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關節結核: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約 95% 的腕關節結核是繼發於肺結核,因為結核桿菌一般不能直接侵犯骨與關節。身體其他部位的結核,如肺結核,病灶中的結核桿菌通過淋巴結進入血液,再擴散到全身。由於腕關節的活動量大,當體質下降、營養不良、慢性勞損或積累性損傷,促使結核病變的形成;此外,腕關節的關節面多,血液迴圈不豐富,結核桿菌感染後,病灶不易吸收。

  • 什麼是腕關節結核?是由於結核分枝桿菌感染腕關節,引起區域性的慢性炎性反應。
  • 患病情況如何?骨關節結核佔全部結核患者的 4% 左右,腕關節結核佔骨關節結核患者的 0.43/100。
  • 病因是什麼?病因是結核分枝桿菌感染。抵抗力低下、身患慢性病、不注重飲食和生活衛生、長期處於汙染環境,是導致該病的危險因素。
  • 主要症狀是什麼?腕關節疼痛和壓痛,同時腕關節周圍腫脹,背側較為嚴重。腕關節功能多受限,病情嚴重者多出現腕下垂,甚至出現腕關節功能障礙和畸形。
  • 如何治療?主要依靠手術治療和藥物治療。治療的關鍵在於使用有效的抗結核藥物。治療難點在於,治療週期長,症狀嚴重的患者生活不便等因素,會增加治療難度。
  • 主要危害是什麼?可引起腕關節疼痛、功能障礙和畸形,直接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嚴重者需要截骨。
  • 如何預防?積極治療肺結核,防止感染傳播;提高抵抗力,防止結核桿菌的入侵。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腕關節疼痛
  • 腕關節周圍壓痛感明顯
  • 腕關節周圍腫脹
  • 腕關節出現功能障礙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竇道形成:由於壞死而在表面形成的開口,較深的管道。
  • 腕關節不能活動。

建議就診科室

  • 骨科
  • 急診科

醫生如何診斷腕關節結核?

醫生一般通過病史和 X 線檢查,即可以確診。不易確診時,醫生可能增加結核菌素試驗、檢測紅細胞沉降率、CT 檢查。病情複雜的患者,醫生會建議行核磁共振成像檢查、關節鏡等檢查確診。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實驗室檢查:目的是檢測紅細胞沉降率(ESR),可提示有炎症。
  • X 線檢查:可看到病變部位情況。
  • CT 檢查:可更加清楚看到病變部位情況。協助診斷。
  • MRI 檢查:可檢查出病變部位具體積液等情況。
  • 關節鏡檢查:腕關節鏡檢查下取滑膜做活組織檢查,有助於診斷腕關節滑膜結核。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之前有診斷為肺結核嗎?
  • 什麼時候開始出現腕關節部位的相關症狀?
  • 症狀持續多久了?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現在病情嚴重嗎?
  • 是由什麼原因導致的疾病?
  • 有什麼治療方法嗎?
  • 術後注意事項:術後常用石膏託固定患腕於功能位 3 周~4 周,避免動作過大。待區域性纖維粘連後,去除石膏託進行功能訓練。
  • 在家用藥注意事項:患者需繼續異煙肼、利福平或乙胺丁醇等抗結核藥物。患者需注意藥物的不良反應。異胭肼在治療量內不良反應少、毒性小,有眩暈等輕微反應。較大劑量時,常見外周神經炎、四肢感覺異常、反射消失和肌肉輕癱和精神失常。利福平常見的不良反應是胃腸道刺激症狀,如噁心、嘔吐、腹瀉等。少數患者可見肝損害而出現黃疸。乙胺丁醇一般治療量不良反應少,長期大量用藥可致視神經炎,表現為視力下降、可看見的範圍縮小。若出現以上症狀,應及時就醫。
  • 術後、用藥複查:遵醫囑定期複查,定期複查肝、腎功能及紅細胞沉降率、藥物的血藥濃度等。
  • 飲食
    • 手術患者:手術患者在術後 4~6 小時,可以開始進食。所有患者均需食用富含熱量、蛋白質以及維生素且易消化的食物,如雞蛋、魚、鮮肉等,以便提高患者的免疫能力。
    • 普通患者:應多吃海產品,如紫菜,深海魚,對蝦等。海洋生物的營養價值很高,可促進腕關節結核等多種疾病的康復。
  • 運動:
    • 若為手術患者,術後採取平臥體位,3~4 小時,並協助患者軸線翻身,每間隔 2 小時翻身 1 次,每次翻身角度大約為 30 度,以便緩解患者疼痛症狀,預防壓瘡,限制關節活動。出院後避免過度勞累、患肢過早負重和高強度運動。
    • 若為非手術患者,治療期間,保持休息。病情好轉之後也要保持患肢清潔,避免感染。
  • 其他:戒菸、限酒,每週飲酒不超過 2 次,每次不超過 150 毫升。

腕關節結核的治療,目前採取手術治療和保守治療。根據具體的病情,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從而有效緩解患者症狀,改善病情。

藥物治療

  • 多種機制抗結核藥物:
    • 異煙肼:可殺滅結核桿菌。可引起面板感覺異常、兩側對稱,四肢末端出現麻木、疼痛、四肢無力;也可引起欣快感、記憶力減退等神經系統障礙。
    • 吡嗪醯胺:可殺滅結核桿菌。可能會引起肝功能損傷;噁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關節痠痛、腫脹、強直等不良反應。
    • 乙胺丁醇:可殺滅結核桿菌。患者注意有無視力下降、噁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過敏反應等不良反應。
  • 抑制結核菌生成藥物:
    • 鏈黴素:抑制結核桿菌蛋白合成,從而抗結核。可出現頭痛、嘔心、聽力減退、泡沫尿、面部口脣麻木等不良反應。
    • 利福平:抑制結核桿菌 RNA 合成,從而抗結核。常見的不良反應是肝損傷、皮疹等過敏反應、噁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

