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物模糊: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視物模糊(Blurred vision)是由眼部或全身性疾病造成的視物不清,如屈光不正,白內障等。它是患者表達為“看不清楚”的一種主觀感受,通常與視力下降、視野減小、眼外肌運動障礙等客觀因素有關。嚴重者隨病情進展可能有致盲風險。應及時就診,針對病因對症處理。

  • 導致該症狀的主要原因:可以由器質性疾病原因(眼外傷、眼底病變、藥物毒性等)和非器質性疾病原因(環境因素或屈光不正,如近視、遠視)造成。
  • 排除外界環境因素的影響,根據起病時間、單側或雙側、有無疼痛可表現為:
    • 突然的,單側的,無痛的視物模糊;
    • 突然的,單側的,伴疼痛的視物模糊;
    • 突然的,雙側的,無痛的視物模糊;
    • 突然的,雙側的,伴疼痛的視物模糊;
    • 逐漸的,單側的,無痛的視物模糊;
    • 逐漸的、單側的、伴疼痛的視物模糊;
    • 逐漸的,雙側的,無痛的視物模糊;
    • 逐漸的、雙側的、伴疼痛的視物模糊。
  • 視物模糊是患者的主觀感受,需要輔以視力、視野、眼部 B 超等檢查明確客觀病因。
  • 視物模糊如未及時找到病因對症治療可能會貽誤病情,造成不可逆性視功能損傷。如及時就醫,對因治療,大多數視物模糊可逆轉或治癒。
  • 需要根據病因使用藥物或手術治療。平時應當注意用眼衛生,避免長時間用眼。糖尿病、高血壓等基礎性疾病患者及早採取治療措施。
  • 屈光不正患者可以通過準確的驗光配鏡來提高視力;長期服用眼毒性藥物(如乙胺丁醇、氯喹等)的患者應酌情停用藥物;對於病理性因素造成的視物模糊應當注意休息,清淡飲食,及時就診。

何時就醫?

視物模糊是個極其複雜的症狀。雖然有些慢性無痛性視物模糊如白內障、屈光不正不會造成嚴重後果,但仍建議及時就診,排除眼部隱藏病變,避免疾病的進一步進展或嚴重併發症的發生。

就診科室

  • 眼科:眼病門診或視光門診;
  • 神經科:伴隨頭痛的患者排除青光眼可能後,應至神經科就診。

就醫前準備

需要患者準備以下資訊:

  • 視物模糊的發生時間及最初是如何注意到的?
  • 是突然出現還是逐漸出現?
  • 是否伴有頭痛、眼痛?
  • 是否有眼外傷的病史?
  • 是否有青光眼或黃斑變性等家族病史?
  • 是否有長期服用的藥物,如果有,就診時請攜帶藥物。
  • 老年患者血壓、血糖控制情況。

常用檢查

  • 視力:臨床上視物模糊常與視力下降有關。
  • 視野:由神經疾病或視網膜脫離引起的視力模糊有時表現為周圍視覺缺陷。
  • 瞳孔:瞳孔應為黑色,圓形,大小相同,對光有反應。
  • 眼外肌運動:有時候患者會把眼球運動障礙導致的複視認為是視物模糊。眼外肌肉協同工作,每隻眼睛的動作應該是平滑的、不受限制的、對稱的。
  • 裂隙燈檢查:可發現眼前節異常(包括角結膜、房水、虹膜、晶狀體、前段玻璃體)。
  • 眼部 B 超:可發現球內、球壁、眶內、眼外肌等異常。
  • 熒光素血管造影:用於評估眼底血管情況。
  • OCT(光學相干斷層掃描):判斷視網膜結構、厚度情況。
  • 影像學檢查:可用於發現顱內佔位性病變。

治療方法

根據病因對症治療:

  • 屈光不正造成的視物模糊,可以通過準確的驗光配鏡提高視力;
  • 視疲勞和乾眼造成的視物模糊,可通過減少用眼強度、物理治療和藥物治療;
  • 藥物的眼部毒性造成的視物模糊,常常具有可逆性,通過早期診斷及停用可以恢復良好的視力;
  • 眼部炎症、青光眼、眼底病變、全身性疾病造成的視物模糊,需根據病因針對性藥物、手術治療。

常見原因

可分為器質性和非器質性病因:

非器質性疾病原因:

  • 屈光不正,如近視、遠視、散光和老視
  • 弱視
  • 心理障礙因素
  • 環境因素:周圍環境亮度,眩光
  • 長時間用眼造成的視疲勞、乾眼

器質性疾病原因:

  • 眼部因素:
    • 角膜外傷、變性、感染、水腫;
    • 急性青光眼;
    • 葡萄膜炎;
    • 白內障;
    • 玻璃體渾濁,玻璃體腔積血;
    • 黃斑部病變: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黃斑前膜,黃斑裂孔;
    • 視網膜病變;
    • 視神經病變;
    • 眶蜂窩織炎。
  • 全身因素:
    • 顱內腫瘤;
    • 鉅細胞動脈炎(顳動脈炎);
    • 高血壓;
    • 糖尿病;
    • 病毒感染。
  • 理化因素及藥物:
    • 眼內異物;
    • 眼外傷:眼化學傷、機械性損傷、輻射;
    • 藥物毒性作用,如與羥基氯喹或乙胺丁醇。

