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蜇傷: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蜈蚣又稱百足、天龍,屬於多足綱,是常見的有毒,陸生,多足類節肢動物。其頭部有一對毒牙,與毒腺相連,可分泌激肽、組胺、溶血蛋白等多種有毒物質。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佈,生活在陰暗潮溼,的地方常在夏季悶熱、高溫天氣出現。一旦被蜈蚣的毒爪刺入面板後,所釋放出的毒汁造成的面板損傷和全身中毒症狀[1],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 本病多發生於夏秋季節,我國南方多見於北方地區。
  • 主要表現為蜇傷部位紅腫、灼痛,且傷口附近出現淋巴管發炎、淋巴結腫大,少數有過敏性休克的表現,嚴重者可危及生命[2]
  • 蜈蚣蜇傷的主要治療方法為清除毒素、消腫止痛、抗過敏及預防破傷風治療,伴有感染者,可以應用抗生素治療。
  • 本病起病急、發展較快。中、小型蜈蚣蜇傷一般無全身症狀,故只要區域性處理即可;但大型蜈蚣蜇傷時,可出現全身症狀,甚至昏迷、死亡,應警惕。
  • 保持居住環境的乾淨,保持室內乾燥,並定期安放殺滅蜈蚣的藥物;戶外活動時,做好個人防護;若不慎被蜈蚣蜇傷,及時就醫。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被蜈蚣蜇傷後,應及時前往醫院就診,避免延誤診治,加重病情。

建議就診科室

  • 外科
  • 面板科

醫生如何診斷蜈蚣蜇傷?

醫生主要依據患者的蜇傷病史、臨床症狀進行診斷。

常見的診斷內容如下:

  • 病史:有接觸蜈蚣和被蜇傷史。
  • 症狀: 被咬部位有典型的疼痛、或區域性麻木、傷肢腫脹;咬傷處有牙痕,典型症狀有兩點大而深的牙痕,其周圍可出現血皰、水皰、瘀斑[5];出現發熱、噁心、嘔吐、頭暈、頭痛、譫語及抽搐等全身中毒症狀。  

蜈蚣蜇傷還需與下列疾病相鑑別:

  • 蜜蜂蜇傷:被蜜蜂蜇傷後,傷口留有蜂刺,受蜇部位立即出現顯著的疼痛、燒灼感,周圍面板紅腫,較重者形成水皰。如果被成群的蜜蜂蜇傷後,可出現頭暈、噁心、嘔吐等全身中毒症狀,嚴重時可出現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 螞蟻咬傷:患者有螞蟻咬傷史,咬傷部位出現紅腫、疼痛、瘙癢、紅斑、水泡等區域性症狀,之後很快出現喉頭水腫症狀,如呼吸困難、缺氧、紫紺、血壓下降、脈搏細弱、四肢厥冷等,嚴重者可發生過敏性休克症狀。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什麼動物蜇傷的?是大型蜈蚣還是中、小型蜈蚣?
  • 在哪蜇傷的?什麼時候?蜇傷部位在哪?
  • 症狀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 症狀持續加重還是維持穩定?
  • 是否自行用過藥?
  • 是否有藥、食物過敏史或其他疾病史?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需要做哪些檢查?
  • 醫保可以報銷嗎?
  • 採用什麼方法治療?
  • 需要治療多長時間?
  • 能治癒嗎?會傳染嗎?
  • 有併發症和後遺症嗎?
  • 治療期間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 日常要怎麼防範?

日常應注意以下事項:

治療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食物,戒酒,多進食清淡、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多飲水,適量進食肉類和蛋類,補充蛋白,促進傷口恢復。

治療原則是:清除毒素、止痛消腫、抗過敏及預防破傷風治療。

區域性治療

  • 咬傷部位應立即用肥皂水或清水沖洗傷口,不宜採用拔火罐方法吸除毒汁。
  • 區域性塗搽 3% 稀氨溶液或 5%~10% 碳酸氫鈉溶液,也可用鹼粉或乙醇調成稀糊狀外塗,破壞區域性毒素,達到緩解疼痛及減輕中毒症狀。
  • 區域性腫脹明顯者可採用冰敷, 以減輕腫脹和疼痛感。
  • 紅腫、疼痛劇烈者可用利多卡因注射液區域性注射,可起到止痛並防止毒液進一步擴散的作用。
  • 口服和區域性應用季德勝蛇藥片:口服時,首次 20 片,以後每 6 小時 10 片;外用時,將其搗碎,加水調成糊狀後,塗敷傷口周圍紅腫區域。也可用如意金黃散塗於患處,起到止痛、消腫作用。
  • 繼發淋巴結腫大或淋巴管炎症的患者,應給予抗感染治療。一般選用廣譜抗生素、並聯合小劑量地塞米松等類固醇激素,可增強抗炎消腫解毒的作用[6]

