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徵: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徵是指在鎖骨下動脈或頭臂幹上,椎動脈起始處存在部分或完全閉塞性病變,由於虹吸作用(盜血)引起患側椎動脈中的血流逆行,進入患側鎖骨下動脈的遠心段,出現椎-基動脈供血不足的神經症狀及上肢缺血性症狀。

  • 男性較女性多見,以左側損害者多見。可能是由於左鎖骨下動脈在主動脈的起始處所成角度大,易受血流衝激而引起動脈粥樣硬化。
  • 動脈粥樣硬化是該病最常見的致病原因,極少數屬於先天性,罕見於胸部外傷、無脈症、大動脈炎、栓塞等。
  • 該病可出現椎-基動脈供血不足的神經症狀,及上肢缺血性症狀。頸動脈供血不足的症狀比較罕見,僅見於頭臂幹或雙側鎖骨下動脈狹窄的患者。
  • 椎-基動脈供血不足最常見的症狀依次為眩暈、肢體輕癱、感覺異常、雙側視力障礙、共濟失調、複視、暈厥,少見的尚有間歇性跛行、發音困難、吞嚥困難、耳鳴、抽搐、頭痛及精神障礙。

  • 上肢缺血性症狀 常見者依次為間歇性運動不靈、上肢乏力、疼痛和感覺異常,極少數引起手指發紺或壞死疾病的主要危害。

  • 對病因為動脈粥樣硬化的老年患者,可服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劑以減少血栓形成和發展。手術治療多適用於反覆出現症狀和影響生活及勞動的患者。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一旦出現椎-基動脈供血不足,特別是同時有上肢缺血性症狀。
  • 檢查發現兩臂血壓之收縮壓相差在 20 mmHg 以上。
  • 脈搏有延遲或雙側脈搏不一致。
  • 鎖骨下-椎動脈區有血管性雜音。

建議就診科室

  • 神經內科
  • 血管外科

醫生如何診斷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徵?

本病血液及腦脊液等常規檢查一般無特異性表現。醫生主要依靠以下方式診斷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徵:

  • 具有發作性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症狀,特別是同時伴有上肢缺血性症狀。
  • 同側橈動脈、肱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收縮壓(患肢)降低 20 mmHg 以上或消失。
  • 患肢上舉活動後缺血癥狀加重。
  • 經顱多普勒超聲(TCD)檢測頸部血管及血流,懷疑該病時應行患側束臂試驗,可測出椎動脈反向血流等改變。
  • 頸部血管 CT 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主動脈弓造影有助於明確診斷。
  • 該病應與冠心病、腦梗死、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椎動脈型頸椎病、顱後窩佔位性病變,以及梅尼埃病相鑑別。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有什麼症狀?嚴重程度如何?每次持續多長時間?症狀出現多久?
  • 有沒有眩暈發作病史?是否有跌倒外傷?
  • 是否有眼前發黑,一過性眩暈?
  • 是否服用過相關藥物治療?效果如何?
  • 是否有頸部外傷或手術病史?
  • 平時活動後是否會出現類似症狀?
  • 是否有動脈粥樣硬化?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我是怎麼患上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徵的?能治好嗎?
  • 我需要做哪些檢查?要吃哪些藥?醫保能報銷嗎?
  • 目前都有哪些治療方法?哪種方法最適合我的病情?
  • 我是否需要調整某些生活習慣?
  • 這個病有傳染或遺傳的可能嗎?我的家人需要接受篩查嗎?

改善生活方式,及時防治動脈粥樣硬化。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戒菸。
  • 健康、均衡飲食。採用“一高三低”(高纖維素、低膽固醇、低脂肪、低鹽)的飲食結構。儘量少吃含飽和脂肪、反式脂肪的食物,如動物內臟、油炸食品、西式甜點等。
  • 規律鍛鍊。運動有助於控制動脈粥樣硬化進展,可以制定一份定期鍛鍊的計劃,並長期堅持。走路是一種很好的鍛鍊方式,有助於外周動脈疾病的治療。此外,以爬樓梯代替坐電梯、在看電視的時候做蹲起運動,都是不錯的鍛鍊方法。
  • 保持健康體重。超重人群應減重。
  • 管理好危險因素。儘量控制好血壓、血糖和膽固醇的水平。
  • 做一些放鬆練習。如瑜伽和深呼吸,幫助自己緩解壓力。

對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如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給予相應治療。

  • 抗凝治療:防止患肢栓塞或(和)減少血栓發展。
  • 腔內介入治療:通過球囊擴張及支架植入解除鎖骨下動脈狹窄閉塞後,患側椎動脈逆流消失,從而消除鎖骨下動脈竊血,損傷小,恢復快,效果良好。為目前治療的首選方法。
  • 手術治療:腔內介入治療不成功,或支架閉塞者可考慮行手術,如血栓內膜動脈切除,人工血管旁路手術,移位手術等。

疾病發展和轉歸

手術及腔內介入治療可獲預期效果,多數病例手術後腦和上肢缺血癥狀迅速改善,患側橈動脈及血壓很快恢復正常。

動脈粥樣硬化是最常見的閉塞性病因,極少數屬於先天性,罕見於胸部外傷、無脈症、鉅細胞動脈炎、栓塞或瘤栓。

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徵出現相關症狀的原因有哪些?

