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神經卡壓綜合徵: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下肢神經卡壓綜合徵(lower extremity nerve entrapment syndrome),是指下肢神經受到周圍組織壓迫引起疼痛、運動障礙及感覺異常的骨-纖維管內壓迫綜合徵。

  • 本病多因在骨-纖維管等神經卡壓點處,下肢神經受到壓迫引起。
  • 下肢神經卡壓綜合徵按部位可細分為梨狀肌綜合徵、股外側皮神經卡壓綜合徵、腓總神經卡壓綜合徵、踝管綜合徵、趾底總神經卡壓綜合徵。
  • 主要症狀有疼痛和感覺異常,表現為休息痛、放射痛、肌肉萎縮、無力、運動不協調等。可有溫度、顏色、發汗異常及營養障礙等交感神經受累的症狀。
  • 治療一般採取手術減壓的方法,並採用區域性制動及抗炎藥物緩解症狀。
  • 若患者未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可出現症狀反覆遷延不愈,並造成運動、感覺障礙,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 平時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及精神高度緊張。一旦出現症狀,應及早就醫治療。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出現下肢自發性疼痛或感覺異常,並且在長時間行走、站立後加重,甚至出現夜間靜息痛,服用非甾體藥物無法緩解疼痛不適時,患者應及早就醫,以免症狀進一步加重影響生活質量。

建議就診科室

  • 骨科
  • 神經內科

醫生如何診斷下肢神經卡壓綜合徵?

臨床醫生根據患者病史、臨床表現、查體、影像學檢查以及電生理檢查的結果,確診下肢神經卡壓綜合徵並不難。

具體介紹相關檢查:

  • 影像學檢查:包括 X 線、CT、MRI 檢查 。
  • 電生理檢查:有時可測出 H 反射延遲,下肢神經支配肌肉可呈現纖顫電位或單純相等變化。節段性軀體感覺誘發電位(SSEPs)可幫助明確卡壓位置[2]

各個卡壓部位鑑別診斷[1]

  • 梨狀肌綜合徵:疼痛以臀部為主,並可向大腿後側、小腿後外側、足底部放射。疼痛位置較深,放射時主要傳向同側下肢的後側或後外側,有時還會伴有小腿外側麻木、會陰部不適等。臀部深觸診可觸到條索狀肌束,壓痛明顯。
  • 股外側皮神經卡壓綜合徵:本病多見於中年以上男性,常為慢性或亞急性發病。患者常表現為股前外側麻木、有針刺或灼熱樣痛,面板接觸褲子時麻木不能忍受,行走時症狀加重,臥床休息後症狀可緩解,多為單側發病。
  • 股神經卡壓綜合徵:常為外傷後突然發病並逐漸加重。患者主訴患側髂腰窩疼痛,患髖不能伸直,呈外展外旋位。
  • 腓總神經卡壓綜合徵:小腿及足外側面板感覺減退、疼痛,行走加快或足內翻時疼痛加劇。嚴重者可出現足下垂,行走時呈跨越步態。
  • 踝管綜合徵:起病較為緩慢,多見於單側。開始時,足底及內踝不適,出現疼痛、麻木感,久站或行走後加重,休息後緩解。隨著病情加重,可出現夜間靜息痛。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年齡多大?
  • 是否有創傷史?
  • 症狀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 疼痛具體表現為什麼性質?
  • 症狀在什麼情況下會加重或緩解?
  • 症狀持續加重還是維持穩定?
  • 是否自行用過藥?
  • 是否有糖尿病等其他疾病史?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什麼原因導致下肢神經卡壓綜合徵?
  • 需要做哪些檢查可以確診?
  • 推薦採用什麼方案治療?
  • 需要治療多長時間?
  • 能治癒嗎?會復發嗎?
  • 有併發症和後遺症嗎?
  • 治療期間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 在飲食方面。多選擇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如肉類、乳製品、魚類、蔬菜、水果,充足的營養有利於神經的恢復。
  • 在平時生活中要注意自我保護,儘量避免外傷。
  • 適度運動,避免過度鍛鍊。
  • 治療期間可採用理療或按摩等方式加速區域性血液迴圈。
  • 恢復肌力,防止關節活動障礙,重新學習掌握日常生活活動功能,以幫助患者恢復生活自理和工作能力[4]
  • 治療期間注意休息,不要受涼。
  • 有症狀後,應及時就醫,若治療不及時可能會加重症狀或導致陳舊性損傷。

