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神經內分泌腫瘤: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胃神經內分泌腫瘤是發生在胃部、起源於胚胎神經內分泌細胞的腫瘤,具有神經內分泌標誌物,還可以產生多肽激素,屬於神經內分泌腫瘤的一種。胃神經內分泌腫瘤多數無明顯症狀,病情發展到一定階段才會感覺到不適,最常見的表現是消化不良和貧血,其他還有腹瀉、胃腸道出血、體重下降、腹部包塊、幽門梗阻等。手術切除是唯一治癒的方式。

檢查

胃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症狀缺乏特異性,需要進一步檢查以明確診斷。

1.體格檢查

問診之後,醫生通常會用手檢查腹部,瞭解是否有壓痛(用手按壓檢查部位引起的疼痛)和腹部包塊等。

2.內鏡超聲

內鏡超聲(EUS)是一種直視性的腔內超聲技術,可同時進行電子內鏡和超聲檢查,檢視胃壁深層組織病變的情況,用於協助診斷區域性腫瘤的分期、引導穿刺和行內鏡下切除術。

3.胃鏡和活檢

胃鏡檢查,同時進行胃黏膜活檢是診斷胃部疾病最重要、最可靠的方法。在做胃鏡檢查時,如果發現異常,就會在病變部位鉗取少許黏膜組織,送到病理科去做檢查,以進一步明確診斷。

4.CT和磁共振(MRI)

CT和磁共振(MRI)是診斷胃神經內分泌腫瘤常用的方法。二者不僅可以輔助診斷本病,還可以瞭解腫塊與鄰近臟器、血管的關係,以及判斷腫瘤有沒有遠處轉移,為手術提供幫助,對疾病的分期和預後也有重要意義。

5.實驗室檢查

(1)血清嗜鉻粒蛋白

血清嗜鉻粒蛋白A(又稱鉻粒素, CgA)是胃神經內分泌腫瘤中最常用的指標,也是國內外指南推薦的通用標誌物,既可以用於篩查也可以用於診斷,診斷的靈敏度和特異度可達70%~96%。

(2)胃泌素測定

正常人和普通消化性潰瘍病患者空腹胃泌素濃度常低於150ng/L,而胃泌素瘤患者胃泌素濃度常高於150ng/L。

(3)胰泌素激發試驗

快速注射一定量胰泌素,90%以上的胃泌素瘤患者有血清胃泌素升高的反應。胰泌素激發試驗具有高度敏感性、簡單性和不良反應少的特點,是診斷胃泌素瘤的重要試驗。

6.其他檢查

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PET)也在診斷中起重要作用。SSRS檢查是用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術(SPECT)進行顯像,聯合CT檢查是評估病變範圍最敏感的方法,對治療方案的選擇非常重要。

診斷

胃神經內分泌腫瘤較少見,主要通過內鏡和活檢診斷。總共分為4型,前3型為高分化胃神經內分泌腫瘤。第4型是低分化的胃神經內分泌腫瘤。

1.1型、2型是由高胃泌素血癥引起的腸嗜鉻細胞樣細胞瘤。其中1型由(自身免疫性)萎縮性胃炎繼發胃酸缺乏引起,常表現為噯氣、上腹部飽脹或頭昏、乏力。胃鏡提示胃底多發息肉,內鏡下呈萎縮性胃炎表現。通常是因消化不良、大細胞或缺鐵性貧血行胃鏡檢查時發現。1型預後良好,罕見轉移,但胃內複發率高。

2.2型的高胃泌素血癥與1型機制不同,與胃泌素瘤所致卓-艾綜合徵有關,多合併Ⅰ型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病(MEN-Ⅰ)。臨床表現為卓-艾綜合徵,出現燒心、反酸、胃痛,可伴腹瀉。預後較1型差。

(1)胃液分析

由於胃泌素的釋放刺激胃酸大量分泌,90%的患者基礎胃酸(BAO)>15mmol/h,即使胃大部切除術後,BAO也往往>5mmol/h;100%的患者胃液pH<2。

(2)血清胃泌素測定

正常人空腹血清胃泌素濃度<150ng/L,98%以上的患者空腹血清胃泌素濃度升高,>200ng/L,但特異度不高。

(3)腸促胰液素激發試驗

可用於胃泌素瘤的鑑別診斷。靜脈注入2IU/kg的腸促胰液素,分別於注射前和注射後2分鐘、5分鐘、10分鐘和20分鐘,進行靜脈取血測定胃泌素水平;85%的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升高程度>200ng/L。