抗過敏、抗休克治療

儘快使用抗過敏藥物,輕者可給予口服或肌肉注射,重者應採用靜脈給藥。

預防破傷風

根據患者的傷口情況(是否合併感染)、以及既往是否存在破傷風主動免疫史,應進行破傷風預防性治療[7]

蜈蚣蜇傷發展及轉歸

  • 中、小型蜈蚣蜇傷後,一般在數天內好轉、消失。部分患者如果未經有效治療,傷後 1 個月,仍有區域性腫脹、瘙癢等症狀。
  • 大型蜈蚣咬傷後,進行早期及時治療,效果良好。

蜈蚣蜇傷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蜈蚣其頭部有一對毒牙,與毒腺相連,可分泌含有類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組胺樣物質和溶血蛋白質,此外尚含有酪氨酸、蟻酸、脂肪油、膽固醇等,其毒液呈酸性。

被蜈蚣蜇傷後,其毒腺分泌出大量毒液,順顎牙的毒腺口注入被咬者皮下,可引起區域性損害或發生過敏性反應,嚴重者可發生橫紋肌溶解,甚至急性腎衰竭。偶有過敏性休克,而引起過敏性休克的原因,可能主要是組胺樣物質作用於微血管,引起微血管痙攣、擴張、血漿滲出等,導致微迴圈障礙,嚴重者可致死亡[4]。病情的嚴重程度與蜈蚣大小、咬人時注入毒液的多少有關。

哪些人容易被蜈蚣蜇傷?

  • 戶外運動、旅遊愛好者。
  • 野外作業人員。
  • 蜈蚣養殖人員。
  • 生活在山坡、田野、 路旁、雜草叢生、環境比較陰涼潮溼地方的人員。

本病起病急,病情變化快。中、小型蜈蚣咬蜇傷後,多數僅出現區域性症狀;大型蜈蚣蜇傷後,可引起全身過敏反應、休克,甚至死亡。

蜈蚣蜇傷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區域性症狀

區域性面板可出現兩個瘀點,多數有紅腫、灼熱、劇痛和刺癢感,以及傷口附近的淋巴管發炎、淋巴結腫大。嚴重者甚至發生水皰、瘀斑及組織壞死,有時整個肢體出現紫癲。

全身症狀

若注入體內的毒汁較多,除區域性症狀外,還可出現發熱、噁心、嘔吐、頭暈、頭痛、心悸、譫語及抽搐等全身中毒症狀,嚴重者可出現少尿、無尿等急性腎功能衰竭的表現,少數患者出現過敏性休克,尤其兒童,可危及生命。

過敏性休克

少數患者在較短時間內可引起過敏性休克。主要特點是:

  • 有休克表現:患者血壓急劇下降到 80/50 mmHg 以下,出現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休克出現之前或同時,常伴隨過敏相關的症狀:
  • 面板黏膜表現:往往是過敏性休克最早且最常出現的症狀,包括面板潮紅、瘙癢,繼而廣泛的蕁麻疹和(或)血管神經性水腫等。
  • 呼吸道阻塞症狀:有喉部堵塞感、胸悶、氣急、喘鳴、憋氣、發紺等表現,甚至可因窒息而死亡。
  • 迴圈衰竭表現:患者先出現心悸、出汗、面色蒼白、脈速而弱,然後發展為肢冷、發紺、血壓迅速下降,乃至測不到血壓,脈搏消失,最終導致心臟停搏,極少數患者可發生急性心肌梗死[3]

蜈蚣蜇傷可能引起哪些併發症?

蜈蚣蜇傷後,出現過敏性休克,可發生以下併發症:

  • 急性腎功能衰竭:出現少尿、無尿等臨床表現,血生化檢查中,可有尿素氮、肌酐、血鉀升高,血 pH 值降低,呈代謝性酸中毒改變。
  • 肺水腫。
  • 腦水腫。
  • 心跳驟停。

可以採取如下預防措施:

  • 如果室內發現蜈蚣,可在其出沒處,撒上少量雄黃粉,可起到驅蟲、避蟲的作用[8]
  • 在陰暗潮溼的環境或戶外勞作、遊玩時,注意個人防護,儘量穿長袖、衣褲,避免穿涼鞋或拖鞋,不要隨地就座或躺下休息。
  • 發現蜈蚣時,及時躲避或用木棍等工具將其打死,避免用手或赤腳拍打驅趕,以防蜇傷。
  • 不慎被蜈蚣蜇傷,應及時往醫院就診,不要迷信“偏方”,避免延誤診治,加重病情。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