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指腸炎: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十二指腸炎(Duodenitis) 是指由於各種不同病因所致的急性或慢性十二指腸的炎症反應[1]。隨著診斷技術水平的不斷髮展,胃鏡檢查的廣泛開展,使得十二指腸炎的檢出率日趨增多。國外臨床報告顯示,十二指腸炎的內鏡檢出率可達 6%~41%,國內報告為 2.2%~30.3%。發病部位多位於十二指腸球部,所以位於十二指腸球部的炎症又可稱之為十二指腸球炎[2]

  • 目前認為慢性非特異性十二指腸炎是一種獨立疾病,具體病因和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可能與感染、疾病及外界因素有關。繼發性十二指腸炎則是一組由各種特異性病因引起的十二指腸炎症[1]
  • 慢性非特異性十二指腸炎臨床發病的危險因素包括青壯年,男性,長期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喜好醃製、辛辣食品,酗酒[1]
  • 十二指腸炎缺乏特異性症狀,主要臨床症狀表現為消化不良症狀,伴有腹痛、腹脹、噁心、嘔吐、反酸[1]。同時,患者還可能合併有其他消化系統疾病,例如糜爛性胃炎、慢性肝病等[1]
  • 如果患者出現消化道不適,腹部疼痛,食慾不振,建議及早前往醫院就診,明確診斷後予以針對性的治療[1]
  •  臨床醫生通過詢問症狀、瞭解既往病史,並結合內鏡檢查和病理活檢結果,即可作出診斷。
  • 慢性非特異性十二指腸炎治療目的是緩解炎症和疼痛,積極去除可能的誘發因素,防止復發。常用藥物包括粘膜保護劑和抑酸劑[3]。對於特異性十二指腸炎則需針對病因,積極治療原發病並對症處理[1]
  • 患者應遵醫囑用藥,定期複診,同時要注意改變飲食習慣,保護消化道粘膜免受刺激[3]
  • 預防十二指腸炎的關鍵在於限制菸酒、避免刺激性食物,注意規律飲食和用餐衛生[3]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 如果患者出現以下症狀,有必要就醫診治,明確病因[1]
    • 黑便和/或嘔咖啡樣物;
    • 發作性腹痛;
    • 食慾不振,腹部飽脹。
  • 十二指腸炎患者的臨床表現有時與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等其他消化系統疾病類似,單純憑臨床症狀無法確診[1]
  • 此外,十二指腸炎有時還會伴有其他消化系統疾病[1]
  • 患者必須先行確診之後,才能予以針對性的治療[1]

就診科室

  • 消化內科

醫生如何診斷十二指腸炎?

  • 臨床醫生首先要仔細詢問具體症狀、瞭解既往病史及用藥史[2]
  • 內鏡檢查:直接觀察病變部位的情況,必要時取活檢送病理檢查[2]
  • 必要時 CT/MRI 檢查除外是否存在其他疾病[2]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症狀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 症狀是否持續加重?還是間歇性發作?
  • 目前各種症狀的程度?能否具體描述?
  • 平時的飲食習慣規律否?是否喜歡辛辣、醃製食品?
  • 進餐過程中,症狀是否會緩解或加重?
  • 是否有抽菸喝酒的習慣?程度如何?
  • 近期是否有服用藥物?例如止痛藥?
  • 是否留意到有黑便或大便中帶血的跡象?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是什麼原因導致目前的症狀?
  • 需要做哪些檢查可以確診?
  • 症狀是否會長期存在?能否自行好轉?
  • 推薦採用什麼方案進行治療?
  • 是否應該停用目前正在服用的藥物?
  • 是否應該改變飲食習慣?
  • 服藥之後多久能治癒?
  • 以後是否會出現復發?
  • 治療過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項?