  • 鎖骨下動脈閉塞後,在基底動脈和鎖骨下動脈之間,存在著一種逆向壓力差,當壓力差相當於體迴圈收縮壓的 10% 時,椎動脈血液停止並逆流向鎖骨下動脈,以至於不但上肢,而且腦部供血有不同程度下降。
  • 隨著病情的發展,機體代償血流自椎動脈或頸動脈由 Willis 環(是顱內最重要的側支迴圈途徑,將兩側半球和前、後迴圈聯絡起來)送至基底動脈,但當肩部、上肢活動時增加了額外的血液供應需要,就會自椎-基底動脈“竊取”更多的血液,間接造成腦血供不足,從而產生一系列上肢和腦缺血的臨床表現。

哪些人容易出現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徵的?

  • 動脈粥樣硬化:絕大多數鎖骨下動脈病變是動脈粥樣硬化造成的。由於左鎖骨下動脈是由主動脈弓直接發出,所以病變多位於左側。由於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全身性血管損害,因此鎖骨下或頭臂幹粥樣硬化常同時在顱外頸部其他血管也有同樣的損害。
  • 先天性:先天性動脈畸形比如主動脈弓狹窄、鎖骨下動脈發育不良等。部分患者由於先天性鎖骨下動脈近心段閉鎖,引起先天性鎖骨下動脈盜血,此類先天性患者常同時有心血管缺陷。該病如發生在主動脈弓左位或主動脈弓有縮窄時,則同時存在著動脈導管未閉和室間隔缺損;如為主動脈弓右位,則常有法洛四聯症。主動脈弓為右位,亦可見主動脈弓正常,鎖骨下動脈呈侷限性發育不良、閉鎖或孤立。罕見的報告還有雙側鎖骨下動脈近心段發育不良,同時有主動脈縮窄而出現雙側盜血者。
  • 醫源性:牽涉鎖骨下動脈的血管手術等。此外由於右鎖骨下動脈起於主動脈,且並行於食管的後面,對患畸形性吞嚥困難者,進行血管手術矯正時,也能引起該病。
  • 外傷性:車禍使胸部受傷,在鎖骨下動脈上,椎動脈起始處的近心側發生挫傷性血栓形成,從而導致該病。
  • 其他:如各種動脈炎、風溼性心臟病併發左鎖骨下動脈第一段栓塞、無脈徵、轉移性癌栓和鉅細胞動脈炎。

一般男性較女性多見,年齡多在 50 歲以上。以左側損害者多見。這可能是由於左鎖骨下動脈在主動脈的起始處所成角度大,易受血流衝擊,而引起動脈粥樣硬化。該病可出現椎-基動脈供血不足的神經症狀及上肢缺血性症狀。頸動脈供血不足的症狀是罕見的,僅見於頭臂幹或雙側鎖骨下動脈狹窄的患者。

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徵常見症狀有哪些?

椎-基動脈供血不足的症狀

  • 最常見的症狀依次為眩暈、肢體輕癱、感覺異常、雙側視力障礙、共濟失調、複視、暈厥,少見的尚有間歇性跛行、發音困難、吞嚥困難、耳鳴、抽搐、頭痛及精神障礙。
  • 少數可出現“傾倒症”(drop attack),表現為沒有先兆,突然下肢肌力喪失而跌倒的發作,可沒有意識障礙,並能迅速恢復,可能是由於延髓椎體交叉區域缺血所致。
  • 一般不會引起永久性神經損害。

上肢缺血性症狀

常見者依次為間歇性運動不靈、上肢乏力、疼痛和感覺異常,極少數引起手指發紺或壞死。

一般體徵

  • 血壓:患側上肢血壓皆降低,兩上肢收縮壓相差可在 20~150 mmHg,多數相差在 20~70 mmHg。從血管造影、症狀程度和發作頻度來看,血壓差和受損血管狹窄的程度無關。
  • 脈搏:患側橈動脈大多減弱或消失,有的肱動脈或鎖骨下動脈搏動也減弱或消失。此外患側脈搏延遲,這是由於脈搏波要由對側椎動脈至患側椎動脈,再至腕部,其距離較遠的緣故。
  • 鎖骨上區域血管雜音:多數可聞及收縮期雜音,運動患肢可能使雜音加重。

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徵可能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

  • 椎-基動脈供血不足:主要表現為眩暈、肢體輕癱、感覺異常、雙側視力障礙、共濟失調、複視、暈厥,少見的尚有間歇性跛行、發音困難、吞嚥困難、耳鳴、抽搐、頭痛及精神障礙。
  • 上肢缺血:主要表現為間歇性運動不靈、上肢乏力、疼痛和感覺異常,極少數引起手指發紺或壞死病的進展過程。

鎖骨下動脈盜血綜合徵的最常見原因是動脈粥樣硬化,因此,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但可以延緩疾病進展,還有助於預防發病。具體預防方法主要有:

  • 戒菸、遠離二手菸。
  • 積極治療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
  • 健康飲食,少吃高膽固醇、高糖、高鹽的食物。
  • 適當減重。
  • 規律鍛鍊。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