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邊孔綜合徵: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四邊孔是小圓肌(上壁)、大圓肌(下壁)、肱三頭肌長頭(內側壁)和肱骨外科頸內側緣(外側壁)組成的解剖間隙。四邊孔綜合徵是指旋肱後動脈、腋神經及其主要分支在四邊孔處受壓所致四邊孔處壓痛,並向臂部放射,伴肩臂外側感覺障礙、三角肌功能受限等一系列臨床症候群。
  • 臨床少見。
  • 最主要的病因是肩胛部撞擊傷、肩關節活動使腋神經在肩袖周圍肌肉中反覆摩擦造成慢性損傷。
  • 早期表現為肩部不適或無力,隨著病情進展,肩關節逐漸出現四邊孔處固定壓痛、外展上舉活動受限,肩外側面板麻木或感覺消失,三角肌萎縮。
  • 主要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區域性封閉等保守治療及手術治療;治療關鍵點在於神經減壓是否徹底;治療難點是由於四邊孔綜合徵臨床少見,容易誤診或漏診,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另外三角肌萎縮後恢復困難。
  • 主要危害是旋肱後動脈、腋神經及其主要分支在四邊孔處受到卡壓,引起肩臂外側感覺障礙、三角肌功能受限、肌力減弱等,甚至三角肌萎縮。
  • 疾病的發展主要決定於神經病理改變程度、病程長短及減壓是否徹底。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神經病理改變較輕,預後較好。反之,預後較差。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肩部不適或疼痛。
  • 四邊孔處固定壓痛。
  • 肩向外展無力。
  • 肩關節活動受限,尤其向外展或上舉活動時。
  • 肩外側面板麻木或感覺消失。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肩胛部撞擊傷。
  • 肩關節脫位。
  • 肱骨近段、肩胛骨骨折。
  • 三角肌撕裂傷。

建議就診科室

  • 骨科

醫生如何診斷四邊孔綜合徵?

當醫生懷疑是四邊孔綜合徵時,將通常結合病史、臨床表現,採用體格檢查、肌電圖檢查、鎖骨下動脈造影、肩關節與頸椎間盤磁共振成像等來確診。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體格檢查:檢查肩部及上肢有無壓痛點、肩關節活動度、感覺檢查等。患者取坐位,醫生在患者肩部及上肢觸診觀察有無壓痛點,並活動患者肩部檢查活動度,尤其是肩關節前屈、外展、外旋動作時觀察是否活動受限或誘發疼痛症狀。感覺檢查時醫生會要求患者閉目接受測試,用大頭針針尖以均勻力量輕刺患者肩部及上肢面板,兩邊對稱部位檢查,請患者陳述具體感受。
  • 肌電圖檢查:通過肌電輔助診斷,通過電刺激檢查神經、肌肉興奮及傳導功能,以確定周圍神經、神經元、神經肌肉接頭及肌肉本身的功能狀態。醫生在做檢查前會向患者說明檢查方法和意義,解除患者對針電極的恐慌。醫生先在檢查部位消毒,後將針電極刺入患者面板插入需要檢查的肌肉內部,告訴患者肌肉放鬆或做不同程度的用力,觀察並記錄肌電圖儀上肌肉放鬆和收縮狀態下的不同電位。
  • 鎖骨下動脈造影:動態觀察旋肱後動脈是否在四邊孔處受阻。醫生向患者及家屬說明檢查方法、目的、可能的併發症等,簽署同意書。術前患者需檢查血常規、心電圖、生化、凝血功能等,術前 4 小時禁食,排空二便,訓練患者屏氣。在患者穿刺部位常規消毒,局麻下進行動脈穿刺,注射造影劑使動脈系統顯影以便觀察。
  • 肩關節與頸椎間盤磁共振成像:排除肩周炎、頸椎病,觀察小圓肌等肌肉是否萎縮。檢查前患者需除去身上攜帶的一切金屬物品、磁性物質及電子器件,檢查時平躺於檢查床上進行磁共振檢查,平靜呼吸,不能隨意活動,如有不適可通過話筒和工作人員聯絡。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主要有哪些症狀?多長時間了?
  • 治療過嗎?治療方法有哪些?療效如何?
  • 有外傷史嗎?
  • 平時需要經常活動肩部嗎?
  • 什麼情況下症狀會加重?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病情嚴重嗎?這個病能治癒嗎?
  • 後期會有哪些併發症?
  • 需要做哪些檢查?
  • 治療方法有哪些?治療效果如何?
  • 平常需要注意什麼?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術後注意事項:早期肩關節功能鍛鍊,預防再次粘連。
  • 在家用藥注意事項:遵醫囑服藥,若有消化道等不良反應立即停藥並及時就醫。
  • 術後、用藥複查:至少 1 個月去醫院複查,主要複查肩關節及上肢體格檢查、生化、肩關節磁共振成像等。
  • 運動:肩關節主動功能鍛鍊,運動幅度、運動量不宜過大,以無明顯不適為準。
  • 其他:注意安全,避免外傷;不宜頻繁運動肩關節,避免慢性損傷。

