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頭痛(headache)是指頭部任何部位(包括額、頂、顳及枕部)出現的疼痛,是兒童和成人最常見的疼痛相關問題之一。可見於多種疾病,大部分並無特殊意義,例如全身感染髮熱性疾病往往伴有頭痛;精神緊張、過度疲勞也可出現頭痛。但反覆發作或持續的頭痛,可能是某些嚴重疾病(例如腦腫瘤)的訊號,應及時就醫明確診斷,及時治療。
- 緊張型頭痛是最常見的頭痛型別,通常由壓力和情緒緊張導致。大多數成年人都會偶爾出現緊張型頭痛,每個人疼痛部位不盡相同。其他常見的型別還包括叢集性頭痛和偏頭痛。
- 因其他疾病引起的繼發性頭痛也較為常見,例如眼、鼻、喉、鼻竇、牙齒、下頜、耳朵或頸部疾病以及高血壓。有些頭痛是由嚴重疾病引起,例如頭部外傷(腦震盪)、腦部感染(腦膜炎)、腦部腫瘤及中風等。
- 如果頭痛的發作頻率或嚴重程度增加,或出現突發、嚴重的頭痛,或頭痛的同時伴有發熱、頸強直、感覺或視覺變化、昏厥、嚴重高血壓等症狀,應立即就醫。
- 大多數情況下,在家採取一些自我緩解措施(例如休息、放鬆、按摩等)即可緩解頭痛,而無需就醫。也可以使用一些非處方止痛藥,例如對乙醯氨基酚、布洛芬等來緩解頭痛,但需注意用藥安全。
- 頭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飲食營養、作息規律和適度運動,並注意糾正不良姿勢。還要注意避免可能誘發頭痛的因素,例如飲酒或咖啡、暴飲暴食、吸菸、光線或氣味及某些藥物等。
何時就醫?
雖然大部分的頭痛並不嚴重,但有時頭痛可能提示某些嚴重的疾病,例如中風、腦膜炎或腦炎等。
如果頭痛極為嚴重,或者突然出現嚴重頭痛,或頭痛伴有下列症狀,請立即前往急診或撥打120急救電話:
- 意識混亂或理解表達困難
- 昏厥
- 高燒,例如39~40℃
- 身體一側麻木、虛弱或癱瘓
- 頸部僵硬
- 視覺異常
- 說話困難
- 行走困難
- 噁心或嘔吐(與流感或宿醉無關)
如果發現下列情況,也請及時就醫診治:
- 頭痛發作比之前頻繁
- 頭痛程度比之前嚴重
- 服用正常劑量的非處方藥無法獲得改善,甚至加重
- 無法進行工作、睡眠或日常活動
- 給身心帶來痛苦
就診科室
- 神經科
- 眼科:持續頭痛,伴視力逐漸減退,請於眼科排查青光眼、屈光不正、眶內腫瘤等。
- 耳鼻喉科:頭痛侷限於前額或顏面部,伴鼻塞、膿涕、嗅覺減退等,考慮鼻竇炎的可能。請於耳鼻喉科就醫諮詢。
- 呼吸內科/感染科:頭痛,伴發熱、乏力、鼻塞、流涕、咽喉痛或咳嗽等,提示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的可能。請於呼吸內科、感染科就醫諮詢。
- 脊柱外科:患者反覆枕部頭痛、頸項部疼痛,伴頭暈,上肢麻木、無力,頸部活動受限等,提示頸椎病的可能,請於脊柱外科、神經科等門診就醫諮詢。
- 精神心理科:持續頭痛伴有失眠多夢、記憶力減退、易激動或煩躁、焦慮、抑鬱等,考慮神經症的可能,請於神經科、精神心理科就診。
就醫前準備
就診前,事先準備好回答下列問題,有助醫生快速而準確的診斷和治療疾病 。
- 曾服用過什麼藥物?藥物治療效果如何?不妨列個清單,記下這些藥物名稱以及用藥後的反應。
- 如果是突然出現的頭痛(急性),請回憶:
- 頭痛何時開始?
- 頭痛開始時在做什麼?
- 如果是持續性頭痛(慢性),請回憶:
- 頭痛何時開始?
- 發生頭痛的頻率如何?
- 頭痛通常持續多久?
- 什麼部位發生頭痛?
- 描述一下頭痛的疼痛情況(刺痛、抽痛、鈍痛、銳痛),疼痛的級別如何?
- 頭痛通常如何開始及如何變化?
- 伴隨頭痛是否出現其他症狀?
- 頭痛與月經週期是否有關?
- 自己認為頭痛由什麼引起?
- 嘗試過哪些自我緩解措施,效果如何?
- 用過哪些處方藥?效果如何?
- 是否使用過中草藥、保健品或補充劑?
- 最近是否做過牙科手術,例如充填或根管治療?
- 最後一次眼科檢查是什麼時候?是否戴矯正眼鏡?
- 是否有其他疾病或不適?
