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色素痣: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外陰色素痣又名外陰黑痣,是外陰面板色素細胞因不明導致其生長過度,而形成色素痣。色素痣是由痣細胞組成的良性增生物。

  • 約 2% 的成年女性患有外陰色素痣,佔所有外陰色素沉著性疾病的 23%。是少見的面板科或婦科疾病。
  • 該病屬於發育畸形。色素細胞在由神經嵴向表皮的移動過程中,由於偶然異常,造成色素細胞的區域性聚集而形成。
  • 表現為外陰上出現斑疹或斑丘疹,顏色從粉紅色、棕色至黑色不等,表面平滑或粗糙,有時可長出毛髮。
  • 過度刺激可造成其惡變,形成外陰惡性黑色素瘤,此時強調早發現、早治療。
  • 該病的治療原則是:手術將病灶完全切除,並對病灶進行活組織病理檢查,判斷其是否發生惡變。
  • 該病的治療原則為早發現、早治療,即在未發生惡變前,進行治療,預後良好,可保證不復發。
  • 該病最簡單的預防方法,是在洗浴時,進行自我檢查。一旦發現外陰出現色素痣,且該痣發生增大、隆起等,以及面板出血、潰瘍及瘙癢等症狀時,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 當出現外陰包塊、破潰、出血、瘙癢等症狀,以及黑痣變大、明顯色素沉著時,要警惕陰道惡性黑色素瘤的可能,應及時就醫。
  • 若自覺影響外觀,即使無任何症狀,也可就醫。

建議就診科室

  • 面板科。
  • 婦科。

醫生如何診斷外陰色素痣?

  • 臨床醫生根據患者皮損臨床表現、年齡、自覺症狀及組織病理檢查結果,確診外陰色素痣並不難。
  • 但應排除其他疾病:
    • 惡性黑色素瘤:根據臨床表現如出現外陰包塊,外陰破潰或流血,,外陰瘙癢,黑痣長大,明顯色素沉著,特別是老年患者,必要時可行組織病理檢查確診;
    • 其它色素性疾病:如色素性基底細胞癌,面板纖維瘤相鑑別。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哪裡不舒服?這個痣出現多長時間了?有沒有不適症狀出現?
  • 近期,這個痣有沒有發生變化,如破潰、出血、短期內迅速增大、顏色加深、色澤不均勻、形態不對稱等?
  • 是否自行用過藥?
  • 有沒有疾病史?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什麼原因導致外陰色素痣?
  • 需要做哪些檢查可以確診?
  • 外陰色素痣會癌變嗎?出現哪些現象需要警惕癌變?需要手術切除嗎?
  • 推薦採用什麼方案治療?
  • 需要治療多長時間?
  • 能治癒嗎?會復發嗎?
  • 有併發症和後遺症嗎?
  • 治療期間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外陰色素痣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 在生活中,要特別注意自我護理,講究個人衛生,保持外陰清潔、乾燥。
  • 避免色素痣受到搔抓、擠壓、摩擦等刺激。
  • 手術後,應穿寬鬆、舒適、純棉的內褲,而不選擇過緊的內褲,預防切口感染。若切口出現感染,應及時就診。

治療原則:手術將病灶完全切除,並將切除的病灶進行活組織病理檢查。

手術切除治療

  • 此為首選治療。
  • 對於外陰色素痣患者,需通過手術將其病灶進行完全切除,並對病灶進行活組織病理檢查,來判斷有無惡變發生。
  • 該手術需在有經驗的面板科或婦科、整形外科的醫生操作下進行,因為在確保完全切除病灶的基礎上,還需保證外陰良好的外觀。

疾病發展和轉歸

雖外陰色素痣是良性增生物,但長期受到摩擦、擠壓等刺激,會有惡變的可能,導致外陰惡性黑色素瘤。而在未發生惡變前,積極進行手術治療,預後良好,可保障不復發。

外陰色素痣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該病屬於發育畸形,即外陰面板的色素細胞從神經嵴向表皮的移動過程中,由於偶然異常,造成色素細胞的區域性聚集而形成。

哪些人容易患外陰色素痣?

  • 常出現在絕經期前女性:最常見於28-33歲,18歲以下女孩出現外陰色素痣的概率為3.3%。
  • 色素痣不穩定,常經歷成熟至衰老的生長演化過程,即出生後數年後開始出現,20-30歲時發病率增加,皮疹數量增多,隨後開始穩定下降。

外陰色素痣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 其主要表現為外陰上出現斑疹或斑丘疹,顏色從粉紅色、棕色至黑色不等,表面平滑或粗糙,有時可長出毛髮。
  • 一般無不適症狀,而外陰出現灼熱、疼痛、刺痛、觸碰易出血等症狀時,要警惕是否出現惡變。
  • 當出現惡變形成外陰惡性黑色素瘤時,可出現外陰包塊、出血、瘙癢、潰瘍等,以及黑痣長大、明顯色素沉著等。

外陰色素痣的併發症有哪些?

  • 色素痣沒有發生惡變時一般不出現併發症。
  • 長期受到擠壓、摩擦、異常分泌物刺激時可併發外陰惡性黑色素瘤。

可以採取如下預防措施:

  • 該病最簡單的預防方法,是在洗浴時,做到自我檢查。一旦發現外陰存在色素痣,且該痣發生增大、隆起、出血、潰瘍及瘙癢等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做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 每日需用清水來清潔外陰,保持外陰的清潔、乾燥。
  • 如果存在色素痣,應避免其受到過度摩擦、擠壓等刺激。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