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症狀、病因及如何治療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靜脈中凝固,形成血栓,也可簡稱為下肢深靜脈血栓。它與肺栓塞被認為是深靜脈血栓形成最主要的兩種表現。

約 50% 的靜脈血栓栓塞症(VTE)患者具有明顯誘發因素,包括老齡、外科手術、肥胖、妊娠、吸菸、口服避孕藥、患惡性腫瘤、長期臥床或久坐不動等。

患者的主要症狀為腿部腫脹、疼痛,以單側肢體腫脹較為常見。該病最嚴重的併發症是肺栓塞,可危及生命;此外還有血栓後綜合徵,包括下肢面板色素沉著、慢性潰瘍等;或可能出現血栓復發等。

主要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抗凝和手術,藥物治療通常需持續數月甚至一年。

預防該病的關鍵是足量飲水、避免長時間久坐不動。長期臥床患者須在家人幫助下多活動下肢,特別是踝關節。

哪些情況需要及時就醫?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肢體腫脹、疼痛或兩側大腿腿圍相差達到 3 釐米,小腿腿圍相差 達到 2 釐米,需懷疑靜脈血栓。
  • 下肢腫脹至蒼白、發青或伴有疼痛等。

如出現以下情況應立即就醫或撥打 120:

  • 出現胸痛、意識喪失等情況。

建議就診科室

  • 血管外科
  • 急診科

醫生如何診斷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根據患者發病前的危險因素、起病過程、疾病發生髮展特點、體格檢查及影像學檢查可明確診斷。其中,初步診斷主要依靠超聲,金標準是下肢靜脈造影。

具體相關檢查如下:

  • 靜脈造影:是診斷此疾病的金標準,但由於需要靜脈應用造影劑,涉及有創、且造影劑過敏、費用高等諸多問題,一般不作為首選。
  • 超聲檢查:簡便、無創、費用低,適用於首選檢查。
  • 抽血化驗 D-二聚體:D-二聚體(一種纖維蛋白降解產物)明顯升高時,需考慮靜脈血栓,但仍需結合其他檢查。
  • 磁共振靜脈造影(MRV):可對中心靜脈及髂股靜脈的血栓進行準確診斷,但由於磁共振檢查時間較長、費用高,且對膕靜脈血栓效果不佳該法尚未廣泛應用於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診斷。
  • 計算機斷層掃描靜脈造影(CTV):檢查準確性較高,但費用也更高,同時對小腿靜脈血栓檢測效果不佳,不作首選。

醫生可能詢問患者哪些問題?

  • 發病有多長時間了,有什麼症狀?
  • 同時患有其他疾病嗎?
  • 是否口服其他藥物?
  • 近期有沒有受過外傷、做過外科手術?
  • 家裡是否有親屬也患有類似疾病?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 是否需要住院?
  • 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
  • 是否需要手術?
  • 多長時間複查?
  • 是否需要長期服藥?需要服用哪些藥物?服用多長時間?

具體日常注意事項如下:

  • 休息時抬高患肢。
  • 按醫囑定期服藥,足量足療程。
  • 關注有無血栓復發或加重表現。
  • 必要時穿著彈力襪。
  • 平時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不動,避免長期臥床。

深靜脈血栓治療的目的是溶解血栓、避免血栓脫落形成大面積肺栓塞,儘量減少血栓殘留。原則是在抗凝治療的基礎上進行綜合治療,最終達到症狀減輕、影像學複查血栓溶解的目標。抗凝治療一般需持續 3~6 個月,期間需關注有無出血等併發症。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以抗凝為主,可搭配消腫等對症藥物。

  •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或靜脈注射普通肝素:適用於初始治療,劑量調整需遵循醫生指導。
  • 華法林:在服用華法林期間定期抽血化驗,並在飲食上控制某些食物的攝入。具體情況需參考藥物說明書或遵醫囑。
  • 新型口服抗凝藥:包括利伐沙班、達比加群酯等,無需定期抽血化驗,但費用較華法林高。