常用檢查
醫生可能採取下列檢查,以查明頭疼原因,並決定如何治療:
- 體格檢查:醫生會對頭痛病人進行全面、細緻的體格與神經系統檢查。
- 實驗室檢查:血生化、電解質及細胞學檢查有助瞭解血液細胞及生物化學的改變及其與頭痛的關係;腦脊液檢查則對蛛網膜下隙出血及顱內炎症等疾病的診斷有重要意義。
- 影像學檢查:頭顱CT、磁共振是最常做的影像學檢查,對血管病變(如血管畸形、腦動脈瘤)及佔位性病變(腦良、惡性腫瘤)的診斷有重要幫助。視病情不同,還可選擇或增加經顱多普勒超聲波檢查(TCD)、腦電圖、放射性核素腦掃描、腦血管造影等檢查。
治療原則
- 積極治療原發病:對於因其他疾病引起的繼發性頭痛,應積極處理和治療原發病。
- 合理使用止痛藥:包括麻醉性止痛藥(嗎啡、曲馬多、可待因等)及非甾體類抗炎藥(如阿司匹林、布洛芬、萘普生等及其複方製劑)。
- 其他藥物的使用:對焦慮煩燥者,可酌情加用安定劑或鎮靜劑(地西泮、巴比妥類等);對抑鬱表現者,可加用抗抑鬱劑。
- 針對發病機理進行治療:如高顱壓者使用脫水利尿劑,低顱壓者使用較大量補液,擴張性頭痛使用麥角製劑,表淺神經痛可採用封閉治療等。
- 聯合心理治療、物理治療等。
自我緩解措施
如果醫生為頭痛開了處方,一定要遵照醫囑服用。
在大多數情況下,在家採取一些自我緩解措施即可讓頭痛好轉或消失,而無需就醫。頭痛的家庭治療通常有助於減輕疼痛的嚴重程度及持續時間。家庭治療也可以緩解其他症狀,例如發熱、噁心或嘔吐、焦慮或肌肉疼痛。
如果頭痛輕微且不伴其他症狀,可嘗試下列方法:
- 在安靜、較暗的房間裡休息。
- 在額頭上冷敷。
- 不要吸菸、飲酒或使用違禁藥物。
以下措施有助減少頭痛的頻率和嚴重程度:
- 放鬆訓練。一些放鬆技巧有助於消除引起或加重頭痛的緊張和壓力。
- 熱療,例如熱水袋、加熱墊或熱水浴,放鬆緊張的肌肉。注意不要燒傷。
- 在頸後或太陽穴處冰敷。
- 按摩療法、生物反饋療法和其他輔助藥物治療可以減少肌肉緊張,尤其是頸部和肩部肌肉。肌肉緊張會導致頭痛或使其加重。
注意,如果在家治療期間出現頭痛加重或其他症狀,例如發熱、噁心等,應及時就醫。
常見原因
頭痛的常見原因包括:
- 酒精、咖啡因或其他藥物的使用或戒斷。
- 體內化學物質(神經遞質)水平變化。
- 咳嗽或打噴嚏。
- 脫水。
- 牙科疾病或手術,例如磨牙疼痛或根管疼痛。
- 食用冷食或飲用冷飲。
- 情緒壓力。
- 暴露於含某種化學物質的煙霧,例如一氧化碳。
- 眼睛疲勞。
- 發熱。
- 高海拔:在高海拔地區,低氧會引起頭痛。
- 高血壓。
- 鼻竇感染,例如鼻竇炎或膿腫。
- 一些醫療操作,例如腰椎穿刺(脊椎抽液)的後遺症。
- 藥物:許多藥物也會導致頭痛。
- 頸部、上背部或肩部肌肉勞損。
- 上呼吸道感染。
- 經前期綜合徵 (premenstrual syndrome,PMS)。
頭痛還可能是某些嚴重疾病的徵兆,儘管這種情況較為少見。頭痛的同時還可能伴有一些其他症狀,例如嘔吐、頭暈或視力改變等。例如,以下嚴重疾病或損傷可能會引起頭痛:
- 頭部損傷:
- 腦損傷(腦震盪)
- 顱骨骨折
- 顱內出血
- 腦腫瘤:可導致大腦腫脹。
- 腦內感染(腦炎),或腦和脊髓外膜感染(腦膜炎)。
- 卒中:當大腦供血動脈破裂或被血塊阻塞時可發生。
- 血管破裂伴腦內或腦周圍出血(動脈瘤)。
發生機制
頭痛的發生機制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 血管因素:各種原因引起的顱內外血管的收縮、擴張及血管受牽引或伸展。
- 腦膜受刺激或牽拉。
- 具有痛覺的腦神經(三叉神經、面神經、舌咽神經、迷走神經)或頸神經受到刺激、擠壓或牽拉。
- 頭、頸部肌肉的收縮。
- 五官和頸椎病變。
- 生化因素及內分泌紊亂。
- 神經功能紊亂。
症狀表現
頭痛的症狀表現,往往由於病因不同而各有其特點。
發病情況
- 急性起病並有發熱:常為感染性疾病所致。
