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腫瘤: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食管腫瘤為起源於食管不同層次(黏膜層、黏膜下層或肌層)的良性或惡性腫瘤,種類很多,其中,平滑肌瘤是最常見的良性食管腫瘤,鱗狀上皮癌是最常見的惡性食管腫瘤。

  • 食管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分別位列全部惡性腫瘤的第六和第四。發病率有明顯地域差異,高發區為太行山地區、秦嶺東部、大別山區、四川北部地區、閩南和廣東潮汕地區、蘇北地區[1]
  • 食管的其他惡性腫瘤很少見,包括癌肉瘤、平滑肌肉瘤、纖維肉瘤、惡性黑色素瘤、肺癌或其他惡性腫瘤縱隔淋巴結轉移對食管的侵犯等。食管良性腫瘤發病率也很低,在食管腫瘤中僅佔 1%。
  • 吸菸和重度飲酒是引起食管鱗癌的重要危險因素[2]。在我國食管癌高發區,主要致癌因素是致癌性亞硝胺及其前體物和某些真菌及其毒素[3]。而對於食管腺癌的發生,主要危險因素包括胃食管反流和巴雷特食管[4]
  • 早期食管癌從形態上分包括隱伏型、糜爛型、斑塊型和乳頭型;中晚期食管癌從形態上分包括髓質型、蕈傘型、潰瘍型、縮窄型和腔內型。分期常採用 TNM分期,其中 T 代表腫瘤侵襲範圍,N 代表淋巴結轉移情況,M 代表遠隔轉移情況。
  • 早期食管腫瘤的症狀一般不明顯,常表現為反覆出現的吞嚥異物感或哽咽感,或胸部正中的胸骨後即俗稱心窩的部位疼痛,隨著病情進展,會出現逐漸加重的吞嚥困難、胸背疼痛、聲音嘶啞、刺激性咳嗽、進食嗆咳、誤吸、肺部感染等,甚至出現嚴重咯血。
  • 治療遵循個體化綜合治療的原則,即根據患者的身體狀況,腫瘤的病理型別、侵犯範圍(病期)和發展趨向,有計劃地、合理地應用手術、放療、化療等進行治療,以期最大限度地根治、控制腫瘤和提高治癒率,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 食管癌患者中 60%~80% 發現時即已為中晚期,無法根治,恢復情況較差,5 年生存率僅為 19%[5]。食管良性腫瘤症狀進展緩慢,病期長,切除後通常不影響壽命。
  • 對食管惡性腫瘤而言,早期篩查、早診早治和規範化診治是提高生存率和保證生活質量的根本,是改善中晚期食管惡性腫瘤生存質量的有效措施。

如果頻繁出現進食哽咽感、胸骨後悶脹或疼痛、短期內體重明顯下降,或者食管癌篩查試驗陽性,需及時就醫,尤其是位於食管癌高發區、有重度吸菸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的人群。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吞嚥食物哽噎、停滯或異物感,胸骨後悶脹或疼痛;
  • 逐漸加重的吞嚥困難或吞嚥疼痛;
  • 嘔吐;
  • 體重減輕和貧血;
  • 聲音嘶啞;
  • 刺激性乾咳;
  • 頻繁打嗝;
  • 蛙狀腹(平躺時腹部扁而寬),食慾減退;
  • 進食嗆咳;
  • 瞳孔縮小,上瞼下垂,眼球內陷,面頸部面板乾燥無汗等。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嘔血和黑便;
  • 呼吸道感染;
  • 氣急、喘鳴;
  • 持續而嚴重的胸背疼痛;
  • 頭痛,嘔吐,視物不清,抽搐,意識障礙,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徵變化等;
  • 突發劇烈胸痛、高熱和呼吸困難。

建議就診科室

  • 胸外科
  • 消化內科
  • 腫瘤內科

醫生如何診斷?

