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陰贅生物: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外陰病變種類繁多,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隨著人類壽命的逐漸延長,老年婦科疾病患者也日益增多,女性外陰贅生物(Episiophyte)在臨床較為多見,並且不同疾病病灶在形態上較為相似,故婦產科病理送檢率往往達綜合性醫院首位。老年人是惡性腫瘤的高發人群,外陰贅生物的病理活檢也可提示腫瘤的發生、及早預防。

  • 感染性疾病、外陰上皮非瘤樣病變、外陰上皮內瘤樣病變、外陰腫瘤、外因囊腫性病變均會導致外陰贅生物的產生。
  • 不同原因造成的外陰贅生物,其臨床表現也完全不一樣,檢查有多種,但組織病理檢查為“金標準”。
  • 外陰贅生物常用的治療方法為手術治療,其具體方法因病而異。
  • 注意經期衛生,拒絕性濫交、防止接觸傳染、注意個人衛生不使用別人的內衣、泳裝及浴盆是最佳預防辦法。

何時就醫

一旦發現外陰贅生物,應及時就醫查明原因。

就診科室

  • 婦科

就醫前準備

  • 是否有性生活不潔的情況?
  • 性伴侶更換是否頻繁?
  • 是否有接觸病人使用過的物品傳播而發病,如內衣、內褲、浴巾、澡盆、馬桶圈等?
  • 外陰是否有過受傷史?
  • 是否有過 HPV 感染病史,是否做過相關檢查及治療?

常用檢查

  • 醋酸白實驗:用 3%~5% 醋酸液區域性外塗或溼敷 5~10 分鐘可在 HPV 感染區域發白,即所謂“醋酸白現象”。但特異性不高。
  • 細胞學檢查:用陰道或宮頸疣組織塗片,巴氏染色,可見到兩種細胞,即空泡化細胞及角化不良細胞同時存在,對尖銳溼疣有診斷價值。
  • 組織病理檢查:如在棘層上方及顆粒層出現空泡化細胞,是診斷 HPV 感染的重要證據。
  • 免疫學試驗:採用抗 HPV 蛋白的抗體檢測病變組織中的 HPV 抗原。該方法敏感度不高,檢出率只有 50% 左右。
  • 核酸雜交試驗:是檢測 HPV 感染的重要的手段,包括斑點印跡法(dot blot hybridization)、組織原位雜交法、核酸印記法(Southern blot hybridization)。這些方法的特異度和敏感度均較高,是診斷 HPV 感染的敏感而可靠的方法。但技術操作繁瑣,臨床上沒有普遍開展。
  • 聚合酶鏈反應(PCR):是目前檢出 HPV 感染的最敏感的方法,又可做型特異度分析,具有敏感度高、方法簡便迅速的特點。已在臨床上廣泛使用。

治療原則/方法

  • 外陰感染性疾病:治療誘因、提高機體免疫力、化學治療(0.5% 鬼臼毒素酊、5% 咪喹莫特霜 、80%~90% 三氯醋酸或二氯醋酸)、冷凍療法、鐳射治療、手術治療、氨基酮戊酸光動力學療法。
  • 外陰上皮非瘤樣病變治療:除一般治療外,主要為糖皮質激素類、聚焦超聲治療(HIFU)、CO2 鐳射或氦氖鐳射治療、冷凍治療(液氮)、波姆光、手術治療等。
  • 外陰囊腫病變的治療:一般在炎症感染後可有急性發作,可使用抗生素,或者引流治療。但是這種方法進行治療,很容易復發,所以一定要找到正確的治療方法進行徹底的治療,如手術區域性切除。
  • 外陰良性腫瘤:一般以手術切除為主。血管瘤、淋巴管瘤可用放射性同位素、深部 X 線或鐳照射治療。
  • 外陰癌治療:放射治療、手術法治療(單純外陰切除、外陰根治切除、區域性外陰根治切除、腹股溝淋巴結清掃等)。

家庭治療

  • 治療期間注意經期衛生,行經期間勤換月經墊,勤清洗。
  • 保持外陰清潔乾燥,不用熱水燙洗,不用肥皂擦洗。
  • 忌亂用、濫用藥物,忌抓搔及區域性摩擦。
  • 忌酒及辛辣食物,不吃海鮮等極易引起過敏的藥物。
  • 不穿緊身兜襠褲,內褲更須寬鬆、透氣,並以棉製品為主。

常見原因

  • 感染性疾病:主要為尖銳溼疣、乳頭狀瘤、假性溼疣,其他病種還有傳染性軟疣、非特異性外陰炎、扁平溼疣、慢性結核潰瘍、尿道口糜爛和腺性尿道炎等。
  • 外陰上皮非瘤樣病變:鱗狀上皮細胞增生,外陰硬化性苔癬、萎縮性營養不良等及其他外陰面板病。
  • 外陰良性腫瘤:包括纖維瘤、脂肪瘤、角化棘皮瘤、血管瘤、淋巴瘤、平滑肌瘤等及各種痣。
  • 外陰上皮內瘤樣病變、外陰纖維上皮瘤樣息肉。
  • 外陰惡性腫瘤:包括 Bowen′s 病、鱗狀細胞癌等。
  • 囊腫性病變:外陰表皮囊腫和前庭大腺囊腫,其餘為皮脂腺囊腫、黏液囊腫、上皮包涵囊腫、中腎管囊腫和色濁囊腫等。
  • 外陰子宮內膜異位症。
  • 尿道口肉阜。

