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痛性心肌梗死: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 無痛性心肌梗死是指急性心肌梗死發生時患者缺乏典型和特徵性的胸痛表現,或僅表現為胸悶、胃腸道反應或意識障礙。
  • 無痛性心肌梗死在老年人群高發(65 歲以上),其發病率佔老年心肌梗死總髮病率的 25%~33%。尤其是男性隨著年齡增加發病率逐漸上升,而女性則無年齡差異。
  • 無痛性心肌梗死多發生在年齡偏大、有腦血管疾病、有糖尿病和高血壓病、有心肌缺血病史以及長期吸菸的人群,其次還與梗死在心臟發生的部位有關。
  • 本病發作時缺乏典型的疼痛症狀,僅表現為胸悶、氣短,或出現不明原因的面色蒼白、大汗、口脣發紫等,有時還會出現嘔吐、腹瀉等類似胃腸炎的症狀,極易誤診、漏診。
  • 治療的關鍵在於早期診斷,及時疏通被堵塞血管,同時積極治療患者基礎疾病,維護各個重要臟器的功能。
  • 由於發作時缺乏典型的胸痛症狀,早期易誤診、漏診。冠狀動脈堵塞時間過長,加上患者年齡偏大且多伴有其他基礎疾病,極易出現心律失常、乳頭肌功能失調或斷裂、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甚至造成患者死亡。
  • 該病的預防一是要通過健康教育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提高自我保健意識,保持心理穩定。二是要控制高危因素,如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以及服用藥物降低血液凝滯性等。

無痛性心肌梗死多發生在老年人群,發作時缺乏典型的胸痛症狀,因此對於出現的胸悶、氣短或者異位疼痛如上腹痛、肩臂痛等要高度重視,及時到醫院做相關檢查。若突然出現低血壓、休克、暈厥或意識障礙等,就要撥打 120 急救電話。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胸悶、氣短;
  • 異位疼痛,如上腹痛、肩臂痛;
  • 噁心、嘔吐;
  • 大汗,口脣發紺。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胸悶等症狀不能自行緩解或逐漸加重;
  • 出現低血壓、煩躁不安、口渴、脈細快、面色蒼白或輕度發紺、四肢溼冷;
  • 暈厥、意識障礙。

建議就診科室

  • 急診科
  • 心血管內科

醫生如何診斷無痛性心肌梗死?

當醫生懷疑是無痛性心肌梗死時,一般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既往疾病史、心肌酶譜、心電圖和超聲心動圖等予以確診。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血生化檢測:包括心肌酶譜、血沉。發生心肌梗死時,可出現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鈣蛋白(cTnI)、乳酸脫氫酶(LDH)升高和血沉增快,是判斷心肌損傷的重要指標。
  • 心電圖:發生心肌梗死時,心電圖檢查可出現典型的病理改變,有助於診斷和判斷梗死部位。
  • 放射性核素:心肌梗死後對放射性核素標記的化合物攝取與正常心肌組織不同,利用這一原理,通過放射性核素顯像可判斷梗死和確定梗死的範圍,還可以測定冠脈血流和心室功能,幫助評估預後。
  • 超聲心動圖:心臟超聲是評估心功能的常規檢查方法,發生心肌梗死時可顯示區域性的室壁運動異常。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發作時有什麼症狀?持續多長時間?能否自行緩解?
  • 發作頻率如何?是否反覆發作?
  • 有沒有心血管相關的疾病?
  • 有沒有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腦血管病變等基礎疾病?
  • 以前是否到醫院就診?做過什麼檢查?有沒有接受藥物治療?治療效果如何?
  • 是否抽菸?平時走路、爬樓梯會出現上述症狀嗎?
  • 親屬是否也有類似疾病?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我患的是什麼病?嚴不嚴重?
  • 我為什麼會得這個病?
  • 我接下來需要做什麼檢查?
  • 這個病如何治療?效果如何?能徹底治癒嗎?
  • 這些治療費用如何?
  • 我在生活中應特別注意什麼?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術後注意事項:術後穿刺處可能出現疼痛,是正常現象,但需要注意穿刺處有無分泌物、紅腫、滲血等。除此之外,術後患者應當臥床靜養,還應該密切監測心率及血壓,若有不適及時就醫。
  • 在家用藥注意事項:口服藥物治療時應嚴格按照醫囑進行,不可擅自增加或減少藥物劑量,出院後根據醫囑服藥,若有不適,門診隨訪。
  • 飲食:清淡低脂飲食:多吃蔬菜(每日約 500 克),少吃或不吃高脂肪、油炸物。
  • 大小便管理:排便保持大便通暢,避免用力排便,如大便乾燥或排便困難,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軟化大便藥物。
  • 運動:術後第 1 天患者應臥床休息,儘量避免下床走動;術後 3 天患者可適量在床邊活動;術後 1 周可逐漸恢復正常活動。
  • 其他:戒菸戒酒。

無痛性心肌梗死發病突然,患者常伴有多種基礎疾病,應早診斷、早治療,尤其是注重入院前的急救處理。治療原則是疏通冠狀動脈,縮小心肌的梗死麵積,保護心臟功能,及時處理相關併發症。