診斷的主要手段為食管鏡聯合組織學活檢/細胞學,食管鏡檢查加活檢病理檢查是食管腫瘤診斷的“金標準”。其他手段為輔助手段,主要是瞭解腫瘤部位、大小、分期併為制訂手術方式提供必要資訊。如確診為食管惡性腫瘤,需進一步進行可切除性評估;如為良性,則根據病變型別、大小,選擇手術切除或內鏡下直視摘除術,若腫瘤體積較小,無明顯臨床症狀,或患者一般情況較差,可以考慮暫不治療。

診斷食管腫瘤可能會用到以下檢查。

血液生化檢查

目的是評估患者的一般狀況以及是否適合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包括血常規,肝腎功能,肝炎、梅毒、艾滋病等抗原抗體檢查,凝血功能等其他必要的實驗室檢查。食管惡性腫瘤患者血液鹼性磷酸酶或血鈣升高,考慮骨轉移的可能;血液谷氨醯轉肽酶、鹼性磷酸酶、穀草轉氨酶、乳酸脫氫酶或膽紅素升高,考慮肝轉移的可能。進食不適感,特別是晚期吞嚥困難的食管惡性腫瘤患者,可用前白蛋白和白蛋白水平評估營養狀況。

腫瘤標誌物檢查

目前常用於食管惡性腫瘤輔助診斷、結局判斷、放療敏感度預測和療效監測的腫瘤標誌物有:細胞角蛋白片段 19(CYFRA21-1)、癌胚抗原(CEA)、鱗狀上皮細胞癌抗原(SCC)和組織多肽特異性抗原(TPS)等。上述標誌物聯合應用可提高中晚期食管惡性腫瘤診斷、結局判斷及隨訪觀察的準確度。

影像學檢查

  • 氣鋇雙重對比造影。是目前診斷食管惡性腫瘤最直接、最簡便、最經濟且較為可靠的影像學方法,可發現早期黏膜的表淺病變,對中晚期食管惡性腫瘤診斷價值更大,對食管惡性腫瘤的位置和長度判斷較直觀。
  • CT。作為一種非創傷性檢查手段,CT 被認為是對食管惡性腫瘤分期及結局判斷較好的方法之一,在瞭解食管惡性腫瘤外侵程度、是否有縱隔淋巴結轉移及判斷腫瘤可切除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 磁共振成像(MRI)。無放射性,對食管惡性腫瘤病灶區域性組織結構顯示優於 CT。
  • 超聲檢查。通常並不能顯示食管病灶,食管惡性腫瘤患者的超聲檢查主要應用於頸部淋巴結、肝臟、腎臟等部位及臟器轉移瘤的觀察,為腫瘤分期提供資訊。超聲還可用於胸腔、心包積液的檢查及抽液前的定位。超聲引導下可對頸部淋巴結、實質臟器的轉移瘤進行穿刺活檢,以獲得標本進行組織學檢查。
  • 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PET-CT)檢查。可確定食管惡性腫瘤原發灶的範圍,瞭解周圍淋巴結有無轉移及轉移的範圍,準確判斷腫瘤分期。另外 PET-CT 還可用於食管癌的療效評價,術前放療及化療均推薦應用 PET-CT 檢查。

內鏡及超聲內鏡檢查

食管纖維內鏡檢查可直接觀察病變形態和病變部位,採集組織行病理檢查。早期病變在內鏡下肉眼難以區別時,將各種染料散佈或噴灑在食管黏膜表面,可使病灶與正常黏膜的顏色形成鮮明對比,更清晰地顯示病灶範圍,並指導指示性活檢,以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診出率。超聲內鏡可清楚顯示食管壁層次結構的改變、食管癌的浸潤深度及病變與鄰近臟器的關係,聯合細針穿刺活檢可進一步提高對可疑淋巴結轉移的診斷效能。