臨床醫師在診斷明確的基礎上,才能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下肢神經卡壓綜合徵一經診斷,應及時治療,緩解症狀,解除壓迫,避免症狀遷延不愈,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周圍神經卡壓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治療和保守治療。手術治療是對卡壓的神經進行鬆解,包括單純鬆解去除卡壓物、神經外膜鬆解和神經束膜鬆解等。

非手術治療

注意休息,抬高患肢。

  • 非甾體抗炎藥:用於減輕炎症和神經周圍的區域性刺激。
  • 區域性封閉:常用 1% 利多卡因注射液 5~10 mL 加曲安奈德注射液 40 mL[1]
  • 物理治療:可以選擇用短波、超短波、超聲波療法等進行區域性治療。
  • 手法按摩:區域性按摩可以達到一定鬆解神經的目的。
  • 口服營養神經藥物:臨床常用的神經營養藥有維生素 B1、維生素 B6、維生素 B12 等。

手術治療

  • 單純鬆解:指將神經從周圍粘連壓迫中鬆解出來。
  • 神經外膜鬆解:指在單純鬆解的基礎之上,切除卡壓段的神經外膜。
  • 神經束膜鬆解:指在單純鬆解和神經外膜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行神經束間鬆解。

下肢神經卡壓綜合徵的發展及轉歸

下肢神經卡壓綜合徵患者若不及時接受治療,一旦形成瘢痕組織會導致症狀遷延不愈,即使二次手術依然很難達到滿意效果,而大多數患者接受手術治療後症狀明顯改善,預後良好。

下肢神經卡壓綜合徵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本病主要因下肢神經受周圍組織卡壓而引起疼痛、麻木等症狀。卡壓的部位多種多樣,病變多位於一些特定解剖位置,如骨-纖維管,或無彈性的肌肉纖維緣、腱弓等神經通道關鍵卡壓點,該處受壓神經難以迴避、緩衝。

其病因可歸納成三大類:

  • 管內壓迫:如腱鞘囊腫,神經纖維瘤,神經慢性損傷性炎症。
  • 管外壓迫:骨疣、骨與關節損傷、韌帶損傷。
  • 全身疾患:類風溼性關節炎、黏液水腫、肥胖等可合併神經卡壓綜合徵。

哪些人容易患下肢神經卡壓綜合徵?

  • 年齡:青壯年。
  • 有外傷史的患者。
  • 從事體育或重體力勞動者。
  • 過度勞累或夜間受涼[2]

下肢神經卡壓綜合徵有哪些症狀?

下肢神經卡壓綜合徵在臨床上常為隱匿起病,有些患者可反覆發作及自行緩解,病程一般較緩慢。臨床表現與卡壓的神經型別和部位有關。主要表現為受壓神經支配區域疼痛、感覺異常,症狀可發生在休息時或夜間,並且可以向近端或遠端放射。

  • 疼痛及感覺異常 :早期表現為自發性疼痛,感覺過敏,進而出現感覺減退的表現。
  • 夜間靜息痛:休息痛、夜間靜息痛是下肢神經卡壓綜合徵的一個特點。
  • 放射痛:疼痛可向近側、遠側同時放射。
  • Vallex 現象:卡壓點的侷限性壓痛、放射。卡壓點遠近側均有壓痛稱 Vallex 現象。
  • 運動神經受壓:下肢神經支配的肌肉萎縮、無力、運動不協調。
  • 交感神經功能紊亂:可導致面板乾燥、表皮脫落、發紺、雷諾現象和潰瘍等。
  • Tinel 徵:叩擊神經幹,區域性出現針刺性疼痛,並有麻痛感向下肢放射,表明該處神經因卡壓受損。

下肢神經卡壓綜合徵的併發症有哪些?

  • 當壓迫嚴重且持久時,可造成神經纖維發生脫髓鞘變化,甚至遠端軸索崩解,髓鞘發生 Waller 變性(神經纖維離斷後,其遠端和部分近端的軸索及其所屬髓鞘發生變性、崩解並被細胞吞噬的過程)。
  • 肢體活動時,處於狹窄通道內的神經纖維,在機械刺激下發生慢性損傷性炎症,並加重水腫-缺血的惡性迴圈。從而造成進一步損害,因此本病患者應及早就醫進行治療,防止併發症的發生。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我保護。一旦發現上述症狀,應引起重視,及時就醫,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最好的預防方法,對預後十分重要。

  • 避免在未熱身情況下做劇烈運動。
  • 避免外傷。
  • 避免受涼。
  • 避免久站或過度運動。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