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病: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人無論在什麼年齡,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都離不開一雙靈活的手。手是由神經、肌肉、韌帶、關節等組織構成。正常的手部功能是維持生活自理的必要條件。經由豐富的手部動作,人們還可以表達思想情緒,或藉助工具實現頭腦中的構思。由於雙手常年暴露在外,執行各項動作,並操作各種器具,因此雙手也很容易受到創傷或感染,以及發生肌肉和神經的勞損。

常見的手病(Hand Disorders)主要包括:

  • 腕管綜合症:工作中由於手腕過度運動而產生的一種常見的神經損傷。常見患者人群包括流水線工人和長時間使用電腦的人。拇指、食指、中指往往由於神經損傷而出現麻木、刺痛、無法用力。同時還可能會感到手臂、肩膀有痠痛、刺痛或灼痛。
  • 手部關節炎:手部關節出現炎症反應,對周邊的軟骨、骨骼、神經、韌帶等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此類疾病可導致患者的手指或手腕由於關節疼痛而無法正常活動,甚至造成區域性畸形。手部關節炎的病因複雜多樣,包括關節結構退變、自身免疫病損傷,以及長期受力而導致勞損。
  • 手部創傷:當手部的骨骼、軟骨、韌帶、肌腱遭受直接或間接外力作用,且超出了其所能承受的最大值,就會發生不同程度的創傷,甚至完全斷裂。此類患者需要接受急救治療,儘快修復損傷,以免留下後遺症,影響此後的生活和工作。
  • 手部腱鞘炎:該病是肌腱與其外層包裹的腱鞘因反覆的機械性摩擦而引發的慢性、無菌性炎症。例如在工作或生活中,長期、反覆進行同一項手部動作,就會使手指或手腕部位的腱鞘過度受力,形成損傷。腱鞘炎是手部的常見疾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的人群中,尤其以中年女性居多。
  • 手部感染:手部一直暴露在外,並且可能在勞作過程中接觸各種病原體。假如手部面板存在皸裂、缺損,就很可能受到感染。臨床常見型別包括細菌感染,例如甲溝炎、化膿性滑囊炎等;真菌感染,例如手癬、甲癬(俗稱灰指甲)。
  • 手部痛風:該病主要是嘌呤代謝酶先天性缺陷導致尿酸過多,或腎臟發生尿酸排洩障礙。部分患者可在手部形成痛風石,破壞手部的組織結構,造成畸形和功能障礙。

就診科室

  • 外科
  • 風溼科
  • 面板科

常見檢查專案

  • 病史採集:
    • 基本情況:患者病史、治療史、日常工作情況。充分了解此類背景資料,更有利於醫生對手部疾病進行鑑別和診斷。
    • 臨床症狀的特徵:例如起病時間、進展趨勢、症狀發作頻率、每次發作的誘因等。
  • 體格檢查:
    • 手部創傷患者首先要確認各項生命體徵是否平穩,若傷情嚴重,需實施急救措施。
    • 對於手部慢性損傷的患者,醫生會觀察病變部位的關節和骨骼是否存在疼痛、壓痛、紅腫或腫塊。同時還要檢查全身各處肢體、面板,評估是否存在全身性的病變。
    • 對於手部感染者,醫生需要仔細觀察面板病變的顏色、形狀、分佈區域和嚴重程度,以便於實施針對性的治療措施。
  • 抽血檢查:
    • 根據白細胞水平評估患者是否發生感染和炎症。
    • 測定各類生物學標誌物的水平以便於查詢病因,例如各種激素、細胞因子、肝酶、血清肌酐、病原體相應的抗原/抗體,以及自身免疫性抗體等。
  • 組織活檢:醫生還可能會通過極小的手術採集患者少量病變組織,交給病理科進行顯微鏡觀察和病理分析,判定其來源、性質,以及是否發生癌變。
  • 影像學檢查:X 光片可以觀察手部關節和骨骼的病變情況。假如患者伴有全身性疾病,則需要採用超聲、CT、MRI(磁共振成像)等,觀察全身各處關節、骨骼和臟器的病變情況,評估波及範圍和嚴重程度。

手病疾病患者務必遵醫囑用藥,定期複查;同時應注意保護手部,防止發生進一步的損害。

居家治療注意事項:

  • 患者一定要遵醫囑,按時按劑量用藥,以確保實現早期治癒或維持病情穩定。
  • 若出現無法耐受的嚴重不良反應需及時複診,以便於醫生調整劑量或改變用藥方案。
  • 不要隨意服用其他藥物、保健品,也不要擅自塗搽非處方藥膏,以免出現不良反應。
  • 根據醫生的治療計劃定期複查,評估治療效果和進展情況。

注意保護手部:

  • 手部有創傷或感染者應保持雙手清潔、乾燥,以免出現繼發性感染。
  • 不要接觸有毒有害的化學物質,或帶有酸鹼性的刺激性物質。
  • 手部慢性勞損患者應避免在短期內重複誘發病變的動作,以免病情反覆或惡化。

醫生會根據手病患者的疾病型別及其具體病情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手部創傷多采取急診外科手術進行清創、修復。手部慢性勞損和關節炎、感染等則以藥物治療為主,儘量緩解症狀,避免病情進展。

外用藥治療

  • 糖皮質激素藥膏:區域性消炎、止癢,常用藥物包括可的鬆、潑尼鬆、地塞米松等。
  • 外用清潔劑:清除病變部位的滲出液、鱗屑、膿痂等,常用藥物包括生理鹽水、硼酸溶液、呋喃西林溶液。
  • 抗生素藥膏:大環內酯類抗生素、莫匹羅星等。
  • 抗真菌藥膏:聯苯苄唑、咪康唑、酮康唑、特比奈芬等。