病理組織學檢查

病理科醫生獲得活檢或手術標本後,會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形態,即通常所說的病理檢查,以判斷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具體是哪種型別,從而指導下一步治療方案的制定。對於食管胃交界部的腺癌,一般要做人類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免疫組化檢測及錯配修復蛋白(MLh2、PMS2、MSH2、MSH6)免疫組化檢測和(或)微衛星不穩定性(MSI)檢測。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有何症狀,具體描述是什麼樣的?
  • 常住地是哪裡?
  • 症狀何時出現,持續了多久?
  • 有沒有誘發相應症狀的原因,或者哪些原因可導致症狀加重或緩解?
  • 是否伴隨其他症狀?
  • 家人中是否有人曾患腫瘤?
  • 是否吸菸或被動吸菸?
  • 是否酗酒?
  • 是否喜愛咀嚼檳榔,喜歡食用酸菜、魚露、鴉片、燒烤等?
  • 是否常吃燙食、粗食?
  • 工作中有沒有接觸特殊物品?
  • 是否患其他疾病,或曾患食管疾病?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哪些生活習慣容易導致該病?
  • 如果說腫瘤是基因變異引起的,生活習慣是如何影響腫瘤的?
  • 會遺傳嗎?
  • 如何預防?
  • 出現進食不暢一定是食管腫瘤嗎?
  • 懷疑食管惡性腫瘤應當做哪些檢查?
  • 食管惡性腫瘤的治療手段有哪些?能否治癒?
  • 哪些人適合手術治療?
  • 微創手術效果如何?
  • 放療和化療對食管癌的療效怎樣?
  • 食管腫瘤患者術後能否正常吃喝?
  • 營養不良的原因有哪些?
  • 有哪些膳食建議?
  • 多長時間複查一次?
  • 發現哪些情況提示腫瘤可能復發或轉移,需要及時就醫?

食管腫瘤患者日常應注意均衡營養,適當鍛鍊和休息,按醫囑服用一些輔助治療的藥物,並定期複查。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出院後進食

  • 切除術後 1 周內,食管和胃的吻合口需要重新癒合,這段時間內禁食禁水可減少食物對吻合口的刺激,減少胃酸分泌,促進吻合口癒合。
  • 之後,可經口進流質飲食,如牛奶等,並逐步過渡為半流質飲食,如藕粉、麥片粥等,一般 2 周左右可正常飲食。
  • 術後進食習慣需做改變,一般需要細嚼慢嚥和少食多餐,每天可進食 5~8 頓,應攝入易消化飲食,葷菜及蔬菜應儘量切碎後食用。
  • 無需特殊忌口,清淡、新鮮、富於營養、易於消化的都可以吃,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禁菸酒。
  • 每次進食後不要立即平臥,應以坐起、散步為宜,以減輕反流症狀。夜間睡覺時可將上半身墊高 30°,即高枕臥位(2~3 個枕頭)。

給腫瘤患者家屬的特別提醒

如果患者的飲食口味發生改變,不要驚慌,這是正常的。把食物放在方便患者取拿的地方,讓患者想吃時可以隨時拿到。給予心理支援,不要勉強患者進食。當患者沒有食慾時鼓勵多喝水。常與患者一起討論飲食問題。

鍛鍊和休息

注意休息,勞逸結合。對病情和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要有正確認識,務必保持樂觀開朗、心情舒暢。適當進行體育鍛煉,如散步、打太極拳等。

藥物治療

遵醫囑每日定時定量服用藥物,如抑酸藥等,留意藥物副作用。

惡性腫瘤患者定期複查

術後第 1~2 年推薦每 3 個月複查 1 次,第 3~5 年每 6 個月複查 1 次,此後每年複查 1 次。

複查內容包括詢問病史和進行體格檢查,同時醫生會根據臨床情況決定行血常規、血液生化(肝腎功能、蛋白、腫瘤標誌物等)、內鏡和上消化道造影及 CT 等影像學檢查。若懷疑腫瘤復發或轉移,可能會加做 PET-CT、MRI 及骨掃描等檢查,並及時進行放療及化療。

