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疣狀黃瘤: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外陰疣狀黃瘤是一種發生於女性外陰及男性陰囊、陰莖和肛門周圍的良性腫瘤性疾病,屬於臨床少見病,常單獨發病或伴發於其他疾病,如大皰性表皮鬆解症、表皮痣、扁平苔蘚等。
  • 男女均可發病,比例約為 1.1∶1,發病年齡在 2.5 歲~80 歲,以中年多見,發病率高低與人種相關,黑人多於白人,發病率為 0.025%~0.05%,平均約為 0.046%。
  • 細菌、病毒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是導致該病的主要原因,同時該病也和反覆的區域性刺激、伴發面板病以及免疫抑制性疾病相關。區域性衛生不良、區域性創傷等為該病危險因素。
  • 按照病變的上皮增生可分為 3 種形態:疣狀-丘疹型、火山口-囊狀型、平坦型。
  • 主要症狀為患者的外陰處可見呈單發息肉狀、乳頭狀、顆粒狀的腫物,顏色可呈紅色、淡紅色、淡黃色等,多孤立生長,底部可帶蒂或不帶蒂,患者多無任何不適,部分患者可有輕微的觸痛及出血。
  • 此病以直接切除治療為主。完整切除後,基本無復發。
  • 此類疾病對健康的損害主要是因為治療不及時而出現感染甚至是癌變。
  • 該病為良性疾病,不傳染。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腫物增大。
  • 腫物感染:當出現紅腫、糜爛等。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撥打 120:

該病不涉及生命危險,暫無需要立即就醫的情況。

建議就診科室

  • 婦科
  • 面板科

醫生如何診斷外陰疣狀黃瘤?

當醫生懷疑為外陰疣狀黃瘤時,將通過視、觸診以及血常規、肝腎功、腫瘤標誌物、彩超、病理活檢等來診斷該疾病,確診需依賴病理檢查。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視、觸診:醫生會觀察瘤體的形態、大小、顏色,看境界是否清晰,然後進行觸診。
  • 血常規:通過看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數等指標有無升高,可判斷是否合併了感染。
  • 腫瘤標誌物:通過看各項腫瘤指標有無升高,來判斷外陰腫物是不是惡性腫瘤。
  • 彩超:通過彩超可瞭解瘤體的皮下組織情況和血流訊號,判斷腫物的性質。
  • 病理活檢:夾取一小塊瘤體制成病理切片,直接觀察瘤體的組織形態來進行確診。
  • 全身檢查:如心電圖、胸片、血脂、血糖等,瞭解其他系統情況。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腫物長了有多久了,生長速度快嗎?
  • 是否有疼痛、腫脹、瘙癢的感覺呢?
  • 是否有面板病,如纖維瘤、萎縮性苔蘚、鱗狀細胞癌、扁平苔蘚、表皮痣等?
  • 是否有免疫抑制性疾病,如艾滋病和移植物抗宿主病等?
  • 發病前區域性是否經常出現炎症感染?
  • 有無高血壓和高脂血症、乙型肝炎和輸血史等既往病史?
  • 是否做過檢查及治療?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是否為良性疾病?
  • 如何治療?
  • 是否會惡變?
  • 哪些情況容易患病?
  • 治療後是否復發?
  • 痊癒後有哪些注意事項?
  • 是否需要定期複查,多久複查一次?
  • 平時需要注意什麼,如何預防?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用藥注意事項:在家中用藥時一定要遵照醫囑服藥,外用藥物也要注意塗抹的量和頻次,需嚴格按照醫囑執行。
  • 及時複診:經過手術切除後,患者需定期換藥,避免術後感染,術後 4、8、12、16 周進行復診,之後可 1~2 年進行一次複診。
  • 注意衛生:平時要注意清潔衛生,尤其是外陰、肛門等處,要經常清洗,保持乾燥。
  •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要保證睡眠時間充足,每天至少 7-9 小時,飲食要均衡,要勤鍛鍊,增強自身的抵抗力。

首選手術切除,完整的切除可避免復發,也可採用電灼、二氧化碳鐳射、冷凍等,但鐳射治療可能復發;咪喹莫特乳膏、他克莫司乳膏、阿達帕林凝膠進行區域性塗抹,以及口服阿維 A 膠囊也可獲得良好的效果。

藥物治療

  • 咪喹莫特乳膏:睡前塗抹,可誘導細胞因子產生抗病毒作用從而抑制疣體生長。
  • 他克莫司軟膏:塗抹於患處,可抑制 T 淋巴細胞形成,防止皮膚髮生腫瘤性病變。
  • 阿維 A 膠囊:口服,可對抗面板角化,防止泡沫細胞形成。
  • 阿達帕林凝膠:睡前塗抹於患處,可對抗面板角化,也有抗炎的作用。