治療方法分為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保守治療主要有藥物治療、鍼灸等理療、康復鍛鍊。手術治療根據術中探查情況選擇是否行神經內鬆解減壓術或肌肉肌腱部分切開或切斷術。

藥物治療

  • 非甾體類抗炎藥:塞來昔布、雙氯芬酸等,用於消炎鎮痛,緩解疼痛症狀。
  • 糖皮質激素、維生素 B1、維生素 B12:區域性封閉治療,以消炎止痛、營養神經。

手術治療

  • 手術探查:以解除對腋神經、旋肱後動脈造成卡壓的因素。
  • 神經內鬆解減壓術:若在手術過程中發現神經條索狀質地變硬,需切開病變段的神經外膜,做徹底的神經鬆解術。
  • 肌肉肌腱部分切開或切斷術:神經鬆解後活動肩關節,如果腋神經在四邊孔內仍有卡壓,需行肌肉肌腱部分切開或切斷術。

其他治療

  • 保守治療:針刺、艾灸、推拿、小針刀鬆解、低頻脈衝干涉波電療等,以促進區域性血液迴圈、消腫止痛、鬆解區域性粘連、解除肌肉痙攣。
  • 康復治療:鍛鍊患肩關節功能,加強肌力鍛鍊,防止肌肉萎縮和區域性軟組織粘連。康復訓練需循序漸進,完成從被動、藉助力運動到主動運動甚至抗阻力運動的過程。

疾病發展和轉歸

  • 若不接受正規治療,可發展為三角肌萎縮、腋神經損傷等,造成患肩疼痛伴活動受限,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
  • 經過正規治療後,大部分患者預後較好。但若神經病理改變較重、病程較長或神經減壓不徹底,則容易復發或較難治癒,預後不良。

四邊孔綜合徵的病因主要包括肩胛部撞擊傷、肩關節活動、上肢運動幅度或運動量過大、肩關節過分外展或前屈等。

四邊孔綜合徵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肩胛部撞擊傷、外傷:導致四邊孔周圍骨骼、肌肉等發生挫傷,受損組織充血、水腫、增生形成瘢痕,可直接嵌壓腋神經。
  • 肩關節活動:使腋神經在肩袖周圍肌肉中反覆摩擦造成慢性損傷。
  • 上肢運動幅度或運動量過大:容易導致四邊孔壁的損傷。
  • 肩關節過分外展或前屈:造成腋神經牽拉傷。
  • 肩關節脫位、肱骨近段、肩胛骨骨折、三角肌撕裂傷:腋神經被擠壓,傷後血腫形成瘢痕或骨折後期骨痂形成,進一步壓迫腋神經。

哪些人容易患四邊孔綜合徵?

  • 肩胛部受到撞擊傷、外傷的人群。
  • 上肢運動幅度或運動量過大的人群。
  • 肩關節有問題的人群(如過分外展或前屈、肩關節脫位、肩胛骨骨折等)。

早期表現為肩部不適或無力,隨著病情進展,肩關節逐漸出現四邊孔處固定壓痛、外展上舉活動受限,肩外側面板麻木或感覺消失,三角肌萎縮。

四邊孔綜合徵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四邊孔綜合徵的常見症狀包括:

  • 肩部不適、肩向外展無力:做向外展對抗動作時無力。
  • 四邊孔處固定壓痛:肩胛骨即“蝴蝶骨”靠近脊柱的一邊有上下兩個角,在上下兩個角的中下 1/3 處,再水平往外 2~3 釐米,即對應四邊孔所在位置有固定的壓痛。
  • 肩後部疼痛:疼痛可放射至整個上肢,做肩關節前屈、外展、外旋動作時疼痛加重。
  • 肩關節活動受限:尤其向外展或上舉活動時。
  • 肩外側面板麻木或感覺消失。
  • 三角肌萎縮:肩部外側三角肌鬆軟。

四邊孔綜合徵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

  • 三角肌萎縮
  • 腋神經損傷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對於可改變的危險因素,預防方式如下:

  • 注意安全,避免外傷。
  • 肩關節及上肢運動幅度、運動量不宜過大,以運動後無明顯不適為準。
  • 肩關節脫位、肱骨近段、肩胛骨骨折、三角肌撕裂傷等積極就醫治療。

對於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如下方式也有助於疾病的預防或防止疾病復發:

  • 不宜頻繁運動肩關節,如持續打羽毛球,避免慢性損傷。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