手術治療

  • 靜脈置管溶栓(CDT):常見的介入手術,主要操作是在靜脈內放置一根溶栓導管,向其中注射溶栓藥物,尤其適用於急性髂股靜脈血栓。其治療時間相對較長,為 2~3 天。
  • 藥物機械溶栓:療程相對靜脈置管短,但費用高。已進行過溶栓的患者,如評估發現髂靜脈明顯狹窄,需進一步考慮是否靜脈植入支架。
  • 腔靜脈濾器植入術:肺栓塞高危患者、外傷患者以及出血風險較高的患者,可考慮做腔靜脈濾器植入術,就是將一種專用的過濾器,植入腔靜脈,以預防大面積肺栓塞。過濾器可分為永久性和可回收性,具體使用哪種,需諮詢手術醫生。
  • 通過外科手術切除靜脈血栓,可根據實際情況選用。

其他治療方法

  • 臥床,抬高患肢。
  • 穿彈力襪,預防血栓後綜合徵。靜脈血栓後 7%~82% 的患者可能出現後遺症,若穿著 30~40 毫米汞柱壓力的彈力襪,可降低血栓後綜合徵的發生機率,並改善腿部疼痛和腫脹。

疾病發展和轉歸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只要獲得及時治療,大多能獲得良好效果。但在改善症狀的同時,需注意尋找血栓原因,如具有遺傳性易栓症等,可能需要延長抗凝治療時間。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常見原因有哪些?

  • 血栓的形成主要源於三方面改變:血液成分改變(如血小板、凝血因子、抗凝因子等)、血管壁損傷、血流動力學改變。這些均可由先天或後天性因素引發。
  • 約 50% 的靜脈血栓栓塞症(VTE)患者具有明顯誘發因素,包括老齡、外科手術、肥胖、妊娠、吸菸、口服避孕藥、患惡性腫瘤、長期臥床或久坐不動等。
  • 20% 的靜脈血栓栓塞症患者找不到明顯誘發因素。這些患者中,部分由遺傳性因素導致,被稱為遺傳性易栓症。

哪些人容易患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

  • 經歷大手術、外傷或長期臥床的患者。
  • 惡性腫瘤患者,可因腫瘤引起血液高凝。
  • 靜脈內放入導管或起搏器的患者。
  • 曾患淺靜脈血栓、靜脈曲張、充血性心力衰竭,或肢體長期維持同一姿勢不動的人。
  • 孕婦及口服避孕藥或進行激素治療的人。
  • 炎症性腸病患者發病時。
  • 靜脈曲張患者。
  • 血管因特殊原因被壓迫變窄,如盆腔內深處的髂靜脈受壓,膕窩處的血管受肌肉、肌腱壓迫等。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可表現為肢體腫脹、疼痛,小腿後方肌肉、大腿根部及靜脈流經區域有壓痛感等症狀;或也可無明顯症狀。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常見症狀包括:

  • 下肢腫脹,嚴重者可腫脹至青紫或蒼白色。
  • 下肢疼痛,一般小腿較重,大腿可伴有根部壓痛或觸痛。
  • 可伴有面板溫度升高、紅斑、淺靜脈曲張(蚯蚓腿)。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可能會引起哪些併發症?

在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進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危害包括肺栓塞、血栓後綜合徵等。

常見併發症包括:

  • 急性期血栓可能脫落,隨血流進入肺迴圈,引起肺栓塞,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 血栓後綜合徵主要包括下肢反覆腫脹、靜脈迴流不暢、功能不全等。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主要是針對危險因素,改善生活方式;血栓風險較高者,可能還需要進行藥物預防。

具體預防方法如下:

  • 避免長期臥床或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不動。
  • 注意多喝水。
  • 儘量避免長期服用避孕藥以及激素類藥物。
  • 需長期臥床者,可定期做腳踝屈伸活動,促進小腿肌肉收縮,幫助血液迴流,避免血流瘀滯。
  • 血栓風險極高,特別是血栓復發風險高的患者,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預防性抗凝治療。

免責聲明:

  1. 本站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爲診斷及醫療依據,一切診斷與治療請遵從醫生指導

相關推薦