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型癲癇: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睡眠型癲癇是一類發作時間與睡眠密切相關的癲癇。主要症狀為睡眠中突然睜眼、喚醒或驚恐表現,多伴抽搐、輕微的全身痙攣。睡眠型癲癇一般僅在睡眠或早晨醒來時發生,可能由飲酒、過度疲勞、睡眠不足等因素誘發。

檢查

1.腦電圖檢查

腦電圖上的癇性放電是診斷癲癇的主要佐證。由於睡眠型癲癇發作在睡眠期,常規腦電圖很難捕捉到異常放電,需要做長程視訊腦電圖檢查,進行24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記錄,為癲癇診斷和定位提供依據。

2.磁共振成像(MRI)及CT檢查

影像學首選MRI,可發現顱內細微結構異常,如海馬硬化、局灶性皮質發育不良等,對於癲癇病因診斷、手術評估、預後判斷具有重要作用,是癲癇患者影像學檢查的首選專案。CT檢查的敏感性及特異性均不如MRI,且孕產期婦女禁用,不作為癲癇患者影像學檢查的首選,但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具有獨特的應用價值,是對MRI的補充。PET、SPECT、腦磁圖、磁共振波譜成像(MRS)、彌散張量成像(DTI)等可以輔助癲癇灶及腦功能區定位。

3.神經心理學檢查

神經心理學評估可明確神經功能障礙的程度、判斷語言優勢半球,有助於對癲癇患者致癇灶的定位分析。

診斷

根據癲癇發作史,目擊者對發作過程可靠的詳細描述,輔以腦電圖癇性放電證據即可確診。磁共振成像顯著提高了癲癇病灶結構異常的診斷率。

鑑別診斷

睡眠型癲癇與夢魘都是睡眠障礙性疾病,都會在睡眠中出現突然睜眼、驚恐等症狀。但夢魘還表現為睡眠時有噩夢,伴有情緒緊張、心悸、出冷汗及輕度臉色蒼白等自主神經症狀,一般無需特殊治療。

護理

1.監測和記錄癲癇的發作頻次、表現、持續時間。

2.避免過度緊張,注意休息,保持樂觀情緒。

3.床上增加防護欄,防止睡眠時墜床。

癲癇的治療可分為控制發作、藥物治療、外科治療。目前藥物治療仍然是主要治療手段。

1.藥物治療

若病因不明,且發作頻繁,可以用抗癲癇藥物控制發作。醫生會根據癲癇發作的形式及年齡等因素等,來具體制訂用藥方案,常用藥物有丙戊酸、卡馬西平、拉莫三嗪、託吡酯等。

2.外科治療

若已查明病因,應針對病因治療,如局灶性皮層發育不良、良性腫瘤等,可行手術評估。不能行致癇灶切除術者可考慮行迷走神經刺激術、腦深部刺激術等非切除性手術。

3.其他治療

經顱磁刺激適用於藥物、手術療效不佳或不能手術治療的癲癇患者。

預後

預後受病史、病因、病情和治療情況等因素的影響,總體預後較好。

1.發病原因

睡眠型癲癇大多是病因不明的原發性癲癇,少數是繼發性癲癇,可能與腦部腫瘤、腦皮質發育異常、腦血管疾病、中樞神經系統感染、腦外傷、腦部手術等有關,也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

2.誘發因素

睡眠型癲癇一般僅在睡眠或早晨醒來時發生,可能會由飲酒、過度疲勞、睡眠不足等因素誘發。

臨床表現

睡眠型癲癇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睡眠中突然睜眼、喚醒或驚恐表現,多伴抽搐、輕微的全身痙攣。癲癇發作時常有行為異常,少數人會在睡眠中出現攻擊行為。長期頻繁發作可能會造成認知障礙,表現為記憶障礙、智力下降、性格改變等。

注意避免誘發因素,如飲酒、過度勞累、睡眠不足等。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