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類癌瘤: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胃類癌瘤,簡稱“胃類癌”,是一種低度惡性腫瘤,發生於胃腸道黏膜內。多呈侷限性浸潤性生長而少有轉移,其組織學結構類似癌,具有潛在惡性的特點,生長緩慢。
- 胃類癌瘤佔全部類癌的 2%,佔胃惡性腫瘤的 0.3%。近 50 年來,胃類癌瘤的發生率呈上升趨勢。
- 本病病因尚不明確,可能與血胃泌素(一種重要的胃腸激素)水平持續升高有關,也可能與慢性萎縮性胃炎、惡性貧血、幽門螺桿菌感染等有關。
- 胃類癌瘤分為 Ⅰ~Ⅲ 型,其中 Ⅰ 型最常見,佔 63%~75%;Ⅱ 型最少,佔 0~10%;Ⅲ 型佔 13%~20 %。
- Ⅰ 型:伴有慢性萎縮性胃炎;
- Ⅱ 型:可伴有卓-艾綜合徵和多發性內分泌腫瘤;
- Ⅲ 型:散發性胃類癌。
- 本病的症狀沒有明顯特點,有可能出現上腹部不適、反酸、腹脹、腹痛等症狀。極少數患者可出現類癌綜合徵,表現為皮膚髮紅、腹瀉、腹痛、哮喘、呼吸困難、心血管不適等;甚至有的患者無異常表現。
- 手術切除是主要治療方法。早期發現,早期切除是本病治療的關鍵。
- 如果治療不及時,可能引起黑便(指糞便顏色呈鮮紅、暗紅或柏油樣)等消化道出血癥狀,還可能引起腸梗阻(表現為腹痛、嘔吐、腹脹、停止排氣排便)等,會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甚至導致惡病質(表現為極度消瘦、皮包骨頭、貧血、乏力等)。此外,還可能浸潤到鄰近的器官和組織,影響患者的壽命。
- 胃鏡及超聲內鏡,是發現胃類癌瘤病灶最主要的手段;內鏡下組織病理檢查等,是協助確診胃類癌瘤的有效方法。經過正規治療後,所有型別胃類癌瘤的 5 年存活率為 63.0%。
免責聲明:
-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