3.3型胃鏡下表現為可發生於胃的任何部位的單發病灶,胃酸分泌正常。多需內鏡、CT、磁共振、實驗室檢查、病理檢查等多項檢查聯合診斷,半數以上診斷時有轉移。

4.4型常見於老年男性,胃泌素正常或輕度升高。確診時80%~100%有轉移。

目前,治療胃神經內分泌腫瘤主要的方法是手術,其次還有內鏡治療、化療、肝臟介入治療等。分型不同,治療方法也有差別。

1.一般內科治療

包括支援對症治療和控制相關症狀,預防各種併發症的出現。對於激素分泌導致的相關症狀,如卓-艾綜合徵,可分別使用PPI控制相關症狀。

2.手術治療

根據治療目的不同,手術治療主要可分為根治性手術、減瘤手術和減症手術。

(1)根治性手術是目前治癒胃神經內分泌腫瘤最確切的治療手段,可以達到將體內腫瘤全部清除的目的,主要適用於無遠處轉移的侷限期腫瘤。

(2)減瘤手術適用於腫瘤範圍比較大,或已發生遠處轉移,無法達到根治性手術的患者,通過手術可以將大部分腫瘤切除,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主要適用於分化好的胃神經內分泌腫瘤,尤其是部分肝轉移的患者。

(3)減症手術的目的是解除因腫瘤引起的梗阻、穿孔、出血等併發症,此時的手術則以解除症狀為主,手術傾向於選擇在能緩解症狀的情況下創傷最小的手術方式,為後續治療創造機會。

3.內鏡治療

內鏡下黏膜剝離術在侷限於黏膜下層、直徑小於2cm的胃神經內分泌腫瘤治療中是安全有效的,尤其是對1型胃神經內分泌腫瘤。

4.化療

總體來說,胃神經內分泌腫瘤對化療的敏感度不高,尤其是高分化的腫瘤,對於有絲分裂率較低的腫瘤來說,化療有效率通常低於30%。

5.肝臟介入治療

由於肝臟豐富的血供,其成為胃神經內分泌腫瘤遠處轉移的主要器官之一,聯合應用肝動脈化療和栓塞,效果較好。

預後

取決於原發腫瘤的部位、轉移的範圍和程度,以及手術治療的效果,但無論是良性腫瘤還是惡性腫瘤,瘤體都較小,且生長緩慢,因此,即使是晚期病例,積極治療也可長期存活。1型預後良好(G1),3型惡性度較高(G3),生物學行為類似胃腺癌,預後差。部分患者伴發Ⅰ型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病(MEN-Ⅰ),具有家族聚集性。4型預後最差。

病因尚未闡明。目前認為,如果一級親屬患有胃神經內分泌腫瘤,則家庭其他成員的患病風險為普通人群的4倍;若有兩位一級親屬患病,則患病風險超過一般人群的12倍。

臨床表現

胃神經內分泌腫瘤可以分為功能性和無功能性,症狀和體徵多不典型。腫瘤多位於黏膜層和黏膜下層,可形成有蒂息肉突向腔內或浸潤全層而達漿膜。可單發或多發,切面黃色或灰白色。所有胃神經內分泌腫瘤均有惡性潛能,早期也可發生轉移和擴散,易發生肝轉移。

1.功能性

主要表現為胃泌素瘤導致的卓-艾綜合徵,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腹痛

主要表現為中上腹痛,多在空腹時出現,常伴反酸和上腹部燒灼感。

(2)腹瀉

約75%的患者可以出現腹瀉,大多為對食物消化和分解不完全引起的滲透性腹瀉,也可表現為分泌性腹瀉。糞便為水樣或黃色脂肪樣。

(3)其他表現

腫瘤累及部位不同,臨床表現各異,甲狀旁腺受累者可有高鈣血癥和泌尿系統結石。

2.無功能性

無功能性胃神經內分泌腫瘤無特異性表現,發現時瘤體往往較大甚至已有轉移,多以非特異性的消化道不適或腫瘤佔位引起的症狀就診,如吞嚥困難、腹痛、腹脹、腹部腫塊等。

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有出血、穿孔或幽門梗阻。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