口服藥治療

抑制炎症,緩解疼痛

  • 關鍵在於抑制炎症反應對關節、骨骼、神經等處的損傷。
  • 藥物治療是緩解炎症的首選方案。常用藥物包括:
    • 非甾體類抗炎藥: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布洛芬等。
    • 糖皮質激素:可的鬆、潑尼鬆、地塞米松等。
  • 上述藥物需根據醫生指導使用。在病情得到控制後,應逐漸減低劑量。
  • 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感染和惡性腫瘤的風險。

自身免疫病(例如類風溼關節炎)的長期藥物治療:

  • 改善病情的抗風溼藥物:甲氨蝶呤、羥氯喹、來氟米特等。
  • 生物製劑:腫瘤壞死因子受體抗體等。

抗感染治療:

  • 感染嚴重者亦需在外用藥基礎上聯合口服藥治療。
  • 常用抗生素包括頭孢類藥物等。
  • 常用抗真菌藥物包括伊曲康唑、特比奈芬等。

痛風治療:

  • 促進尿酸排出體外的藥物,例如碳酸氫鈉、苯溴馬隆、丙磺酸。
  • 抑制尿酸形成的藥物,例如別嘌醇。

手術治療

  • 膿腫部位切開引流排膿:假如細菌感染引發嚴重膿腫,且藥物治療效果欠佳,醫生會將膿腫切開,釋放其中的膿液,並用抗生素徹底清洗。
  • 手術去除痛風石:通過手術,將手部的痛風石清除,並徹底沖洗病灶,儘量恢復手部的正常外觀,保全關節、神經或肌腱的功能。
  • 手部創傷的手術治療:首先醫生會徹底清創,隨後儘快進行血管、肌腱和神經等的縫合、修復。如果伴有骨折,還需要用鋼釘或支架進行固定。
  • 關節矯形手術:去除破碎的軟骨或壞死組織,修補關節缺損,在一定程度恢復關節結構。
  • 肌腱或神經鬆解手術:通過手術鬆解黏連的神經或肌腱組織,從而實現緩解症狀的目的。

手部疾病的成因複雜多樣,主要的發病因素大致分為 2 類:區域性病因和全身性疾病。區域性病因主要包括病原體感染、急性創傷、慢性損傷、不良習慣等;全身性疾病則主要是慢性風溼性疾病。

手部疾病的區域性病因

  • 病原體感染:
    • 細菌:主要是金黃色葡萄球菌;
    • 真菌:主要是紅色毛癬菌、須癬毛癬菌等。
  • 急性創傷:
    • 對抗性比賽或運動跌倒或手部受撞擊;
    • 交通事故或工傷事故。
  • 慢性損傷:
    • 手部長期重複執行單一動作。
    • 常年參與重體力勞動。
    • 工作中長期接觸毒性物質,例如有機溶劑、化工原料等。
  • 不良習慣:
    • 不願意洗手或洗手時很馬虎。
    • 工作中沒有做好手部的防護措施。
    • 下意識的啃咬手指。
    • 喜歡用力剝指甲邊的倒刺。

全身性疾病造成的手部損傷

  • 慢性風溼性疾病:類風溼關節炎、痛風等。
  • 全身性感染:手足口病。

各種型別手部疾病的致病因素、形成過程和病變位置有所差異,但最終都表現為手部正常結構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並由此而引發相應的功能障礙,導致手部運動受限。

  • 手部疾病的形成過程有明顯差異:
    • 手部創傷常因事故而突然發生,且病情往往較為嚴重,或許還伴有全身其他部位的創傷。
    • 手部慢性勞損的致病過程較長,關節、神經、肌腱組織在長期、反覆受力或炎症損傷的作用下,病情逐漸進展至不可逆的嚴重損傷,並將伴隨患者終生。
  • 手部關節、肌腱和神經損傷的典型症狀:
    • 關節部位疼痛、動作不便,尤其無法完成各種精細動作。
    • 症狀還可能向手臂、肩膀等處延伸,導致患側的整條手臂都感覺痠痛或刺痛。
    • 在休息的時候症狀可能較輕微,在勞動過程中手部由於受力會致使症狀明顯加重。
    • 病變部位的肌肉由於長期缺乏運動,可能出現功能退化。
  • 隨病情進展,手部的結構和功能將遭到嚴重破壞,部分關節炎患者可出現指掌關節畸形,甚至完全喪失功能。
  • 手部感染的典型症狀:
    • 區域性細菌感染可引發炎症反應,出現紅腫、疼痛、發熱,甚至可形成膿腫。
    • 手癬患者可出現水皰、糜爛、瘙癢、脫屑,區域性面板明顯增厚、角化。

手部疾病的致病原因複雜多樣,關鍵在於積極治療原發病,保護手部健康,避免慢性勞損,從而儘量降低發病風險。

  • 積極治療原發病:嚴格遵醫囑用藥,維持類風溼關節炎、痛風等全身性疾病的長期穩定,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
  • 保護手部健康:
    • 勤洗手,保持手部清潔。
    • 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若要接觸有毒有害物質一定要帶手套。
    • 遵守交通規則和職業規範,避免發生手部創傷。
  • 避免慢性勞損:
    • 在工作或運動過程中,不要長時間重複某個單一動作,需注意勞逸結合,以免損傷。
    • 工作間歇可以休息幾分鐘,舒張肢體,避免肌肉和關節過度緊張。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