手術治療

  • 腕關節滑膜切除術:背側腫脹明顯的,從手背側做手術將背側滑膜切除。手掌側腫脹明顯的,可在掌側作縱切口切除滑膜。切除病灶,促進康復。
  • 滑膜及死骨清除術:切除壞死的骨頭和滑膜。切除後,可用其他骨頭填充,以促進腕關節的正常功能。
  • 橈骨下端截骨術:在病變已穩定,關節發生骨性或纖維性強直,但有明顯的垂腕畸形,或前臂有明顯的旋轉受限時,採用此手術,可以糾正垂腕畸形。

疾病發展和轉歸

  • 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出現嚴重的腕關節畸形,嚴重時可能導致需要截骨。
  • 經過治療後,大部分患者可緩解症狀。根據病情的嚴重程度不同,預後不同,有復發的可能。會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對壽命可能會有影響。

腕關節結核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結核桿菌感染:結核桿菌常先侵襲肺部,引起肺結核。再通過淋巴、血行播散,發展為骨關節結核。結核菌主要通過血行播散,故易發於血供豐富和毛細血管網稠密的部位,如負重較大的椎體或活動較多的關節,尤以脊柱、關節結核較多。

哪些人容易患腕關節結核?

有如下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的人群,容易患腕關節結核:

  • 青壯年:該群體發病率較高。
  • 男性:男性的體力勞動強度較女性高。

有如下可改變的危險因素的人群,容易患腕關節結核:

  • 肺結核患者:是腕關節結核的最常見的危險因素。
  • 酒精中毒患者。
  • 長期使用糖皮質激素的患者。
  • 慢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等。
  • 抵抗力低下的人:如營養不良、抵抗力低的幼兒等。

患病初期,會出現腕關節輕微疼痛;隨著病情進展,疼痛加重,腕關節周圍壓痛較明顯。同時,腕關節周圍腫脹,背側較為嚴重。腕關節功能多受限。病情嚴重者多出現腕下垂。根據病變部位的不同,出現手向內偏或者外偏的畸形。嚴重時,伴有膿腫、竇道。同時,患者可能伴有不同程度乏力、午後低熱等全身症狀。

腕關節結核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 疼痛和壓痛:
    • 起初時疼痛輕微,隨著病變發展,疼痛逐漸加重。
    • 病變由單純滑膜或骨結核發展為全關節結核時,疼痛就很明顯。
    • 當結核菌僅累及骨質,按壓痛僅限於骨病灶的所在部位;當結核菌累及了滑膜和全關節結核,則導致整個關節都有按壓痛。
  • 腫脹:由於腕關節周圍軟組織很少,腫脹容易被發現,在背側更是如此。手指因活動減少,靜脈迴流受阻,常有輕度浮腫。
  • 功能障礙:單純骨結核的功能障礙輕,全關節結核則比較明顯。如下尺橈關節被累及,則前臂旋轉功能受限。腕關節破壞嚴重者,因手指長期不敢活動,手指僵硬,如伸屈指肌腱被破壞,或發生粘連,則手指功能明顯受限。
  • 膿腫或竇道:腫常位於腕背側或掌側,可觸及波動。膿腫破潰後形成通向面板表面的管道,最初是一個。發生混合感染後可變為多個,最後閉合形成瘢痕。
  • 畸形:常見前臂旋前、腕下垂和手向尺偏(內偏)或橈偏(外偏)斜畸形。

腕關節結核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

  • 竇道形成:膿腫破潰後形成竇道,可形成一個或者多個。
  • 腕關節強直:關節呈強直畸形,被動活動部分或全部喪失。

積極治療結核菌病,防止結核菌擴散,是關鍵,另外在術後還需積極防止復發,原則上在徹底清除病灶的基礎上,遵醫囑用藥,限制關節活動,並加強營養,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抵抗力,避免過度勞累和過早負重。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對於可改變的危險因素,預防方式如下:

  • 積極治療結核菌病,防止結核菌擴散,是本病防治的關鍵。
  • 在術後還需積極防止復發,原則上在徹底清除病灶的基礎上,規範和足量的聯合化療,時間不少於 1~1.5 年,對於關節穩定差,清除病骨過多者,應施行關節融合術,限制關節活動。
  • 加強營養,多食用營養豐富的食物,如牛奶、雞蛋、大豆、魚翅、燕窩、奶類、紫菜、髮菜及海產品等;每日進行適當的有氧運動,如 20~30 分鐘的散步等,增強體質,提高機體抵抗力,避免過度勞累和過早負重。
  • 酒精中毒者:應積極治療病症,並戒酒。
  • 糖皮質激素使用者:遵醫囑使用糖皮質激素,不可過量使用。一旦病情好轉,遵醫囑慢慢減量至停藥。

對於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預防方式如下:

  • 青壯年或男性:養成運動的好習慣,每週運動 3 次左右,每次不少於 1 小時,比如跑步、打籃球、打羽毛球、健身、游泳等。注重個人衛生和居所衛生,勤換洗衣物、勤打掃、勤洗澡,增強抵抗力,防止結核桿菌感染。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