未行手術治療的患者,按腫瘤內科或消化內科醫生醫囑進行復查。

目前,食管良性腫瘤可根據病變型別、大小,選擇手術切除或內鏡下直視摘除術。若腫瘤體積較小,無明顯症狀,或患者一般情況較差,可以考慮暫不治療。

對於食管惡性腫瘤的治療,仍是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對於食管癌,治療應在分期後由外科、放療科、化療科和內鏡科等多學科聯合討論會診後提出個體化綜合治療方案,以期最大限度地根治、控制腫瘤和提高治癒率,改善生活質量。

食管癌的分期治療

Ⅰ期(T1N0M0

  • Ⅰa 期病變,若適合內鏡治療,首選內鏡下黏膜切除或黏膜剝離術。如果病變過長(>3 釐米)或過寬(>3/4 周徑)或侵及黏膜下層或有可疑淋巴結轉移,醫生通常會建議行外科手術治療。
  • Ⅰb 期病變,首選外科手術治療。若心肺功能差或不願手術,可行內鏡下黏膜下剝離術加術後放療。完全性切除的Ⅰ期食管癌,術後一般不行輔助放療或化療。

Ⅰb 期、Ⅱ 期和部分 Ⅲa 期(T1b~3N0M0、T1~2N1M0

  • 首選外科手術治療。如心肺功能差或不願手術,可行根治性放化療。
  • 完全性切除的 T2~3N0M食管鱗癌,術後不行輔助放療或化療;若完全性切除術後病理報告顯示 T4N0 或 T1~4N1~3M食管鱗癌,術後可選擇輔助放療/化療,亦可選擇觀察。
  • 完全性切除的 T2N0M食管腺癌,術後不行輔助放療或化療;完全性切除的 T3N0M和 T1~2N1M食管腺癌,可以選擇含氟嘧啶方案的術後放化療。
  • 未完全切除的患者,術後選擇含氟嘧啶方案的術後放化療。

Ⅲ期(T3N1M0、T4N0~1M0

  • 對於 T1~3N1~2M和部分 T4aN0~1M0(侵及心包、膈肌和胸膜)患者,可手術切除的,醫生通常推薦術前輔助放化療、輔助放療或輔助化療,治療後評估是否可手術治療。
  • 對於術前檢查發現腫瘤外侵明顯、外科手術不易徹底切除的食管癌,通過術前放療可以增加切除率。術前放化療可改善食管鱗癌患者的總體生存率,因此,對於 T3 以上或有淋巴結轉移的可切除患者,術前可行輔助放化療/化療。
  • 對於無淋巴結轉移的完全性切除的食管鱗癌患者,醫生一般不推薦常規術後化療。
  • 對於完全性切除的食管腺癌,可以選擇含氟嘧啶方案的術後輔助放化療。
  • 對於切緣陽性的患者,選擇含氟嘧啶方案的術後放化療。
  • 對於不能手術的 Ⅲ 期患者,目前的標準治療是同步放化療。

Ⅳ 期(任何T,任何 N,M1,N3 或T4b

  • 主要以化療、放化療或放療為主。
  • 對於一般狀況較好者,可加用化療。HER-2 高表達的腺癌首選化療,醫生通常會建議聯合曲妥珠單抗;二線和後續治療時,可單獨使用雷莫盧單抗或聯合化療;若微衛星高度不穩定(MSI-H)或錯配修復缺陷(dMMR),二線和後續治療可應用帕博利珠單抗(Pembrolizumab);程式性死亡因子配體 1(PD-L1)陽性(PD-L1>1)的腺癌,三線和後續治療可應用帕博利珠單抗。

一般狀況不能耐受上述治療者,以姑息和支援治療為主,治療目的為延長生命,提高生活質量。姑息治療主要包括內鏡治療(包括食管擴張、食管支架等治療)、止痛等對症治療及營養支援等。

食管癌的其他治療方法

中醫中藥治療

中醫藥治療有助於改善術後併發症,減輕放、化療不良反應,對於高齡、體質差、病情嚴重而無法耐受西醫治療的食管癌患者,可以作為重要的輔助治療手段。

對於早期發現的食管癌前病變(如食管潰瘍與食管炎、食管黏膜白斑、食管上皮不典型增生、食管瘢痕狹窄等)可選擇中醫藥進行調理,同時調整飲食結構、生活方式等,這有可能延緩腫瘤的發生[17]

