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礙: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睡眠障礙是指睡眠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功能障礙,大致上有兩種表現,一是睡眠量不正常,另一個是睡眠中的發作性異常(如夢遊症、說夢話、磨牙等)。

  • 有多種因素可以引起睡眠障礙,最常見是環境因素,以及某些疾病引發。
  • 醫生在診斷該病時,通常採用主觀評估方法和客觀評估方法。主觀評估方法的內容包括:症狀、睡眠習慣和睡眠衛生情況、藥物使用情況、睡眠相關評估量表等;客觀評估方法的內容包括:體格檢查、多導睡眠圖等。
  • 大部分患者通過心理干預與藥物治療相配合的方法,症狀一般可得到改善。如果由其他疾病引起,則應積極治療原發病。
  • 減少睡前的刺激性活動,少喝咖啡、濃茶;適當增加日照時間,進行適度體力勞動和鍛鍊,有助於改善或預防睡眠障礙。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需及時就醫:

  • 當兒童出現以下情況:入睡困難、夜間驚醒、拒絕上床、磨牙(咬牙)、夢囈、遺尿、打鼾、夢遊、睡眠時呼吸氣粗或暫停等。
  • 青年和中年人每週有 3 次以上睡眠障礙,且持續 1 個月以上者。
  • 65 歲以上的老人半數以上有睡眠障礙,應多觀察平時睡眠狀況。
  • 日間精神狀況差,伴有情緒問題。
  • 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工作學習。

就診科室

  • 精神科
  • 神經內科
  • 心理睡眠科

醫生如何診斷睡眠障礙[3]

  • 醫生會詢問患者的症狀及相關病史,並進行全身體檢。
  • 多次小睡睡眠潛伏期試驗(MSLT):讓患者在白天進行一系列的小睡,來判斷其白天嗜睡程度。
  • 世界衛生組織生存質量測定量表(WHO 睡眠質量測定):瞭解患者對生活質量、健康狀況以及日常活動、睡眠狀況的感覺。
  • 腦電圖多導聯描記:用於監測全夜睡眠過程。
  • 夜間多相睡眠圖記錄:睡眠一般分為快速眼動睡眠(眼球在眼皮下不停地左右擺動)和非快速眼動睡眠(沒有劇烈的眼球運動)。通過觀察和記錄夜間兩種睡眠的交替情況,來判斷患者的睡眠質量。
  • 愛潑沃斯嗜睡量表調查:用此問卷評估患者白天嗜睡程度。

醫生可能會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自身有沒有疾病?
  • 首次出現睡眠問題是什麼時候?
  • 出現睡眠問題有多長時間了?
  • 是否在其他醫院看診過?診療結果是什麼?
  • 是否服用過輔助睡眠的藥物,有什麼效果嗎?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睡眠質量不好是什麼引起的?
  • 跟身體的其他疾病有關嗎?
  • 為什麼要服用的藥物種類較多?
  • 吃了藥物後覺得特別難受,是藥物的副作用嗎?
  • 為什麼服用了這麼久的藥物還不見好?
  • 是不是睡眠質量一旦好轉就可以不用服用藥物?
  • 在日常生活方面,應該注意什麼?
  • 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蔥等。
  • 少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如油炸食品、肥肉。
  • 不抽菸、不喝酒,儘量避免食用興奮性食品,如咖啡、濃茶等。
  • 除積極治療外,還應加強鍛鍊,增強體質。
  • 保持心情舒暢和良好心態,適當參加一些文體活動來放鬆心情。

如何治療睡眠障礙?

藥物治療

對於急性失眠患者,建議儘早藥物干預,解決患者生活質量問題,阻斷睡眠節律紊亂;慢性失眠患者建議用藥物輔助心理治療。睡眠障礙的藥物包括:

  • 具有鎮靜作用的抗焦慮抑鬱藥物:米氮平、阿米替林、馬來酸氟伏沙明、鹽酸曲唑酮等。
  • 抗精神病類藥物:富馬酸喹硫平、奧氮平。
  • 苯二氮卓類藥物:地西泮、艾司唑侖、阿普唑侖、硝基安定等。

如果長期服用這些藥物,患者可能會出現頭昏、嗜睡、運動不協調等副作用,還容易導致耐藥、成癮、依賴。如果突然停用,還會出現反跳(疾病復發或惡化)或戒斷反應(如興奮、失眠、嘔吐等),建議患者與醫生交流探索最佳用藥方式,按需服用,每 4~6 周評估藥物療效。

