接受化療的患者,治療期間或治療後,可能會出現骨髓抑制(白細胞、血小板減少)、胃腸道反應(噁心、嘔吐、腹瀉)等異常,應及時告知,遵醫囑服用藥物。
- 在家用藥注意事項:注意觀察有無面板黏膜淤點、淤斑和牙齦出血, 以及黑便、血尿的情況,出現以上情況應及時就醫。乏力、咳嗽、畏寒多提示血象低併發感染,若出現以上症狀,給予物理降溫和抗感染治療,避免服用含阿司匹林的藥物,以免引起出血。
- 定期複查:術後第一年每半年 1 次,以後每年 1 次隨訪到 3~4 年。主要複查生化檢查以及影像學檢查等專案。
- 飲食:
- 若為手術患者,術後 6~10 天,在患者腸通氣後,可進清淡流質飲食(如小米粥等),給予中等量的碳水化合物、高維生素食物(如蔬菜、水果等)。進食後注意觀察患者有無腹脹、腹痛現象。
- 非手術患者,飲食中要減少高脂肪飲食,少吃肉和肉製品、糕點等。
- 運動:定時協助扣背,鼓勵患者深呼吸,行有效咳嗽、咳痰。
- 手術患者,術後通常需要臥床休息約 1~3 天。隨後可以下床在小範圍內走動,並根據身體恢復情況逐漸增加運動強度。但在短期內注意不要大幅度蹲下、跳躍,更應避免劇烈運動。
- 非手術患者,可進行適當體育鍛煉,以慢走、慢跑為宜,每天運動 30 小時,每週運動 3 次。
- 其他:保持衛生習慣、戒菸、限酒等。
首選手術治療,也可選擇化療、放療等綜合治療,但尚無指南對該病治療提出統一的標準方案。
藥物治療
化療藥物:用於晚期患者,作用是抑制腫瘤細胞增殖和細胞毒作用。常見藥物有氟尿嘧啶、奧沙利鉑、伊立替康等。
手術治療
- 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可根據腫瘤所在部位和生長情況選擇不同術式。
- 節段性十二指腸切除術:適用於水平部、升部早期癌。
- 乳頭部腫瘤區域性切除術:適用於腫瘤位於乳頭部的高齡病人,和全身情況欠佳不宜行胰頭十二指腸切除術者。
- 胃大部分切除術:適用於病灶靠近幽門(胃的出口)的十二指腸球部的早期癌。
其他治療方法
- 中醫治療:作為各個時期的輔助治療,作用是減輕化療的毒副作用、調整和改善術後患者的免疫功能、幫助提高其生活質量。注意要在正規中醫院和研究院所的醫生指導下遵醫囑治療。
- 內鏡治療:用於因身體條件或腫瘤部位等原因不宜手術的患者,可通過內鏡置入十二指腸支架等方式予以緩解。
- 放療:作為輔助治療,適用於腫瘤切除後可能有殘留病灶者。術前放療可使巨大瘤體縮小而提高手術切除率。
疾病發展和轉歸
- 若不接受正規治療,可發展為消化道大出血、腫瘤細胞遠處轉移,患者生活質量大大降低,危及患者生命。
- 經過正規治療後,5 年生存率約為 30%,行根治術術後 1、3、5 年生存期分別為 100.0%、73.3%、31.6%。
本病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石膽酸等二級膽酸有關,其對腫瘤的形成起促進作用。
十二指腸腺癌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本病病因尚不明確,有待進一步研究予以證實,可能與石膽酸等二級膽酸有關。
哪些人容易患十二指腸腺癌?
本病發病的危險因素尚且並沒有完全明確,以下人群容易發病:
有如下可改變的危險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十二指腸腺癌:
- 多精細麵食、缺乏粗纖維食物、糖和紅肉的攝入過多而水果和蔬菜的攝入量過少。
- 吸菸人群。
有如下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十二指腸腺癌:
- 色素沉著息肉綜合徵(Peutz-Jeghers 綜合徵)患者。
-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
- 多發性軟組織瘤(Gardner 綜合徵)患者。
- 無家族史的十二指腸多發息肉患者。
- 良性上皮腫瘤患者。
- 十二指腸潰瘍或憩室惡變患者。
上腹痛是十二指腸腺癌最常見的症狀。隨著病情發展,可出現噁心、嘔吐、黃疸、乏力、貧血、消化道出血、梗阻及體重減輕等症狀。
十二指腸腺癌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十二指腸腺癌的常見症狀包括:
- 無症狀:早期症狀一般不明顯。
- 上腹痛:上腹痛是十二指腸腺癌最常見的症狀。
- 噁心、嘔吐、厭食:腫瘤逐漸增大堵塞腸腔,引起十二指腸部分或完全梗阻,可出現厭食、噁心、嘔吐。
- 貧血、出血:主要表現為慢性失血。如大便隱血、黑便,大量失血可出現嘔血。
- 黃疸:表現為面板、鞏膜等組織的黃染。
- 體重減輕:進行性體重下降常預示治療效果不佳。
- 腹部包塊:腫瘤增長較大或侵犯周圍組織時,部分患者可摸到右上腹包塊。
十二指腸腺癌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十二指腸腺癌的進展過程,可能出現以下危害。
常見併發症包括:
- 消化道大出血
- 腫瘤遠處轉移
本病暫無權威證據支援的特異而有效的預防措施。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對於可改變的危險因素,預防方式如下:
- 多進食富含維生素、纖維素的食物,減少糖和紅肉的攝入,多食水果蔬菜。
- 戒菸。
對於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如下方式也有助於疾病的預防或防止疾病復發:
- 定期複查胃鏡,及早發現病變,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及時治療胃潰瘍,防止潰瘍惡變。
- 上皮良性腫瘤及時切除,防止腫瘤惡變。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