對症支援治療

由於食管梗阻或腫瘤消耗,食管惡性腫瘤患者常合併營養不良,進而對抗腫瘤治療的耐受性下降,影響療效或增加併發症。因此,對於食管惡性腫瘤合併營養不良者,醫生通常會積極給予營養支援治療。

  • 尚可進食者,可給予口服配方營養素。
  • 食管梗阻者,可內鏡下放置食管支架,或放置空腸營養管行鼻飼。無法放置食管支架和留置空腸營養管鼻飼者,可酌情行胃造瘻術。
  • 對於不能行上述腸內營養支持者,可行靜脈(腸外)營養支援治療。

姑息治療

姑息治療的理念應貫穿於所有食管惡性腫瘤患者。對食管惡性腫瘤患者的軀體、心理、社會和精神問題提供針對性治療和(或)支援,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食管癌的姑息治療主要包括止痛、睡眠指導、心理溝通及終末期患者及家屬的指導和教育等。

疾病發展和轉歸

食管位於消化道的上段,食管腫瘤若不進行治療,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可引起進食困難,導致營養狀態差,從而發生一系列併發症,危及生命。

食管良性腫瘤外科治療後大多恢復良好,不影響壽命。

對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變進行內鏡下切除,與傳統外科手術相比創傷小、併發症少、恢復快、費用低,且療效相當,5 年生存率可達 95% 以上[18][19]。食管癌早期階段,傳統外科手術可以達到根治的目的;中晚期階段,通過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可以使部分患者達到根治,其他患者生命得以延長。

食管癌是典型的“生活式腫瘤”,在多種環境、生活方式等致癌及促癌因素、以及機體易感因素等的長期綜合作用下,正常食管組織細胞會發生萎縮,繼而出現增生、化生等不良改變,最終可發展為食管癌。常見誘發因素包括飲食習慣、吸菸酗酒、營養因素、情緒變化、慢性炎症刺激等。

哪些因素可能會增加發病風險?

  • 基因易感性。同樣的環境下,只有少數人會發生食管癌,即人們對環境中的致癌和促癌因素存在個體差異,這種對環境致癌和促癌因素敏感高低的差異稱為易感性。以全球食管癌最高發的地區中國林州為例,腫瘤學家發現林州存在一個人群中出現頻率約為 19% 的基因,在環境作用下,約 4% 的人有易患食管癌的傾向,因此,導致林州食管癌有家族聚集現象[6]
  • 營養不良。食管癌高發區多位於經濟不發達地區,生活貧困的人群食管癌也相對高發。一般認為,攝入動物蛋白、新鮮蔬菜、水果不足,造成維生素與微量元素、核黃素和葉酸等營養素不足,是食管癌高發原因之一[7][8]。此外,食管癌高發區的居民或食管癌患者體內環境中的鉬、鋅、鐵、鋇等元素均偏低[9]
  • 煙、酒及其他不良生活方式。流行病學調查和病例對照研究均發現,吸菸和食管癌有強烈相關性,並有劑量反應關係;酒具有促癌作用,尤其是同時嗜好菸酒的人群,比僅嗜好煙的人群更易發生食管癌。長期喜食燙食、粗食等可導致食管黏膜損傷,引起食管黏膜增生間變,是食管癌的危險因素之一。另外,咀嚼檳榔,食用酸菜、魚露、鴉片,進食快,喜食燒烤等也可增加患食管癌的風險[7][8][10][11][12]
  • 環境因素。飲食中的亞硝胺是食管癌的病因之一。我國調查發現,在高發區的糧食和飲水中,硝酸鹽、亞硝酸鹽和二級胺含量均顯著升高[13]
  • 慢性炎症刺激。食管的一些慢性炎症病變,如食管憩室、瘢痕狹窄、反流性食管炎、賁門失弛緩症等,長期存在可以發生惡變而導致食管癌[14]
  • 真菌汙染。我國食管癌高發區的高發病率還與真菌性食管炎、真菌對食物的汙染有關。對食管癌高發區和低發區的對比研究發現, 食管癌高發區穀物黴菌汙染率明顯高於低發區,較為普遍的是互隔交鏈孢黴、串珠鐮刀菌、煙麴黴等汙染[15][16]。這可能與真菌不僅能將硝酸鹽還原成亞硝酸鹽,還能分解蛋白質,增加食物中的胺含量,促進亞硝胺的合成有關。