- 急劇的頭痛,持續不減,並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而無發熱:提示顱內血管性疾病(如蛛網膜下腔出血)。
- 長期的反覆發作頭痛或搏動性頭痛:多為血管性頭痛(如偏頭痛)或神經症。
- 慢性進行性頭痛並有顱內壓增高的症狀(如嘔吐、緩脈、視神經乳頭水腫):應注意顱內佔位性病變。
- 青壯年慢性頭痛,但無顱內壓增高:常因焦急、情緒緊張而發生,多為肌收縮性頭痛(或肌緊張性頭痛)。
頭痛部位
- 偏頭痛及叢集性頭痛,多在一側。
- 顱內深部病變的頭痛部位,不一定與病變部位相一致,但疼痛多向病灶同側放射。
- 高血壓引起的頭痛,多在額部或整個頭部。
- 全身性或顱內感染性疾病的頭痛,多為全頭部痛。
- 蛛網膜下腔出血或腦脊髓膜炎除頭痛外,尚有頸痛。
- 眼源性頭痛,侷限於眼眶、前額或顳部。
- 鼻源性或齒源性頭痛,也多為淺表性疼痛。
頭痛程度
- 劇烈頭痛多見於腦膜炎、偏頭痛、顱內壓增高、青光眼、高血壓危象、各種神經痛等。
- 腦腫瘤引起的頭痛多為中度或輕度。
頭痛性質
- 高血壓性、血管性及發熱性疾病的頭痛,往往為搏動性。
- 神經痛多呈電擊樣痛或刺痛,肌肉收縮性頭痛多為重壓感、緊箍感或呈鉗夾樣痛。
頭痛出現的時間與持續時間
- 顱內佔位性病變,往往清晨加劇。
- 鼻竇炎的頭痛,常發生於清晨或上午。
- 叢集性頭痛,通常在晚間發生。
- 女性偏頭痛,常與月經期有關。
- 腦腫瘤的頭痛,多為持續性,可有長短不等的緩解期。
加重、減輕或激發頭痛的因素
- 咳嗽、打噴嚏、搖頭、俯身可使顱內高壓性頭痛、血管性頭痛、顱內感染性頭痛及腦腫瘤性頭痛加劇。
- 叢集性頭痛在直立時可緩解。
- 低頭可使鼻竇炎頭痛加重。
- 頸肌急性炎症所致的頭痛,可因頸部運動而加劇;慢性或職業性的頸肌痙攣所致的頭痛,可因活動按摩頸肌而逐漸緩解。
- 偏頭痛在應用麥角胺後可緩解。
伴隨症狀
由於發病原因的不同,頭痛往往伴隨不同的其他症狀,一些常見的伴隨症狀及其提示意義如下:
- 頭痛伴劇烈嘔吐:提示顱內壓增高。頭痛在嘔吐後減輕者見於偏頭痛。
- 頭痛伴眩暈:見於小腦腫瘤、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 頭痛伴發熱:常見於感染性疾病,包括顱內或全身性感染。
- 慢性進行性頭痛伴精神症狀:應注意顱內腫瘤。
- 慢性頭痛突然加劇並伴有意識障礙:提示可能發生腦疝。
- 頭痛伴視力障礙:可見於青光眼或腦腫瘤。
- 頭痛伴腦膜刺激徵:提示有腦膜炎或蛛網膜下腔出血。
- 頭痛伴癲癇發作:可見於腦血管畸形、腦內寄生蟲病或腦腫瘤。
- 頭痛伴神經功能紊亂症狀:可能是神經功能性頭痛。
預防措施
日常生活中採取以下措施,有助預防頭痛的發生:
- 規律進食。不要錯過吃飯,注意營養均衡,不要吃太多鹹的食物或碳酸飲料。並戒菸戒酒。
- 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設定睡覺時間和起床時間,即使在週末也要堅持。這有助於身體適應規律的睡眠時間。避免睡眠時間過長。
- 物理治療有助於增強頸部肌肉、改善姿勢並增加活動能力。
- 定期鍛鍊。散步、騎自行車、慢跑、游泳,甚至跳舞或園藝都是緩解壓力的好方法。如果頸部和肩部持續保持緊張狀態,散步可能非常有用。手臂擺動的動作有助放鬆這些肌肉。
- 每天進行一到兩次放鬆練習,每次 10~20 分鐘。
- 嘗試按摩,可以減少肌肉緊張,尤其是頸部和肩部的肌肉。肌肉緊張會導致頭痛或使其加重。
- 在家裡和在工作中注意良好姿勢:
- 在椅子上坐直。如果一天大部分時間都坐著,每小時記得休息一次,伸展頸部肌肉。在休息期間可以做一些特殊的頸部鍛鍊。
- 如果在電腦前工作,調整顯示器,使得螢幕頂部在眼睛水平位置。
- 如果經常使用電話,考慮使用耳機或揚聲器。不要在肩膀和耳朵之間夾著電話聽筒。
- 經常檢查牙齒,每年進行眼科檢查。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