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腫瘤: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外陰腫瘤是指女性陰阜、陰脣、陰蒂和前庭(包括尿道口、前庭大腺、陰道口和處女膜)等處的面板、黏膜、腺體和結締組織發生的腫瘤,包括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

  • 外陰良性腫瘤較少見,主要有來源於上皮的外陰乳頭瘤、汗腺腺瘤以及來源於中胚葉的纖維瘤、脂肪瘤、平滑肌瘤和神經纖維瘤,而淋巴管瘤、血管瘤等罕見。
  • 外陰鱗狀上皮內病變稱為外陰鱗狀上皮內瘤變(VIN)、原位癌、外陰鮑文病(Bowen disease)和 Queyral 增殖性紅斑。2014 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外陰鱗狀上皮內瘤變細分為:低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高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和分化型外陰上皮內瘤變[1]
  • 外陰惡性腫瘤是來源於外陰部面板、黏膜及其附屬器和前庭大腺的惡性腫瘤,常見於絕經後女性。其中,以鱗狀細胞癌最多見,約佔全部外陰癌 80%~90%,其他包括惡性黑色素瘤、基底細胞癌、前庭大腺癌、疣狀癌和肉瘤等。
  • 外陰腫瘤病因至今尚不清楚,但與性病(如尖銳溼疣、淋病、梅毒和陰道滴蟲病)共存率高。人乳頭狀瘤病毒(HPV)可能發展為浸潤癌,與機體的免疫功能低下或損害有關。外陰營養不良和外陰溼疣均有發展成外陰鱗癌的可能。
  • 該病早期區域性出現小而硬的結節、腫塊或潰瘍,常伴疼痛或瘙癢。晚期為典型的糜爛,腫塊或不規則的乳頭狀瘤,顏色可呈白色、灰色、粉色或有黑色素沉著。當腫瘤破潰或繼發感染時,可出現尿頻、尿痛、排尿困難、排便困難等症狀。
  • 外陰良性腫瘤多采用區域性腫瘤切除術;外陰鱗狀上皮內病變的治療目的在於消除病灶、緩解症狀、阻斷向浸潤癌發生,病灶切除是其主要治療方式。外陰惡性腫瘤早期以手術為主,區域性晚期腫瘤治療採用手術結合放化療。
  • 良性腫瘤預後良好。外陰癌的預後與癌灶大小、部位、臨床分期、組織學分化、有無淋巴轉移及治療措施有關。由於外陰面板對放射線耐受性極差,易發生放射面板反應,部分患者不得不中斷放射治療。

患者應保持外陰衛生,定期盡行婦科檢查,如有自覺外陰瘙癢及外陰腫塊或潰瘍等異常情況,應及時就診。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 外陰良性腫瘤症狀多無特異性。外陰惡行腫瘤最常見的症狀是外陰瘙癢、區域性腫塊或潰瘍,合併感染或較晚期癌可出現疼痛、滲液和出血。
  • 對於外陰瘙癢、白斑、尖銳溼疣等經一般治療無效者,尤其外陰部出現小結節、潰瘍或乳頭狀贅生物等情況,應警惕有發展或已成為外陰腫瘤的可能。

就診科室

  • 婦科。

醫生如何診斷外陰腫瘤?

  • 常規陰道細胞學塗片檢查:有助於發現外陰腫瘤患者是否伴發陰道癌、宮頸腫瘤或宮體癌。
  • 細胞學塗片檢查:對外陰腫瘤的診斷約有 50% 的陽性率,直接從病變部位刮取材料或區域性組織印片作細胞學檢查可提高陽性率。
  • 病理組織切片檢查:是外陰腫瘤診斷的主要依據。對於活檢結果可疑者,應再次取較深部組織檢查。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您有什麼症狀?嚴重程度如何?已經出現多久了?
  • 您的生育史及婚育史如何?
  • 您有沒有查過宮頸液基細胞學檢查(LCT/TCT)和 HPV 檢查?
  • 您是否有全身性疾病病史,如糖尿病、系統性紅斑狼瘡、丘疹性銀屑病等?
  • 您是否受過外傷,尤其是外陰部?
  • 您是否吸菸、是否喜歡大量飲酒?
  • 您平時工作壓力大嗎?作息是否規律?
  • 您是否有家族性遺傳病史,尤其是婦科疾病?