早期食管腫瘤常沒有明顯症狀,偶爾有吞嚥食物哽噎、停滯或異物感,胸骨後悶脹或疼痛,一旦上述症狀持續出現或吞嚥食物有明顯的吞嚥哽咽感,或出現聲音嘶啞、吞嚥梗阻、明顯消瘦、鎖骨上淋巴結腫大、呼吸困難,提示食管惡性腫瘤已為中晚期。

常見症狀有哪些?

早期食管腫瘤的常見症狀

  • 吞嚥食物哽噎、停滯或異物感。
  • 胸骨後悶脹或疼痛。

以上症狀可能是區域性病灶刺激,食管蠕動異常或痙攣,或區域性炎症、糜爛、表淺潰瘍等所致,這些症狀可反覆出現,間歇期可沒有症狀。

中晚期食管腫瘤的常見症狀

  • 逐漸加重的吞嚥困難。難以嚥下食物或吞嚥時出現梗阻感,逐漸加重。首先是固體食物,然後是半固體食物,最後是液體食物和唾液。這一症狀提示有食管狹窄逐漸加重,考慮惡性病變,非良性或消化性狹窄。
  • 吞嚥疼痛。吞嚥時可感到胸骨後俗稱心口窩的部位疼痛,多見於向腔內生長的腫瘤。
  • 嘔吐。常在進食後吐出大量黏液和食物,原因是食管梗阻導致食物、唾液和食管分泌液等不能進入胃而發生反流引起。
  • 嘔血和黑便。食管腫瘤患者可先出現噁心,隨後吐出鮮紅色的血液,常伴黑便。嚴重者可出現脈搏細弱、呼吸加快、血壓下降、甚至休克(表現為面色、面板蒼白,口脣甲床輕度發紫,出冷汗等),多由腫瘤侵犯血管或發生肝轉移,引起肝功能失代償所致食管靜脈曲張引起。
  • 體重減輕和貧血。由食管癌導致的惡病質(表現為極度消瘦、皮包骨頭、無力、生活不能自理等)引起,即使患者食慾正常,也幾乎總是會出現體重減輕和貧血。
  • 聲帶麻痺和聲音嘶啞。腫瘤累及喉返神經引起。
  • 氣急、刺激性乾咳。腫瘤累及氣管、支氣管引起。
  • 頻繁打嗝。醫學上稱為呃逆,指氣從胃中上逆,喉間頻頻作聲,聲音急而短促。食管腫瘤刺激膈神經時,可導致頻繁呃逆或持續呃逆。
  • 呼吸困難。主要表現為呼吸費力、因呼吸困難無法平躺被迫坐起(端坐呼吸)、口脣或指端青紫(發紺)等,呼吸困難可能是晚期食管癌出現肺轉移或胸腔積液導致肺臟呼吸功能受損、受限引起。
  • 持續而嚴重的胸背疼痛。腫瘤侵犯脊椎引起。
  • 進食嗆咳。主要由腫瘤壓迫氣管形成食管氣管瘻、或高度梗阻致食物反流入呼吸道引起。

可能引起哪些併發症?