心理治療

  • 患者應到正規、專業機構,在精神心理專科醫生、諮詢師指導下進行心理治療。通過治療,患者學習如何控制症狀並發現疾病復發的早期表現。

  • 睡眠認知行為療法:通過改變患者對睡眠的看法、調整睡眠習慣等來促進睡眠,是治療睡眠障礙最為有效的方法。

  • 心理調節法:對睡眠採取順其自然的態度,認識到睡眠是人體的自然反應,不要刻意地去控制它,感覺困了就睡,不困就不要勉強,有時不加控制反倒能自然入睡。

其他治療

除了藥物和心理治療外,物理治療也常被採用。

  • 經顱磁刺激治療:磁訊號可以透過顱骨,刺激大腦神經,誘發出類睡眠慢波,並且能夠使神經元電活動恢復到正常狀態,從而恢復睡眠節律。此法是一種無痛、無創的治療方法。
  • 經皮穴位電刺激:通過面板,將特定的低頻脈衝電流輸入人體,按摩頭部神經,從而改善病情。

造成睡眠障礙的原因非常複雜,精神、環境、行為、疾病、藥物及生活習慣等因素都可引起,最常見的誘發因素是環境和疾病。

睡眠障礙是什麼原因引起[2]

  • 環境因素:居住環境噪雜、住房擁擠、床被不舒適、空氣汙染、強光刺激、氣溫過冷或過熱、蚊蟲侵擾等。
  • 疾病誘發:任何身體的不適都有可能導致失眠。
  • 精神刺激:持續的精神創傷導致的悲傷、恐懼等,以及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不愉快事件導致憂愁、焦慮、過度興奮、憤怒等,均可引起睡眠問題。
  • 行為因素: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如長期倒班工作,睡前飲茶、飲咖啡、吸菸等,經常熬夜、出差等。
  • 年齡因素:失眠與年齡密切相關,年齡越大越容易失眠。老年人入睡時間往往較長,夜尿多、睡眠淺、易醒等也使老人睡眠不佳。
  • 藥物引發:有些藥物可導致睡眠障礙,即藥源性失眠。
  • 長期飲酒:長期、大量飲酒會干擾睡眠規律,對睡眠產生不利的影響。

睡眠障礙的危險因素有哪些?

  • 老年人睡眠障礙的發病率高於年輕人。
  • 女性睡眠障礙的發生率大約比男性高兩倍。
  • 冠心病、高血壓、腦卒中等慢病患者更易出現睡眠障礙。

睡眠障礙一般分為兩大類:

  • 睡眠量不正常,主要分為睡眠量不足和過度。
  • 睡眠中的發作性異常,指在睡眠中出現一些異常行為,如夢遊症、夢囈(說夢話)、夜驚(在睡眠中突然騷動、驚叫、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全身出汗、定向錯亂或出現幻覺)、夢魘(做噩夢)、磨牙、不自主笑、肌肉或肢體不自主跳動等。

睡眠障礙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 焦慮症;
  • 抑鬱症;
  • 血壓波動、消化功能障礙、內分泌紊亂等表現。

現代人的睡眠障礙多由過度腦力勞動、不懂勞逸結合、長期精神壓力過重、病後體弱等原因引起,注意以下幾點:

  • 減少睡前的刺激性活動。避免觀看興奮、恐怖、懸疑影片等;避免攝入刺激食品如咖啡、濃茶等;睡前3小時內,不要做劇烈運動或從事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腦力勞動。
  • 調整睡眠節律,養成恰當的睡眠習慣,例如只在有睡意時上床,如果上床後 15~20 分鐘仍沒有入睡,則立即下床,做些輕鬆的活動,放鬆身心,直到出現睡意再上床。
  • 減少睡前的刺激性活動,比如劇烈運動、從事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腦力勞動等,尤其是睡前 3 小時內,應避免這些因素。如必須熬夜作業,應刻意在睡前 1~2 小時進行放鬆,使自己的體力與精神舒緩下來,以免影響睡眠。
  • 規律作息,限制無效睡眠(睡不著,但躺在床上)。
  • 白天多活動。多到戶外晒晒太陽,增加日照時間;加強身體鍛鍊,有助於夜晚的睡眠。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