患者可能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我是怎麼患上外陰腫瘤的?能治好嗎?
  • 我需要做哪些檢查?醫保能報銷嗎?
  • 目前都有哪些治療方法?我的病情需要手術嗎?術後還需要放、化療嗎?
  • 治療後我還能有性生活嗎?
  • 我是否需要調整某些生活習慣?
  • 這個病有遺傳的可能嗎?
  •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助於身心健康。
  • 注意休息,適度運動,避免過度勞累。
  • 保持心情舒暢,積極配合治療。
  • 注意外陰部衛生,防止感染。
  • 遵醫囑,定期進行復查。

治療大致有藥物、鐳射、放療和手術方法。針對外陰良性腫瘤,大多手術切除即可,無需術後治療。針對外陰惡性腫瘤的治療方法是以手術治療為主,輔以放射治療與化學藥物治療。

常見外陰良性腫瘤的治療

  • 平滑肌瘤:治療原則為有蒂肌瘤區域性切除或深部肌瘤摘除。
  • 纖維瘤:治療原則為沿腫瘤根部切除。
  • 脂肪瘤:小脂肪瘤無需處理,腫瘤較大,引起行走不適和性生活困難,需手術切除。
  • 乳頭瘤:2%~3% 有惡變傾向,應手術切除。術時作冰凍切片,若證實有惡變,應作較廣泛的外陰切除。
  • 汗腺瘤:治療原則為先作活組織檢查,確診後再作區域性切除。

外陰鱗狀上皮內病變的治療

治療目的在於消除病灶,緩解症狀,阻斷浸潤癌發生。治療決策時應綜合考慮:疾病因素:包括年齡、症狀、病變的位置和大小、病理型別、病變級別、治療方式對外陰形態和功能的影響,從而制訂個體化方案。

  • 外陰低級別上皮內病變(LSIL)的處理:若患者無明顯症狀可暫不予治療,定期隨訪。有症狀者,可選擇區域性用藥。鐳射治療適用於病灶廣泛的年輕患者。
  • 外陰高級別上皮內病變(HSIL)的處理:病灶侷限的病變可採用病灶區域性表淺切除術(切緣超過病灶外至少 0.5 釐米)。較大融合型病灶或病變較廣泛或為多灶性,尤其疑似浸潤癌的患者,可考慮行外陰面板切除術,病變累及陰蒂周圍或肛周可採用二氧化碳(CO2)鐳射消融術。
  • 分化型外陰上皮內瘤變的處理:由於病變會迅速發展為浸潤癌,患者需徹底切除病灶。老年患者或病灶廣泛患者可採用單純外陰切除術,切除範圍包括外陰面板及部分皮下組織,不切除會陰筋膜;合併外陰浸潤癌者,則按外陰癌處理。

外陰惡性腫瘤的治療

早期腫瘤以手術為主,區域性晚期腫瘤手術結合放化療。轉移病例應給與對症及支援治療。對早期患者在不影響預後的前提下,儘量縮小手術範圍。最大限度保留外陰的正常結構,以提高生活質量[3]

手術治療

這是早期腫瘤的主要治療方式。

  • 早期腫瘤(Ⅰ 期和小病灶 Ⅱ 期):先行病灶活檢,根據病變大小及浸潤深度分期,然後按分期決定手術方式。術後均根據原發灶及淋巴結的病理結果決定輔助治療。
  • 區域性晚期腫瘤(病灶大於 4 釐米的 Ⅱ 期和 Ⅲ 期):先進行影像學評估和淋巴結病理檢查,再根據結果採取個體化手術或與放化療結合的綜合治療。
  • 腫瘤轉移超出盆腔:可考慮區域性控制或姑息性外照射放療,或者採用最佳的支援治療。

放射治療

雖然鱗癌對放射治療較敏感,但外陰面板對放射線耐受性極差,患者易發生放射面板反應(如腫脹、糜爛、劇痛),難以達到放射根治劑量。

因此,外陰癌放射治療常用於:

  • 術前輔助治療;
  • 轉移淋巴結區域照射;
  • 術後輔助治療。

化學藥物或靶向治療

  • 多用於同步放化療及晚期癌或復發癌患者的綜合治療。常用化療藥物:鉑類、紫杉醇、氟尿嘧啶、絲裂黴素 C、吉西他濱等,常採用靜脈注射或區域性動脈灌注。
  • 靶向治療:這是一種新興的治療手段,目前常用的靶向治療藥物主要有:埃羅替尼、帕姆單抗等。

疾病發展和轉歸

  • 外陰良性腫瘤患者預後較好,手術切除後無需後續治療。
  • 各種外陰上皮內病變的患者,在治療後均有不同程度的複發率,復發的高危因素為高級別病變、切緣陽性、HPV 持續感染等,所以術後應定期隨訪[4]
  • 外陰惡性腫瘤的預後與分期有關,其中以是否有淋巴結轉移最為密切。

外陰腫瘤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目前外陰腫瘤的病因尚不明確,據目前研究表明,外陰鱗狀細胞癌可能與下列因素有一定關係。