危險因素

  • HPV 病毒(低危型)感染;
  • 外陰手術外傷;
  • 長期不良衛生習慣、外陰汙垢、內褲太緊、汗漬長期刺激等;
  • 糖尿病、系統性紅斑狼瘡、丘疹性銀屑病等病史;
  • 反覆外陰感染及機械刺激;
  • 對洗滌劑、化妝品、陰莖套和藥具等易敏感者。

臨床表現

外陰感染性疾病主要表現:

  • 尖銳溼疣:
    • 損害初起為細小淡紅色丘疹,以後逐漸增大增多,單個或群集分佈,溼潤柔軟,表面凹凸不平,呈乳頭樣、雞冠狀或菜花樣突起。
    • 紅色或汙灰色。
    • 根部常有蒂,且易發生糜爛滲液,觸之易出血。
    • 皮損裂縫間常有膿性分泌物鬱積,致有惡臭,且可因搔抓而引起繼發感染。
  • 假性溼疣:病變主要發生於兩側小陰脣內側面,少數發生於陰道口、陰道前庭、尿道口及其周圍。
    • 損害特徵為 1~2 mm 大小群集丘疹,如魚子狀,觸之有顆粒樣感;有些病變可呈線狀或呈帶狀排列,有的病變也可呈絨毛狀突起或息肉狀或指狀。
    • 病變表面光滑,顏色為正常面板黏膜色、淡白色、淡紅色或褐棕色。
    • 大部分患者無自覺症狀,少數可有輕度瘙癢。
  • 外陰乳頭狀瘤:外陰乳頭狀瘤多發生於老年婦女,發病年齡大多在 40~70 歲。
    • 病變生長緩慢,可無症狀,但也可有外陰瘙癢及區域性炎症病史。
    • 病變多見於大陰脣、陰阜、陰蒂或肛門周圍等部位。
    • 可單發或多發,病變一般不大,偶有大至 4~5 cm。
    • 腫瘤可帶蒂,呈葡萄狀或者菜花狀。
    • 如腫瘤較大,因反覆摩擦,表面可潰破、出血和感染。
    • 婦科檢查時發現外陰部有乳頭狀腫塊,可單發或多發,質略硬。

外陰上皮非瘤樣病變主要表現:

  • 外陰鱗狀上皮增生:外陰病變可呈局灶性、多發性或對稱性。
    • 早期 :面板暗紅或粉紅,角化過度部位呈白色。
    • 晚期: 面板增厚、色素增加、面板紋理明顯,出現苔癬樣變,似皮革樣。嚴重者有抓痕、皸裂、潰瘍、淡紅色或褐棕色。
  • 外陰硬化性苔癬:外陰病損區瘙癢及外陰燒灼感,嚴重時可有性交痛,性交困難。
    • 外陰早期病變:呈皮膚髮紅腫脹、小丘疹、紫癜狀、外陰萎縮和色素減退。
    • 晚期病變:面板萎縮菲薄呈“雪茄紙”或羊皮樣改變,陰道口攣縮狹窄。

外陰腫瘤主要表現:

  • 外陰纖維瘤:纖維瘤常生長於大陰脣,大小不一、質硬、光滑、表面分葉,色如正常面板或呈深紅色,可推動或有蒂呈懸掛狀,表面可有潰瘍和壞死。軟纖維瘤呈面板色、軟,表面有面板皺襞。病人常有異物感和疼痛。
  • 外陰脂肪瘤:外陰脂肪瘤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以育齡婦女多見,瘤體生長緩慢,位於大陰脣及陰阜的皮下脂肪組織,無痛感。瘤體較小時無不適症狀,當腫瘤較大時,出現行走不便和性生活困難。如腫瘤沿膀胱陰道隔伸展至陰道旁組織,則可阻礙分娩。
  • 外陰平滑肌瘤:外陰平滑肌瘤直徑為 1 cm~11 cm,一般呈啞鈴形,質地堅硬,分葉狀。多無蒂而有寬的基底,能活動。可漸長大而使行動不便、墜感;向陰道旁生長,可使性交困難。可有疼痛或壓痛。
  • 外陰上皮內瘤樣病變:症狀一般無特異性,與外陰營養不良一樣,主要為瘙癢、面板破損、燒灼感、潰瘍等。體徵有時表現為丘疹或斑點,單個或多個,融合或分散,灰白或粉紅色;少數為略高出表面的色素沉著。
  • 外陰惡性腫瘤主要表現:以原發性鱗狀上皮癌為主,繼發性惡性腫瘤少見。最常發生在大陰脣,其次是小陰脣、陰道前庭及陰蒂等處。首先出現區域性結節或腫塊,並逐漸增大、壞死、破潰及感染,分泌物增多,伴有瘙癢疼痛感。腫物可呈乳頭狀或菜花樣,並可迅速擴大,累及肛門、直腸和膀胱等。
  • 外陰囊腫性病變:生長緩慢,一般無特殊症狀。在會陰部皮內或皮下有直徑約 1 cm 的圓形腫塊單發或多發,質地堅硬,微隆起於面板表面,但面板表面無孔,可隨面板移動。往往合併感染。
  • 堅決杜絕性亂:臨床中外陰贅生物大部分為尖銳溼疣,尖銳溼疣患者中主要是通過性接觸感染。家庭中一方從社會上染病,又通過性生活傳染給配偶,還通過密切生活接觸傳給家人,既帶來生理上的痛苦,又造成家庭不和。因此提高性道德,不發生婚外性行為是預防尖銳溼疣發生的重要方面。確保性伴也獲得診療。
  • 防止接觸傳染、注意個人衛生不使用別人的內衣、泳裝及浴盆;在公共浴池不洗盆浴,提倡淋浴,沐浴後不直接坐在浴池的坐椅上;在公共廁所儘量使用蹲式馬桶;上廁所前後用肥皂洗手。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