藥物治療

  • 溶栓治療:在沒有急診介入治療的條件下,對於發病 12 小時內的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若沒用溶栓禁忌證,醫生通常會建議進行溶栓治療。常用藥物包括尿激酶、鏈激酶和重組組織型纖溶酶原啟用劑等,通過靜脈給藥。溶栓治療後仍需轉至有介入治療條件的醫院。而非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不建議行溶栓治療。
  • 抗心律失常治療:根據患者具體心律失常型別,給予相應的抗心律失常藥物。對於心室率快,藥物治療無效者,可以採用直流電同步電覆律。
  • 其他藥物治療:若無禁忌證,可給予阿司匹林、β-受體阻滯劑、腎素-血管緊張素轉氨酶抑制劑和他汀類藥物等。

手術治療

  •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發病 12 時以內的 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醫生通常會建議直接行 PCI 治療。通過心導管技術疏通梗死相關血管,必要時可安放支架,儘可能挽救瀕死心肌,降低患者急性期的死亡風險並改善長期預後。

其他治療方法

  • 吸氧:一般採用持續低流量吸氧(1~2 升/分鐘)。合併腦血管意外者,通常考慮行氣管內插管,用呼吸機輔助通氣。
  • 鎮靜止痛:若患者出現譫妄、煩躁不安等,醫生可能在嚴密監控下給予小劑量地西泮肌肉注射或水合氯醛加生理鹽水灌腸。

疾病發展和轉歸

  • 無痛性心肌梗死若不接受正規治療,可能常造成嚴重的併發症,進而造成心力衰竭,患者常因出現心源性休克而死亡。
  • 經過正規治療後,即使成功進行溶栓治療或介入治療,出院後仍需要預防心肌梗死的再次發生。

無痛性心肌梗死的發生與高齡密切相關,其次還包括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吸菸、心臟併發症、心臟梗死部位等。

無痛性心肌梗死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高齡:人體衰老後,心臟自主神經也會出現變性,敏感性和反應性變差,痛覺感受閾值增高。
  • 糖尿病:高血糖本身就是心肌梗死的高危因素,加之糖尿病患者由於長期高糖會造成心臟神經纖維發生病變,除了形態學異常外還會出現神經纖維的減少和斷裂,造成痛覺衝動傳入受阻,痛閾值明顯增高,疼痛發生延長。
  • 腦血管疾病:心肌梗死發生時,尤其是伴隨出現心律失常、乳頭肌功能障礙或斷裂等造成心臟有效射血減少,患者本身存在的腦血管疾病會使大腦缺血缺氧更加嚴重,導致意識障礙和對疼痛的感覺和反應性減弱。
  • 吸菸:吸菸者無痛性心肌梗死的發生率顯著高於不吸菸者。
  • 心臟併發症:心肌梗死發生後,若出現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腦卒中等,其嚴重的症狀會掩蓋胸痛的症狀。
  • 心肌梗死的部位:無痛性心肌梗死多發生在右冠狀動脈,心臟後壁缺血、壞死呈散在分佈,以陳舊性梗死灶為主。而有痛性心肌梗死多發生在左冠狀動脈,新鮮壞死與陳舊性梗死灶並存。

哪些人容易患無痛性心肌梗死?

  • 高齡
  • 吸菸
  • 糖脂代謝異常
  • 高血壓

本病發作時缺乏典型的、特徵性的胸痛症狀,僅表現為胸悶、氣短,或出現不明原因的面色蒼白、大汗、口脣發紫等,有時還會出現嘔吐、腹瀉等類似胃腸炎的症狀。

無痛性心肌梗死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無痛性心肌梗死的常見症狀包括:

  • 胸悶、氣短;
  • 不明原因的面色蒼白、大汗淋漓、口脣發紺;
  • 嘔吐、腹瀉等類似胃腸炎的症狀;
  • 有時可出現異位疼痛,如上腹痛、肩臂痛。

無痛性心肌梗死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常見併發症包括:

  • 心律失常
  • 乳頭肌功能失調或斷裂
  • 心力衰竭
  • 心源性休克
  • 心臟破裂
  • 心室室壁瘤
  • 梗死後綜合徵

本病的預防分為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一級預防即針對尚未患冠心病的人群,二級預防是針對已患冠心病的人群所採取的預防措施。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一級預防:
    • 健康教育,普及冠心病及心肌梗死的相關知識,瞭解疾病發作時的緊急處理措施,提高自我保健意識,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保持心理平衡等;
    • 控制高危因素,合理膳食(低脂、低鹽),戒菸、限酒,積極控制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適度運動,減輕體重。
  • 二級預防:
    • 包含一級預防的所有內容,同時患者應當避免勞累和精神緊張,注意氣候變化對身體的影響,及時新增衣物保暖;
    • 服用一些已被證實能夠降低心肌梗死後病死率的藥物,如抗血小板的藥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β-受體阻滯劑(美託洛爾、普奈洛爾)、腎素-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卡託普利、依那普利、貝那普利)和他汀類降脂藥(辛伐他汀、普伐他汀以及阿託伐他汀)等。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