  • 人乳頭瘤病毒(HPV)感染:HPV 感染與宮頸癌的發生有密切的關係。目前研究發現,其與外陰癌前病變及外陰癌也有相關性。
  • 外陰上皮內非瘤變:外陰上皮內非瘤變中的外陰鱗狀上皮細胞增生,硬化性苔蘚合併鱗狀上皮細胞增生,皆有一定的惡變率,其惡變率為 2%~5%。有時對可疑病變需行活檢以明確診斷。
  • 吸菸:吸菸抑制了人體的免疫力,導致人體的抵抗力下降,不能抵抗病毒等感染,可導致腫瘤的發生。
  • 外陰鱗狀上皮內瘤變(VIN) :如 VIN 未及時發現和治療,可緩慢發展至浸潤癌,尤其是 VIN Ⅲ 期的患者。
  • 其他:性傳播性疾病和性衛生不良,也與此病的發生有一定關係。

外陰腫瘤有哪些症狀?

良性腫瘤症狀多無特異性,惡性腫瘤最常見的症狀是外陰瘙癢、區域性腫塊或潰瘍,合併感染,較晚期癌可出現疼痛、滲液和出血。

外陰良性腫瘤

  • 外陰良性腫瘤較少見,主要有乳頭瘤、纖維瘤、脂肪瘤、汗腺瘤等。
  • 良性腫瘤主要表現為外陰腫物。可呈單發或多發,有時大小不等,大多活動度尚可。

外陰惡性腫瘤

  • 外陰鱗狀上皮癌是最常見的外陰惡性腫瘤,平均發病年齡為 60 歲。病灶以大陰脣多見,其次為小陰脣、陰蒂、會陰、尿道口和肛門周圍等。
  • 患者早期區域性出現小而硬的結節、腫塊或潰瘍,常伴有疼痛或瘙癢。晚期為典型的糜爛,腫塊或不規則的乳頭狀瘤,顏色可呈白色、灰色、粉色或有黑色素沉著,一側或雙側腹股溝淋巴結增大,質硬而固定。
  • 當腫瘤破潰或繼發感染時,患者可出現尿頻、尿痛、排尿和排便困難等症狀。但多數患者病變前已有多年的外陰瘙癢史,晚間為重,並出現外陰白色病變等。

外陰腫瘤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 外陰良性腫瘤併發症較少見,腫瘤惡變機率較小。
  • 外陰惡性腫瘤直接浸潤淋巴轉移較常見,晚期可經血播散至肺、骨等。
  • 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密切隨訪。
  • 平時要注意個人衛生,減少患病機會。
  • 應注意補充營養,如高蛋白食物,以及富含維生素 B 及維生素 A 的食物,如胡蘿蔔、西蘭花、動物肝臟等。
  • 隨訪:外陰癌的預後與癌灶大小、部位、臨床分期、組織學分化、有無淋巴轉移及治療措施有關。外陰癌型別多,應個體化制定。第 1 年,每 1~3 個月 1 次;第 2、3 年,每 3~6 個月 1 次;3 年後,每年 1 次[5]
  • 隨訪包括區域性塗片,必要時活檢檢查,必要的腫瘤標誌物和影像學檢查。

延伸閱讀

外陰癌的 FIGO 分期(2009 年)

FIGO 分期腫瘤範圍
Ⅰ期腫瘤侷限於外陰。
 ⅠA病變≤2 釐米,侷限於外陰或會陰,且間質浸潤≤1.0 毫米,無淋巴結轉移。
 ⅠB病變>2 釐米或間質浸潤>1.0 毫米,侷限於外陰或會陰,且淋巴結陰性。
Ⅱ期任何大小的腫瘤蔓延到鄰近的會陰結構(下 1/3 尿道,下 1/3 陰道,肛門),且淋巴結陰性。
Ⅲ期任何大小的腫瘤有或沒有腫瘤蔓延到鄰近的會陰結構(下 1/3 尿道,下 1/3 陰道,肛門)且腹股溝-股淋巴結轉移陽性。
ⅢA1 個淋巴結轉移(≥5 毫米),或 1~2 個淋巴結轉移(<5 毫米)。
ⅢB≥2 個淋巴結轉移(≥5 毫米),或≥3 個淋巴結轉移(<5 毫米)。
ⅢC淋巴結轉移且擴散到淋巴結包膜外。
Ⅳ期腫瘤浸潤其他區域(上 2/3 尿道,上 2/3 陰道)或遠處器官。
 ⅣA

腫瘤侵及下列任何一個部位:上段尿道和(或)陰道黏膜,膀胱黏膜,直腸黏膜或固定於骨盆,或腹股溝股淋巴結固定或呈潰瘍狀。

 ⅣB任何遠處轉移包括盆腔淋巴結轉移。

注:浸潤深度的測量,是從鄰近最表淺真皮乳頭的面板-間質結合處至浸潤最深點。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