手術治療

手術切除:局麻或全麻下切除病變,治癒率高。

其他治療方法

  • 二氧化碳鐳射:使病變氣化而達到治療目的,但可能復發。
  • 電灼:通過電灼刀頭產生高溫,將腫物氣化或碳化。
  • 冷凍療法:利用液氮作為冷凍劑,使疣體組織血管收縮導致區域性無供血,從而引發組織壞死。

疾病發展和轉歸

  • 如發現外陰疣狀黃瘤而沒有及時地去醫院就診檢查,可能導致惡變和感染。
  • 經過正規的治療,比如手術切除,可治癒,術後無復發,生活質量不會受影響,壽命也不會受到影響。

目前病因尚未明確,主要病因可能是病原微生物感染或區域性炎症刺激,導致面板角質細胞被破壞,釋放脂質被真皮中的巨噬細胞吞噬後形成泡沫細胞,最終脂質沉積生成疣狀黃瘤。次要病因可能是免疫抑制、遺傳、輻射、面板移植、淋巴水腫等。

外陰疣狀黃瘤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區域性感染:可能與區域性細菌、真菌、病毒感染相關,如人乳頭瘤病毒感染,這些區域性的感染會導致面板角質細胞被破壞,釋放脂質,形成泡沫細胞。
  • 遺傳:可能與家族遺傳相關,即基因的易感性。
  • 免疫力低下:可能與免疫抑制相關,抵抗力下降時可能會患病。
  • 輻射:可能與輻射相關,輻射可引起基因突變,從而導致發病。

哪些人容易患外陰疣狀黃瘤?

有如下可變因素的人群,容易罹患該疾病:

  • 區域性衛生不良者:區域性衛生不良可導致持續的炎症刺激,可誘發該病。
  • 區域性創傷:創傷可導致面板屏障受損,進而導致面板易受外界環境影響,容易產生炎症感染。
  • 面板移植:面板移植後可能引發免疫紊亂,從而導致患病。
  • 區域性淋巴結水腫:淋巴淤滯可引起機體對外界刺激易感,從而導致患病。

有如下不可變因素者,容易罹患該疾病:

  • 有基礎面板疾病:如萎縮性苔蘚、扁平苔蘚、黏膜下纖維化和鱗狀細胞癌等,因為這些區域性的病變可導致上皮改變,誘導脂質沉積從而形成疣狀黃瘤。
  • 已感染者:部分患者本身存在細菌、病毒、真菌感染,如人乳頭瘤病毒和支原體感染,容易發病。
  • 免疫抑制患者:如腎移植術後、骨髓瘤、移植物抗宿主病患者,由於免疫功能紊亂,也容易發病。
  • 家族遺傳史:家中如果有類似疾病的患者,發病率較高。

外陰疣狀黃瘤最為典型的症狀是外陰處單發的小包塊,可呈乳頭狀、顆粒狀、息肉狀等形態,無疼痛、瘙癢,部分可有輕微觸痛或出血。

外陰疣狀黃瘤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外陰疣狀黃瘤的常見症狀包括:

  • 外陰腫物:外陰單發或多發的腫物。呈息肉狀、扁平盤狀、斑塊狀和菜花狀等形態,表現為正常面板顏色、紅色、淡紅色、深褐色等,質地柔軟。
  • 感覺異常:大部分患者無疼痛、瘙癢等感覺,部分患者可有輕微觸痛。
  • 出血:少數患者可出現觸碰包塊後表面滲血的症狀。

外陰疣狀黃瘤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

  • 感染
  • 癌變

患者平時需要多做自我檢查,可以洗澡時觀察、觸控自己的生殖器周圍,看有沒有腫物,如發現異常,要及時去醫院檢查,同時也要注意個人衛生,如果有全身疾病,也需要儘早治療。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針對可變的因素:

  • 自查:可在洗澡時對生殖器周圍進行觸控、檢查,儘早發現病變。
  • 注意衛生:保持私處清潔,夏天時需每天進行清洗,天氣寒冷時可 1 周清洗 3 次。
  •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奶製品、豆製品及魚肉、雞肉等,同時要適當鍛鍊,每週運動 3 次以上,每次至少運動半小時,以跑步、快走、游泳等運動為宜。保證睡眠充足,每天要達到 7-9 小時,同時要保持心情舒暢、愉悅。
  • 避免接觸輻射:平時要遠離輻射,注意自我保護。

針對不可變因素:

  • 如果患者本身有細菌、病毒、真菌感染或是面板病以及免疫系統疾病時,需及時地對這些基礎疾病進行治療。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