發生機制

  • 屈光狀態異常,如近視、遠視、散光、老視、雙眼視功能異常等。
  • 視疲勞和乾眼,如長時間用眼導致調節疲勞和淚膜不穩定而出現間歇性視物模糊。
  • 屈光介質渾濁,如角膜水腫、白內障等因素造成的屈光介質渾濁,使物體無法清晰成像於視網膜,從而造成視物模糊。
  • 視網膜神經纖維層損傷,使部分光訊號無法轉化、傳導至視皮質。
  • 顱內或眶內腫物壓迫視神經。
  • 分離轉換性障礙(癔症)。

危險因素/高危人群

視物模糊是一種複雜的症狀,許多眼部或全身因素均可導致視物模糊的出現。

  • 青少年多見於屈光不正、視疲勞和乾眼。
  • 中老年人多見於白內障、黃斑部病變、玻璃體渾濁。
  • 具有全身基礎性疾病的患者多見於眼底血管性疾病。

臨床表現

根據發病時間、單側或雙側發病、是否伴有眼痛,可將視物模糊分為以下幾類:

  • 突然的,單側的,無痛的視物模糊:
    • 玻璃體積血:如出血量及範圍小則視力影響較小,視物模糊程度輕,但如位於黃斑部,及時少量的出血,也可出現嚴重的視力減退。玻璃體積血可繼發於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視網膜大動脈瘤破裂等。
    • 黃斑區病變:黃斑裂孔和黃斑出血,多見於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
    • 視網膜中央動脈阻塞:表現為突然的無痛性視力急劇下降,可有一過性視力下降並自行緩解病史。
    • 缺血性視神經病變。
    • 視網膜脫離:表現為突然出現眼前黑影或幕樣遮擋,部分有閃光感、飛蚊症等前驅症狀。
    • 突然感知的單側、無痛性視物模糊:一種緩慢進展的情況,通常發生在非主視眼,當未受影響的那隻眼睛被無意中遮蓋時,另一隻眼睛的視力就會明顯下降。
  • 突然的,單側的,伴疼痛的視物模糊:
    • 角膜擦傷、感染、潰瘍和水腫。
    • 前段葡萄膜炎:炎症導致房水、晶狀體、玻璃體渾濁,繼而造成視物模糊。常伴有明顯的眼紅眼痛、畏光流淚。
    • 眼內炎:炎症導致屈光介質渾濁,引起視物模糊。
    • 急性青光眼:眼壓迅速升高造成角膜水腫,導致視力中重度下降,常伴隨頭痛、噁心、嘔吐等。
    • 視神經炎:視力嚴重下降,可伴視野缺損。多為眼後部痛或眼球運動痛。
    • 眶蜂窩織炎:眼眶深部受累表現為疼痛、視力下降、眼外活動受限、眼球突出、瞳孔傳入障礙和視神經充血。
    • 眼外傷:眼外傷造成的前房積血、晶狀體脫位、玻璃體積血等因素均可造成視物模糊。
  • 突然的,雙側的,無痛的視物模糊:
    • 滲出性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眼底可見後極部視網膜下新生血管,並伴有暗紅色視網膜下出血,出血常掩蓋新生血管。
    • 由甲醇、奎寧、鉛中毒等造成。
  • 突然的,雙側的,伴疼痛的視物模糊:眼外傷如異物、化學性損傷、焊工暴露於紫外線輻射,可表現為突然的、雙側的、伴疼痛的視力下降。
  • 逐漸的,單側的,無痛的視物模糊:
    • 角膜瘢痕:可為炎症、外傷或手術後遺症。
    • 白內障:裂隙燈下可直接觀察到渾濁晶狀體。
    • 腫瘤:眼眶和顱內緩慢的佔位性病變可能導致這種型別的視物模糊。當因腫瘤壓迫視神經而導致視力受損時,視神經萎縮和視野缺損是不可避免的。
    • 圓錐角膜:無明顯誘因角膜散光逐漸增加。
  • 逐漸的、單側的、伴疼痛的視物模糊:角膜或球組織間隙緩慢進展的炎症或腫瘤過程是可能的原因。
  • 逐漸的,雙側的,無痛的視物模糊:
    • 白內障。
    • 玻璃體渾濁:通常表現為“飛蚊症”。
    • 無出血或滲出的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乾性”黃斑變性),眼底改變主要是玻璃膜疣和 RPE 異常改變。
    • 控制不良的糖尿病患者晶狀體、房水的屈光力的變化造成屈光狀態變化。
    • 既往服用具有眼部毒性的藥物:如羥基氯喹或乙胺丁醇。
    • 視路疾病:各種原因造成的視路損害,如:炎症、變性、缺血、腫瘤、遺傳性疾病等。
    • 屈光不正
  • 逐漸的、雙側的、伴疼痛的視物模糊:極為少見,常常由慢性炎症過程造成,如結節病。

伴隨症狀

  • 視物模糊伴眼紅、眼痛:提示眼部炎症反應可能,如角膜炎、葡萄膜炎、眶蜂窩織炎,也可能為青光眼、眼外傷;
  • 視物模糊伴頭痛:可能為青光眼、顱內佔位性病變。

自查工具/量表

紙質的遠視力表和近視力表,可用於自我評估視物模糊的嚴重程度。

日常護理

  • 器質性疾病造成視物模糊的患者應避免劇烈運動,清淡飲食,注意用眼衛生,定期門診隨訪。

預防措施

  • 注意用眼衛生,適當增加戶外活動時間,勿長時間用眼。
  • 工人工作時應注意眼部保護措施,儘可能降低眼部外傷的風險。
  • 伴有全身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的人群,應密切關注病情控制情況,避免病情的持續進展。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