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類癌: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胃類癌是起源於胃黏膜嗜鉻樣細胞的神經內分泌腫瘤。

  • 胃類癌發病率很低,在胃部腫瘤中的比例低於 1%。但近些年來,發病率有顯著升高的趨勢。
  • 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明確。目前已證實胃泌素分泌增多可能與胃類癌的發生相關。胃類癌的高危因素主要包括:既往有萎縮性胃炎、惡性貧血、Zollinger-Ellison 綜合徵等疾病。
  • 可分為 3 型:1 型佔 70%~85%,與慢性萎縮性胃炎有關,多數分化良好,病灶較侷限,傾向於良性病變;2 型與 Zollinger-Ellison 綜合徵、多發性內分泌腫瘤 (MEN-I) 有關,一般認為具有低度惡性的生物學行為;3 型是零星發生的不典型胃類癌,通常惡性程度更高,發現時往往已經發生腫瘤轉移。
  • 早期往往無症狀,即使有症狀也多無特異性。不典型症狀包括上腹部疼痛、腹脹、燒灼感、噁心、嘔吐等,類似於胃潰瘍的症狀。
  • 治療並非基於腫瘤分期,主要取決於手術完全切除的可能,以及是否已擴散至身體其他部位。治療方法主要有手術、放療、化療、內分泌治療、靶向治療。其中,手術是胃類癌最重要的治療手段。
  • 胃類癌有惡變傾向。胃類癌轉移時可能伴有類癌綜合徵,可能導致心力衰竭、惡病質等嚴重併發症。
  • 有家族病史或高危因素的人群,應定期進行體檢,以期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胃類癌是一個緩慢發展的疾病,症狀出現時,往往已經發展至晚期。醫生會通過胃鏡、影像學、實驗室檢查等來診斷。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胃類癌早期可無任何症狀,即使有症狀也常不典型。因此,具備家族史或高危因素者,需要格外留意自己的身體狀況,定期體檢。一旦發覺出現上述症狀,尤其出現類癌綜合徵時,應儘快前往消化內科、胃腸外科或腫瘤科門診就醫。

建議就診科室

  • 消化內科
  • 胃腸外科
  • 腫瘤科

醫生如何診斷胃類癌?

  • 內鏡檢查:不僅可以取標本活檢,通過顯微鏡觀察以明確診斷,還可明確病變大小、數量、部位等,是胃類癌診斷的金標準。
  • 血液檢查:具體指標包括胃泌素水平、嗜鉻粒蛋白(CgA)水平、尿 5-羥吲哚乙酸(5-HIAA)水平等。
  • 計算機斷層掃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檢查:CT 或 MRI 除可以顯示胃部本身的異常影像外,還可以發現轉移或擴散的病灶。
  • 內鏡超聲:可用於胃壁侵犯深度及胃周病變的評估,還可在實時超聲引導下,採用細針取腫瘤或淋巴結活檢。
  • 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PET-CT):可以靈敏地觀察原發灶和轉移灶,並輔助做出病變良、惡性判斷。然而,胃類癌生長多緩慢,代謝並無明顯增高,故普通 PET-CT 檢查並不一定可以提供確切的結果,而且價格昂貴。
  • 生長抑素受體顯像技術:因大部分類癌有生長抑素受體表達,故這項專門針對生長抑素受體的顯像技術同普通 PET-CT 相比,敏感性和特異性均提高。文獻報道,其對具有胃腸道症狀的胃類癌診斷靈敏度達 80%~90%。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有沒有症狀?嚴重程度如何?每次持續多長時間?已經出現了多久?
  • 哪些情況下症狀會緩解或加重?
  • 有沒有慢性胃炎、貧血等病史?
  • 有沒有直系親屬也有胃類癌或其他神經內分泌瘤的病史?
  • 是否吸菸、是否喜歡大量飲酒?
  • 平時工作壓力大嗎?作息是否規律?飲食方面有什麼偏好?
  • 在服用哪些藥?

患者可能詢問醫生哪些問題?

  • 是怎麼患上胃類癌的?能治好嗎?會復發嗎?生存期多長?
  • 需要做哪些檢查?要吃哪些藥?醫保能報銷嗎?
  • 目前都有哪些治療方法?哪種方法最適合我的病情?
  • 是否需要調整某些生活習慣或飲食習慣?
  • 這個病有傳染或遺傳的可能嗎?家人需要接受篩查嗎?