由於早期症狀常不明顯,多數惡性腫瘤患者確診時即已處於中晚期,瘤體較大,且易出現擴散和轉移。由於瘤體大、浸潤範圍廣,且患者體質差、免疫力低下,因此常出現以下併發症。

  • 惡性腹水。主要表現為蛙狀腹(平臥時腹部扁而寬)、消瘦、食慾減退,是晚期食管惡性腫瘤的常見症狀,表明已有遠處轉移。由食管惡性腫瘤轉移至腹膜發生瀰漫性病變,導致腹腔內液體異常增多引起。
  • 呼吸道感染。主要表現為咳嗽伴黏液痰或黏液膿痰、體溫升高、呼吸急促等,主要由咳痰不暢或食管氣管瘻等造成的誤吸引起,可導致肺炎、肺膿腫甚至肺不張。
  • 上腔靜脈綜合徵。食管腫瘤壓迫胸腔內的靜脈主幹即上腔靜脈時,可導致上腔靜脈綜合徵。症狀與受壓時間、受壓程度、受壓部位有關,常表現為咳嗽、頭痛、頭脹、噁心、視力改變、聲嘶、下嚥困難、抽搐等。可有顏面水腫、頸粗、頸部以及胸部血管怒張等。上腔靜脈受阻嚴重時,可出現喘鳴(提示大氣道受壓)或顱壓升高的表現,如頭痛、嘔吐、視物不清、意識障礙及血壓、心率等生命體徵變化等,應迅速就醫明確診斷並加以處理。
  • Horner 綜合徵。又稱頸交感神經麻痺綜合徵、霍納綜合徵,由交感神經中樞至眼部的通路受到任何壓迫和破壞引起,可有以下表現:
    • 眼部症狀:白眼球(結膜)充血,瞳孔縮小,上瞼下垂、下瞼輕度上提而瞼裂變小,眼球內陷,其中瞳孔大小不等的程度在暗處比在亮處更明顯;
    • 血管擴張症狀:面色潮紅,耳廓紅潤,鼻黏膜充血、鼻塞,皮溫升高等;
    • 無汗症:面頸部面板乾燥、無汗;
    • 其他症狀:淚液分泌增多或減少,病程長者可伴半面萎縮或舌肌萎縮。
  • 膿胸。表現為突發的劇烈胸痛、高熱和呼吸困難,有時伴發紺和休克症狀,常由浸潤性食管癌穿破食管壁導致食管穿孔引起。

食管癌的預防措施主要包括:

  • 避免一些高危因素,如戒菸戒酒、防黴、去除亞硝胺、改變不良飲食生活習慣和改善營養衛生;
  • 高發區高危人群應進行食管癌篩查,這可以早期發現食管癌或癌前病變,起到早診早治和預防的作用,有助於改善食管癌患者的生存質量和提高治療效果。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改變不良飲食習慣。不吃黴變食物,儘可能吃新鮮食物,少吃貯存太久的食物,少吃醃製菜品;飲用新鮮水或消毒過的水;改變重鹽和熱燙的飲食習慣;補充營養素、維生素及微量元素。
  • 戒菸戒酒。菸酒是食管癌的高危因素。
  • 生活作息要規律,保持開朗、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
  • 高危地區及高危人群應注意普查和體檢。
  • 重視食管癌的早期症狀。早期食管癌的症狀常不恆定,時有時無,有時服藥後消失,因此許多患者沒有引起足夠重視,或當良性疾病處理,從而貽誤病情。
  • 重視巴雷特食管。目前認為該病可能與反流性食管炎相關,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變。
    • 主要症狀由胃食管反流及併發症引起,表現為胸骨後燒灼感、胸痛及反胃。預防的關鍵措施之一就是積極防治胃食管反流。
    • 與普通人相比,巴雷特食管患者罹患食管癌的概率增加 40 倍。因此,應重視巴雷特食管的治療。具體措施包括避免暴飲暴食;飯後保持身體直立而不久坐斜躺;飯後進行運動,以增強胃腸道消化功能;胃酸過多者應服用藥物治療,如質子泵抑制劑(奧美拉唑、蘭索拉唑)或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抗酸藥,以降低胃酸濃度;超重者積極減肥,以免誘發或加重胃食管反流[19][20][21][22];避免進食易引起胃酸反流的咖啡、酒和高脂肪食物等。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