患者應遵醫囑用藥,定期複診,同時要注意改變飲食習慣,保護消化道粘膜免受刺激[3]

  • 改變飲食習慣,避免各種刺激性食物:
    • 含鹽量高的食物;
    • 辛辣的食物;
    • 高脂肪食物;
    • 醃製的肉類;
    • 各種含有酒精的飲品
  • 患者應按時按量足療程用藥,確保緩解症狀,殺滅病原菌,實現治癒。
  • 根據醫生的安排,定期複診,以便於醫生評估治療效果,調整治療方案。

非特異性十二指腸炎治療目的是緩解症狀,積極去除可能的誘發因素,防止復發。常用藥物包括粘膜保護劑和抑酸劑[3]。對於特異性十二指腸炎則需針對病因,例如各種病原體感染、心腦血管疾病、慢性肝病等,通過積極治療原發病才能有效控制病情[1]

如何治療十二指腸炎?

  • 臨床通常會給患者使用抑酸劑,抑制胃酸分泌,保護胃黏膜免受刺激,減輕腹痛、腹脹、噁心等消化道不適症狀。常用的抑酸劑包括[3]
    • 首選質子泵抑制劑,包括奧美拉唑(Omeprazole)、蘭索拉唑(Lansoprazole)、雷貝拉唑(Rabeprazole)。
    • 若患者對質子泵抑制劑治療效果不明顯或無法耐受,可嘗試換用或聯用H2受體拮抗劑,包括法莫替丁(Famotidine)、雷尼替丁(Ranitidine)、西咪替丁(Cimetidine)。
  • 特異性十二指腸炎則需針對病因,積極治療原發病並對症處理[1]
    • 若有明確的病原體感染,則需要感染科醫生共同會診;
    • 若伴有較為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則需要心內科、神經內科醫生共同會診;
    • 若伴有其他消化系統疾病,則消化科醫生將根據原發病情況,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同時對症治療。

十二指腸炎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原發性十二指腸炎又稱為非特異性十二指腸炎[1]

  • 目前認為慢性非特異性十二指腸炎是一種獨立疾病,具體病因和機制尚未完全明確;
  • 可能下列因素有關:
    • 感染:包括寄生蟲、結核、真菌,幽門螺旋桿菌等;

    • 疾病:心腦血管疾病引起的出血性十二指腸炎,肝胰膽疾病區域性壓迫造成十二指腸供血障礙等;

    • 外界因素:刺激性食物、藥物(如阿司匹林)、飲酒、放射線照射等。

繼發性十二指腸炎是一組由各種特異性病因引起的十二指腸炎症,因此又稱為特異性十二指腸炎。病因如下[1]

  • 各種病原體感染;
  • 心、腦血管疾病;
  • 消化系統疾病;
  • 大面積燒傷;
  • 慢性腎衰。

非特異性十二指腸炎的危險因素有哪些?

臨床與非特異性十二指腸炎發病具有相關性的危險因素包括[1]

  • 年齡:青壯年居多(佔 80% 以上);
  • 性別:男女比例約為 4:1;
  • 藥物因素: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體類抗炎藥;
  • 飲食因素:醃製、辛辣食品,酗酒。

十二指腸炎有哪些症狀?

十二指腸炎缺乏特異性症狀,與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類似,主要臨床症狀包括[1]

  • 食慾不振,體重減輕;
  • 週期性、規律性的上腹部疼痛;
  • 噁心、嘔吐;
  • 上腹部飽脹;
  • 噯氣、反酸;
  • 常年均可發病,無明顯季節性區分。

十二指腸炎會發生哪些併發症?

少數患者有上消化道出血(黑便、嘔咖啡樣物)、貧血。

哪些人容易出現十二指腸炎[1]

  • 慢性肝炎;
  • 肝硬化;
  • 膽道疾病;
  • 慢性胰腺炎。

預防十二指腸炎的關鍵在於限制酒精和醃製、辛辣食物的攝入量,注意用餐衛生[3]

  • 有飲酒習慣的人,應限制每天的飲酒量,減少對胃粘膜的傷害。
  • 減少醃製、辛辣食物的攝入量,儘量以新鮮食物為主,確保足夠的蔬菜和水果。
  • 注意用餐衛生,預防幽門螺桿菌或其他消化系統感染:
    • 用餐前要洗手;
    • 不要與他人共用餐飲器具;
    • 所有的食物最好要徹底煮熟。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