改善生活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高危因素,日常生活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戒菸限酒。
  • 注意飲食衛生,健康、規律飲食,多吃新鮮蔬菜、水果、牛奶,新鮮魚、肉,避免醃製、發黴、燒烤煙薰類、過鹹、辛辣等食物,防止暴飲暴食,以減少胃炎及胃潰瘍的發生。
  • 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
  • 作息規律,改掉熬夜等不良習慣。
  • 保持良好的心態以應對壓力,勞逸結合,不要過度疲勞。

對於大多數腫瘤,瞭解其分期至關重要。然而,胃類癌的治療並非基於分期,主要取決於手術完全切除的可能,以及是否已轉移至身體的其他部位。胃類癌治療方法主要有手術、放療、化療、內分泌治療、靶向治療。

手術治療

是胃類癌最重要的治療手段。應力爭早期發現,早期切除。外科手術治療方式包括:

  • 內鏡下切除術。內鏡是帶有燈光和鏡頭的儀器,通過口腔插入並通過食道進入胃,可以觀察並切除腫瘤組織。
  • 區域性切除。指手術切除腫瘤和其周圍一小部分的正常組織。
  • 根治性手術切除。手術完全切除腫瘤和附近的淋巴結。
  • 射頻消融。適用於腫瘤細胞轉移至肝臟的患者。通過面板或腹部的切口,將帶有微小電極的特殊探頭直接插入腫瘤,發射高能量無線電波,破壞肝內癌細胞。
  • 肝動脈栓塞。適用於腫瘤細胞轉移至肝臟的患者。肝內腫瘤細胞生長需要肝動脈供應營養;通過介入的方式選擇性插管至肝動脈,注入栓塞劑,從而控制癌細胞的生長。

放射治療

是用高能 X-射線殺死癌細胞或抑制其生長,主要適用於已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的類癌,如腫瘤細胞轉移至骨或腦。醫生可以針對患者的骨轉移病灶或腦轉移病灶等,進行區域性放射治療。

化療

目前尚無統一的標準方案,可使用的藥物主要有依託泊苷、順鉑、卡培他濱、替莫唑胺等。化療主要適用於不能完整手術切除,或已轉移到身體其他部位的胃類癌等。

內分泌治療

激素類似物的治療對胃類癌有較好效果。

生長抑素類似物奧曲肽及其長效製劑,已在晚期胃類癌患者中應用。其可以抑制多種神經內分泌激素的釋放和作用,還可抑制腫瘤的生長,有助於緩解類癌綜合徵。

此外,生長抑素類似物與干擾素-α 聯用應用,對治療腫瘤具有協同效應。

靶向治療 

靶向藥物是針對已經明確的致癌位點設計的治療藥物。藥物進入體內後,會特異地與相應致癌位點結合發生作用,使腫瘤細胞特異性死亡,而不會波及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細胞,所以分子靶向治療又稱“生物導彈”。

針對胃類癌,目前可應用的藥物有依維莫司、舒尼替尼等。值得注意的是,許多靶向藥物仍處於臨床試驗階段。

疾病發展和轉歸

胃類癌的預後取決於腫瘤部位、大小、區域性浸潤、遠處轉移及是否發生類癌綜合徵、外科手術範圍、患者一般情況等多種因素。胃類癌總體預後較好,5 年生存率為 63%。

胃類癌發展緩慢,在病情發展中的任何一個階段加以干預,都可以改善其結局,因此應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目前,胃類癌病因不明,已知與胃泌素分泌相關,部分與遺傳因素有關。

胃類癌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胃類癌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十分明確。目前已證實,胃泌素對胃底和胃體的腸嗜鉻樣細胞起營養作用,故各種可引起胃泌素分泌增多的疾病,均可能與胃類癌發生相關。例如,萎縮性胃炎中,胃酸抑制反饋的缺乏導致胃竇 G 細胞增生,胃泌素分泌增多,從而刺激腸嗜鉻樣細胞生長,導致腸嗜鉻樣細胞增生、不典型增生,甚至發生胃類癌。

哪些人容易患病?

具有下列危險因素的人,更容易罹患胃類癌:

  • 具有多發性內分泌腫瘤綜合徵 Ⅰ 型,或神經纖維瘤病 Ⅰ 型家族史。
  • 既往有萎縮性胃炎、惡性貧血、Zollinger-Ellison 綜合徵等疾病。

胃類癌生長緩慢,自然病程長,可無症狀存在數月或數年,常因其他疾病就診而發現,即使有症狀也多無特異性。很多胃類癌是在監視患者慢性萎縮性胃炎,或追查惡性貧血原因時由內鏡檢查發現。有典型類癌綜合徵症狀者罕見,多發生於晚期,特別是腫瘤肝內轉移者。

胃類癌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症狀無特異性,類似於胃潰瘍的症狀,包括:

  • 上腹痛。
  • 腹脹。
  • 燒灼感。
  • 噁心。
  • 嘔吐。
  • 嘔血。
  • 便血。

隨著病情發展,腫瘤細胞分泌過多的 5-羥色胺、緩激肽、組織胺等生物活性物質。當這些物質的分泌量超過了肝臟滅活能力,或胃類癌轉移到肝臟,使肝臟滅活、清除能力減低,血液中活性物質濃度升高時,會促使血管擴張、支氣管平滑肌痙攣、胃腸道蠕動增加,最終導致典型的類癌綜合徵表現。包括:

  • 面板潮紅。
  • 腹痛。
  • 腹瀉。
  • 呼吸困難。
  • 哮喘。
  • 多汗。
  • 低血壓。
  • 心動過速。
  • 心瓣膜病變。
  • 關節、肌肉病變。

目前胃類癌發病原因和機制尚不明確,因此,尚無明確的預防措施。但有家族病史或高危因素的人群,應定期進行體檢,必要時可進行有針對性的檢查,例如胃鏡檢查。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